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江南(12)
(2009-03-31 15:51:36)
标签:
苏州瑞光寺盘门留园西园枫桥万人码头旅游 |
分类: 游记 |
走在人民路上,头顶的太阳让我浑身冒汗,喧闹的市声又加重了躁热。当我来到人民桥桥头时,长廊遮挡了阳光才稍觉些阴凉。宽宽的河上吹过缕缕清风,河面上不时地驶过游船,两岸的建筑大多已拆或正在拆,很多绿地绣到了河岸上。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是孙权为了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的。瑞光塔建于北宋,距今有一千年的历史,以红色为基调,底层很阔,采用“永定柱”建筑技法而成,上面有六层重檐,所谓七级浮图塔。据了解,此塔砖砌的塔身是宋朝的本来结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却是木结构的框架,乃是后代重修。第三层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额枋、壁龛、壶门等处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1978年在三层塔心内发现了秘藏珍贵文物的暗窟——“天宫”。
瑞光塔属盘门景区,与盘门和吴门桥并称盘门三景。瑞光塔和盘门被仿古城墙围了起来,使得一些地图上的街道不复存在。图上所标的西大街已被收费的城门阻断,我寻问哪里是西大街时让当地人感到很奇怪,居然还有外地人知道有个“西大街”?
这里地处苏州城的西南方向,运河河面上的那座古桥——吴门桥就在此处。吴门桥的不同之处是桥上有三趟槽子式的车道,两边的供自行车推行。据桥边的老年人讲,这是小日本儿占领时修的,为的是过炮车。这座桥尽管古老,也属后修,只是相比另几座桥的时间要早些而已。站在吴门桥上,可以清晰地望见城墙内有一古城门,悬挂着白底儿黑字的“水陆萦廻”牌子,那就是盘门。盘门始建于春秋,重建于元末,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盘门原有城楼在抗日战争时被焚毁。现在的城楼是1986 年初夏按原样重建的,双层楼阁式,飞檐朱栏。1987年来苏州时我还不知道它。盘门的城墙下便是大运河的拐弯处,水流在此突然变得宽阔并湍急。
河上另一座蟠龙桥有一大二小三个桥洞,大小桥洞上都刻着对联。大洞两侧书:“吴地重古韵特移江虹映古阙,宋桥填新俦同枕塔影联新诗”;小洞云:“三环明月连吴苑,一样好风泛碧波”。一辆游船从桥洞下穿过,桥旁石阶上有妇人用棒槌洗衣。我受此景感染,不由也诌了一句:妇临河岸槌旧衣,客傍舟旁赏古风。
这一带正在大肆拆迁,绿地与瓦砾及尚未拆迁的破房烂屋并存。盘门横街上的居民沿街摆摊做着旅游生意。跟前的一家理发店前,有条宠物狗在主人的呵护下过着贵族化的生活。一个羞涩的年轻人到了跟前儿看着我似乎不好意思开口,我起初有些纳闷,过后见他是个只有一条腿拄着拐的残疾人,才意识到他是个乞丐。我已不再向现在的丐帮们施舍我被欺骗的同情,但这个小伙子的窘迫神情使我不由自主地掏出一个硬币放在他手持的小盆里。这不是我有意作比,生活就是这样做着残酷的对比:人竟没有狗活得好!我相信他不是那种伪装的乞丐,一元钢錋儿表达的是我对他的信任——这年头儿“真”太少了,包括乞丐。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得又太不均衡了,看那座深圳人建的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它哪象一座酒店,分明是一座城池或古代的皇宫,其排场铺张得让我想到了有点不太贴切的词“富可敌国”。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留园。凭着一付脚板儿,我转了大半个苏州城,所到之处,古城区差不多都是破烂有余、古朴不足,新建的高楼大厦没有什么特点,即使是那些带有古城风格的街道名称也只是个空名儿而已,象司前街、道前街,从前肯定是以哪一朝代的官府所在地而得名,如今的司前街、道前街的十字路口,是苏州市的会议中心,附近的所谓仿古建筑群也只是仿古而已,形式尚在,而古风全无了。
景德路上有一座看上去很古老的金门可能是真正的历史遗迹,它黑炭般的城门楼上遍体覆盖着绿绿的树叶。我没找到关于它的介绍性文字,因而也不晓得它有什么故事。不过从图上看,附近便是阊门地界。很早以前,我翻字典就发现“阊”字只有一解,就是指苏州城一门,可见此字单为此门而造。《红楼梦》的第一回里就提到了家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的甄士隐,并说该地“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现在这儿也是苏州另一大繁华商业区——石门商业区,不过我最厌烦现在的商业区,全国各地几乎一个模子,而且闹闹哄哄,每到闹市,视听神经便遭到一次摧残。我本想绕过石门商业区,但大兴土木的苏州使得很多路都被迫改道,走着走着还是进了街口有着八仙过海塑像的商业中心地带,喧嚣的声浪一下子撞进耳里。我赶紧加快脚步,逃也似地往留园方向走去,到底也没看见阊门,也不知它还是否存在。
十多年前我因闹酒而无心于游玩,总认为江浙苏杭一带将来有的是机会,没想到与苏州一别就是一十七载。记得当时我坐在留园门口,瞅着乱糟糟的人流心烦得不行,也没记住留园是个什么样。弧形的留园路不太宽,车辆行过便掀起躲避不了的尘土,路面破损也很厉害,许多地方没有了马路石。到了留园门口,发现它的门脸是那样的小,如果没有牌匾,我许已错过。旁边的停车场的院落很大。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新兴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往往比本体铺得更大。留园本是私人花园,这也决定了它的规模也大不到哪儿去,此外江南的园林都以精巧细致见长,以精雕细刻示功底,不象北京的皇宫王府,要的是辉宏大气,显示其富有四海的九五之尊。江南的园林多半是驻外的大员、身退之后的为官者、经商致富的富户豪门,再就是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所修建。它们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银两才能来到人世,非小户所能承担得起的。
留园有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门楼,走将进去,一块紫檀色镂花木头照壁将园子的前部完全掩住,这是江南建园的通常手法,也就是遮遮掩掩虚虚实实的国画技法,吊人胃口耳。影壁前一个身穿古装的年轻女子正在用纤纤玉手弹拨一架古琴,那琴声很是悦耳,叮咚滚动之音如山间溪水汩汩作响。女子上方的匾上有四字“吴下名园”,看起来留园的名气还不小呢。再借助于网络,为我的想象作注解: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等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宜居宜游,疏密有致。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只这些文字足矣,我完全可以想象出园内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在想象中,它要多美有多美,而一旦它真的落入人眼,也许就大相径庭了。世上多的是我这等肉眼凡胎的芸芸众生,能慧眼独具、领略人心山水的又有几何?我还是走之乎也,打奔下一个目标——西园。
西园离此已不太远,当我横过一条马路来到它跟前时,天色已近黄昏。几个将收摊的卖香小贩向我兜售他们手里的香烛,从他们的嘴里得知,这西园也称西园寺,就是一座庙。这让我大失所望,大老远的路,我可不是跑这儿看庙的。
我原想再接着走到枫桥去,根据旅游图上的距离我估计至少得走半个小时。我的想法颇为“浪漫”:天黑后在枫桥寒山寺附近找个酒馆,寻一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结果一打听,因张继诗而闻名的枫桥在当地人口里根本就本没什么特别的风景。我一想该诗的意境,反向逆推之,就觉得那地方不过是诗人夜宿枫桥客船、半夜为寒山寺的钟声所感而诗兴大发,才把那原本很平常的枫桥炒成了景区,而寒山寺也名声鹊起引来无数的游人香客。哪怕我真的躺在枫桥船上,夜半时分也不一定会听到古寺钟声,更主要的是那种灵感般的诗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记得为了这首诗里的能否听到夜半钟声还有几个大学问家发出置疑并考证了一番呢。如此一想我就打消了去枫桥的念头,顺着枫桥路往回走了。
枫桥路紧傍河岸,当我走到上津桥时,见桥头有一碑亭,碑上刻着“故明郝将军卖药处”,胡思乱想到是不是郝将军为了表明对前朝的忠诚而不食清粟,才落得吃苦受穷卖药而度残生的结果?
回程仍得经过石门商业区,寻路时来到神仙庙旁的万人码头。万人码头原名犯人码头,清代,江苏各地由水路上解来的犯人来苏“过堂”复审的专用码头,后改由陆路,码头便不再用。当地居民为避邪化吉,遂改为现名。而今码头处正在施工。我忽然发现一块大牌子上正在征集万人码头的对联下联,上联已有:“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其后列出五幅应征的下联优秀作品,注明仍缺佳联。我看了那五幅下联的作者都是有点名望的人,而其所对的也果真不错,苏州对此很是精益求精,不得佳作而不休,这倒是很值赞许的态度。我虽也偶尔附庸逢雅,但断不敢来此试身手,我那两下子只能胡诌几句,上不得台面的。
时候已然不早,打的回宾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