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家《解密》《暗算》

(2008-11-19 12:37:16)
标签:

麦家

暗算

解密

茅盾文学奖

杂谈

分类: 读书

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麦家的两部小说,《暗算》与《解密》,前者得了茅奖.

在《暗算》之前,我看过麦家的一部中篇《让蒙面人说话》,虽相隔不长的时间却只记住那也是个写密码破译的故事而忘了故事的内容。印象中我看的是一本小说集,纸质的,可我把书柜翻了好几遍也没找到那本书。打开《暗算》,看到陈二湖这一部分,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上回看的内容吗?也就是说,上回我读的《让蒙面人说话》是《暗算》其中的一章。我只看过麦家这两部作品,不知他还写过别的什么题材,单就“701”这一领域,可以说他是独辟蹊径,文字表述得当然好,更重要的是他讲的故事让绝大多数读者感觉新鲜,这应是此书能获茅奖的一个因素吧。网上连载的最后两部分是写诈术和地下间谍工作的,感觉跟前边的密码破译“剧情”不太相谐。这些各自独立的故事,每个都围绕着一个主角,如瞎子阿炳、黄依依、陈二湖等。

《暗算》中的人物在《解密》里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比如,黄依依与容算盘,陈二湖与严实,郑瘸子与钱部长,而容金珍又把黄、陈搀杂在了一起,也可以说,每个主要人物都含有另本书中别人的成分,或者说,《暗算》是从《解密》中游离出来的独立片段。《解密》作为一部小说,比《暗算》更为完整。前者是把容金珍作为主角来写的,从他奶奶甚至曾祖(老黎黎)写起,一直到他为破译黑密而疯掉的整个过程,写得跟家族历史小说似的;后者则是各自独立的故事,以701的几个部门串连在一起,即“听风”(监听)、“看风”(破译)、“捕风”(行动)这三个局。因为小说所讲故事的领域的神秘性,使得这样的书看起来跟“畅销书”一样来劲。作者的文笔是很老道的,其中有很多抓人的句子。随手试摘两段(远远不止这两段):

“这也是世上所有破译家所面临的共同命运,即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将永远在远处,在一块玻璃的另一边。换句话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正常,好像海里的一粒沙子要跟陆地上的一粒沙子碰撞一样,碰撞的可能性只有亿万分之一,碰撞不了是正常的。然而,他们正是在寻求这个亿万分之一,这个天大的不正常!造密者或者密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可避免的闪失——犹如人们偶然中本能的一个喷嚏,这可能是亿万分之一的开始。问题是将自己的希望维系于别人的闪失和差错之上,你不能不感到,这既是荒唐的,又是悲哀的,荒唐和悲哀叠加构成了破译家的命运,很多人——都是人类的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他们惨淡悲壮的一生。”

“把天才和常人比作玻璃和石头无疑是准确的,天才确实具有玻璃的某些品质:透明,娇气,易碎,碰不得,一碰就碎,不比石头。石头即使碰破也不会像玻璃那么粉碎,也许会碰掉一只角,或者一个面,但石头仍然是块石头,仍然可以做石头使用。但玻璃就没这么妥协,玻璃的本性不但脆弱,而且暴烈,破起来总是粉碎性的,一碎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变成垃圾。天才就是这样,只要你折断他伸出的一头,好比折断了杠杆,光剩下一个支点能有什么用?”

唉,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部高级密码,也同样地难以破解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滇行记(4)
后一篇:滇行记(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