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周国平去读尼采
(2009-03-15 21:46:10)
标签:
周国平尼采文化 |
分类: 读书 |
来到书房,我先在网上遛达一圈,便上网查找某些女儿有可能考上的学校。各校的2009年的招生计划及简章都还没有出来,我便找2008年的,挑有用的拷贝到创建的《高考》目录下,以备将来之需。我也找了些理科的信息,发给在MSN上的妹妹,供她参考。这件事我一直做到夜色浓重才告一段落;毕竟网上资讯不够具体,以后动用人际关系咨询吧。饭时已过,正好觉得肚里油腻,借机免去晚饭以清胃肠。
恰好七点整,我翻开了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我也是尼采所讥讽的那种人,只能通过看书来“思想”,不能自己去思想;我当然不会成为学者、哲学家(在尼采看来,学者是成不了哲学家的),但也应该试图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分析世界,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庶几可以称为思想了。
下面我以自己的感悟来解读周国平笔下的尼采——
尼采重视哲学的个人色彩及所阐述的事物的主观性、全面的意义,而不愿纠缠在细枝末节的技巧中去,也就是说,感觉比技巧重要,如同欣赏一幅画,不会像某些研究者那样只去注意色块、比例、结构等技术上的东西,而应该注重画在心里产生的美感。
某些人天生具有“天人感应”之敏感,没有一步步靠先人的思想去接近人、宇宙的终极问题,因为天性,他们的头脑一下子就跟本质连通了,从而缩短了探究的过程。这样的人无疑是天才,千年出不了几个,太稀有了。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该结婚,也说明哲学这个行当是与世俗生活相距遥远的,献身于它的人应该像禁欲的宗教徒一样潜心于内心的生活。要寻求人生的真谛,却要把自己孤独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想:当局者迷,须跳出圈外居高临下地审视才能发现它。
我不是高歌死亡,而是高歌着走向死亡,直到死,我都是乐观快乐的,死神拿我没招;害怕死亡、诅咒死亡不会拦住死神的造访,这样的人是在悲观、恐惧的痛苦、忧虑中死去的,结果死神乐了。
生命力强大的证明在于成千上万、难以计数的个体生命一个个地死去却从未削弱种群的永久长存,生命是以个体的死换得种群的生的,个体的死便有了悲壮的意义,而不是单纯陷于悲剧中不可自拔,种群的永生完成了对个体的拯救,从而让个体持有对死的乐观精神。
战胜死亡痛苦所获得的崇高感变成使人兴奋的精神力量而使当事者品味到无尚的光荣,这是一味地泡在幸福里的人所无法体会的,这种从痛苦中升华出来的幸福是人活在世上的最高境界。
珍爱生命,不是仅仅因为怕死而尽力延长生命,而是让我们活得更加高贵;如果这高贵遭到致命的伤害,宁可一死也不苟活以保全生命不可污辱的崇高。热爱生命不是让我们把人生变成无尽无休的娱乐,而是要用有意义的事情充实这一过程,这样才算没白活一场。
正是为了证明生命的伟大、体验生命的崇高,那些优秀的灵魂经常向艰难困苦发起冲击,他们不甘平庸,总想找些“自讨苦吃”的事情去做,从中汲取莫大的乐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艰险越向前”。这么说的话,你就理解了有些“自虐”行为了吧?
尼采的酒神说不就是让我们做个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痛苦并乐观前行的精神行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