书不是为“读书日”而生的
(2009-04-23 19:44:16)
标签:
世界读书日鲁迅《彷徨》杂谈 |
分类: 读书 |
《祝福》的艺术性无庸置疑,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人心古来皆同,不独那时的“黑暗”。不是世态的批判,而是述说。祥林嫂那时有,今天也有。
《弟兄》却不知其意,单单讲这么一个平淡的故事吗?似乎不合做小说或鲁迅的章法,难道是为了稿酬不成?
《离婚》的主题很明显,用不着分析即让人明白鲁迅是在持鞭抽打那些乡镇里维护封建礼教的老朽们,也同时叹息重压下的草民再有反抗意识(如爱姑)也骨子里畏惧装腔作势的无形势力。因为太过“主题先行”,此篇一般。
鲁迅的作品难得有趣且不带讽刺,他在《幸福的家庭》里幽默了一把且舒展开了横眉冷对的面孔。作家在柴米油盐中构想象牙塔里的幸福的家庭,反差的幽默就有了。小说里的作家也曾有过浪漫的过去,陷于家庭琐事中编织故事为的是谋生。我倒不觉得他现在的日子并非不幸福,他哄孩子的时候不就在幸福着吗?家庭的幸福本质上就是柴米油盐的幸福,琐碎中藏着温馨,就看你能不能品味出来。
《伤逝》的笔调也是鲁迅不多见的,幽缓徐行地宛如一个忧伤诗人在行吟,就如主人公涓生。鲁迅也有柔情的时候,有《伤逝》为证。我看过以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涓生却是以演硬汉著称的许还山扮演的,不过演的很像,一副柔弱的模样。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记不起电影里的情节了,觉着原著里并没有多少情节提供给编剧和导演,那么他们是怎么组织剧情的呢?因为扰人的情困大都差不多,所以《伤逝》的故事至今仍有翻版,而今的年轻人里就有不少“涓生”,外表不同实际上都一样。形象模糊的子君最后死掉了,因淡在幕后而被漠视,这一结局似纯为了某一事先定下的调子而故意写的,涓生为了活着所生的自责也就得不到读者的同情。《伤逝》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