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九华,望黄山(3)

(2008-04-14 08:39:58)
标签:

黄山

天都峰

屯溪

老街

文化

分类: 游记
 

我们来到了天都峰的脚下,以盒饭为午餐,准备攀登天都峰。最高的莲花峰正在封山修路,而天都峰对游人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是以险而出名的。

天都峰面对莲花峰,离玉屏楼所在的玉屏峰没多远,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 1810米,因其最为险峻,古人视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据文字记载,唐代的岛云和尚是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下了《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由此可见天都之险峻。

最后,我们一共六个人登天都峰,其他人直接下山了。

从山脚下望天都,只见一条陡立的“天梯”架在山梁上,有一些如蚁一样的人在上面爬行。在大山面前,人是多么渺小!有些山坡看上去并不觉得陡,可你一走上去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上天都的路就是这样,爬着爬着,人仿佛上到了半空中,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爬砖厂大烟囱的感觉。登天的道宽不及两米,两边钉着铁链,我们就手拽着它往上爬——真正的爬。山道外边的山势向下倾去,显得这条道就是这座山,使你不由自主地想找个能抓牢的地方。那条铁链子并不是光你一个人拽着,许多人都把它当成安全的保障,它就很不安稳地摇晃。一开始我还往山下看,后来就不敢看了,我怕恐高的感觉使我晕眩——我们爬的路立陡立陡的,的确像是站在梯子上。这条路不光有上山的人,还有下山的人,每当两股相反的人流交汇时,我的心就揪紧了,手死死地攥着铁链。这有点像在盘山路上拐弯时会车一样,此刻特担心一不留神被撞下去。

过了“天梯”,开始在乱石之间踩着凿出来的脚窝绕着山体向上攀登。虽然小道窄得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但由于身边不是挨着悬崖,所以心里安定了许多。天都峰只能靠个人之力,不能依赖别人,更不用说坐滑竿啦。我们彼此叮嘱着加小心,脚下别呲漏了。

前边不远就是最为险要的地方——鲫鱼背,我们兴奋起来。

这是一段隆起的峰岗,石头上雕凿出很浅的一楞一楞的台阶,像是起防滑作用似的。它长约十余米,宽有一米吧,两侧是万丈深渊,两边有悠悬的粗棕绳加以保护。我没加思索就走了过去,心里平静的很,似乎还往两边望了望。这怎能叫险呢?我走过去后,竟有点怀疑这儿是不是鲫鱼背?我也没看出另外几人有经过惊险之地的感觉。看来人言水分太大,不足为信啊!鲫鱼背啊鲫鱼背,也不过如此嘛!

我们登上了天都峰顶,和刚才所走的窄道相比突然平阔起来。在这片近似平坦的峰顶上向四下瞭望,端的是远山相接,千峰竞秀,气象万千。我在九华山上的感触再次浮现,但我的想象力已经枯竭,想不出还有什么别致的词句形容这浩瀚无边的黄山。我们登临天都峰的六个人在刻有“登峰造极”的卧石前合拍了一张照片。

我们在此留连了一阵儿,开始下山了。下山的路是天都峰的另一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山峰形状又有所不同。浑然一体的山体圆滚滚的,上面有像斜雨拂壁的刷痕。这样的地形地貌,以我很肤浅的地质知识,觉得在上千万年前,黄山也许是片海,经地壳变迁挤压逐渐隆起才演变成今天所看到的黄山,我们为之称奇的山体斜纹就是海水冲击又裸露风化的结果。我不知自己这种分析是否对,只是我当时的个人感觉。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不一定全对,得看是什么样的山。我们刚从天都峰上往下走的一段路确实体现了这句俗语。因为有几截窄只有半米、长度在十到二三十米的阶梯路很陡地竖在我们脚下,而末端竟是一眼不见底儿的悬崖绝壁!我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在石级上挪动脚步,并嘱咐其他人一定走稳,因为走在后面的人一旦失脚,就会将下边的人砸下深渊。因此说,上山感到更多的是累,而下山是怕的感觉更多些。看着那些像是在空中悬着的巨石和没有什么支撑总似要滚下来的石头,让你悬着一颗心,担心它们偏巧在你走过的瞬间被你震下来……

在这段路上,我们看到了和此前不一样的景观。 “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老毛头儿说的一点不假,这要不经过这些险路,哪能看到这么奇特的景色!”

上九华,望黄山(3)

黄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说明黄山的秀美之无与伦比;又有古诗云“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又说的是天都峰上所见到的美景更是黄山的精华所在。

我手头有三张我们在天都峰上的照片在这里介绍一下。第一张,我戴副墨镜面向镜头,右手举起似要摸那带斜纹的圆球状的山峰。这是我设计的动作,可是Z没照好。那座山峰和我们隔着很深很宽的峡谷,我想利用照片的两维平面空间造成我“真实抚摸”圆顶的效果,可照片上的我的右手还离圆顶挺远呢,这就让人不知我在那儿干什么呢?第二张是我和另两人坐在悬崖绝壁边正在眺望远山,站在石梯高处的Z让我们回头时拍下来的。我们脚蹬着崖壁护栏,只占照片底部的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绿色的黄山。我们小小地坐卧在大山的怀抱里,可见山是多么高大,根本不能将其收进镜头里。第三张是我们正走在下山的台阶上的情景,Z拄着拐杖走在最前边,腰间系着外衣;S在其后满脸笑容是那么开心,我也乐呵呵地走在最后。我们已经涉过险境,走在了像楼梯一样的石阶上,心里漾满了历险后的喜悦。

上九华,望黄山(3)

上九华,望黄山(3)

上九华,望黄山(3)

经过了那几处险要路段,接下来的下山路就绝对证明“下山难”的没道理。这时我们的腿都酸痛不已,而回到停车场还有一段不近的山路呢!我们神情慵懒,浑身燥热,到了有泉水的地方,就捧起凉凉的泉水洗把脸,打起精神接着走。

为了尽快赶到山下和另一伙人聚齐,我们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到了半山寺也没作停留。我一步俩台阶向下跑,第一个冲下山。

 

我们在屯溪过夜,次日清晨逛老街。

老街是此地有名的人文景观。老街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色彩淡雅、古朴。白粉墙、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古典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有相望,街深莫测。为使街道与山水及后街相通,老街就出现了一些宽窄不一与街道交叉的巷弄。老街店屋多为单开门,一般为两层,都是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面砌扁砖到顶,每座楼两旁都有高封火墙,墙上盖瓦;店面门楣上布满徽派木雕,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新安山水淡淡隐现;楼上临街有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建筑平面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开天井式,前者为临街为可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露出店堂营业;后者是内开天井采光,雨雪水均落于天井中,谓“四水归堂”,取聚财之意。老街街面的房屋均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

老街有老字号店铺数十家,其中“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开设的中药店,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名气不小的“祁红”、“屯绿”,多集散于屯溪,以清明前的黄山毛峰茶为最佳;“徽墨”、“歙砚”更是琳琅满目,其中双龙出潭砚、醉卧寒江砚很是有名;“徽州四雕”(砖、木、石、竹)产品及徽派国画、版画、碑帖、金石、盆景、根雕随处可见。体现在老街上的古老的徽州文化,堪称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长廊。由于老街保留了江南城镇古老的风姿,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离开屯溪我们取道南京,从那儿飞回东北。这一道上,我们经过了歙县、绩溪、宁国、芜湖和马鞍山这些地方。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坐在车里,满目江南古镇的风光,可我却没有详细地饱览,空留下模糊的记忆,太浪费这难得的机会啦!当年的我咋就没想到把它们记下来呢?就像我浑浑噩噩地活了许多年一样,多么想再按着这条路线走一次啊!我想将来肯定会补上这一课,但多年以后,它又该是另一种景象了,八年前的场景定是大为改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补不回来的了。我吃了一些徽菜,舌间可能留着它的余味?我看了很多江南风光,却仍是水墨丹青给我的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肇东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