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奘西游与崛起的印度

(2008-02-21 13:24:35)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玄奘

西游

印度

分类: 读书
 

在北京过年时,家里的室温不太高,上午在太阳转高后,阳台被照得很暖和。我半卧在一把躺椅里看书,金灿灿、热乎乎的阳光扑在身上,墙根儿晒太阳的老头大概就这感觉吧。

一连几天,看完了钱文忠为百家讲坛整理出来的书《玄奘西游记》。我是以一个游历者的眼光来关注玄奘所走的路的,尤其是在甘肃、新疆的线路。随着玄奘的足迹,我想象着这条路在一千多年前的样子,毫无疑问要比今天艰难得多。舍身求法与单纯的游历是不能比拟的,所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不能简单地把玄奘的西游当作游历,这样的壮举没有强健的身体、无所畏惧的勇气、谨慎周密的计划能力、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毫不动摇的信念的基础上。大多数人对玄奘所取的“经”不感兴趣,但无法不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折服。玄奘的只身历险应该仅限于到达高昌国之前,这一段的偷渡和沙漠穿越是全程最险的难关(后来险些被作为牺牲杀掉就太具传奇色彩了),此后便有了或多或少不知名的随从。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对自己西游的记录,具有十分可信的史料价值,印度的古代历史就是靠玄奘的文字重建的,所以,玄奘在印度的声望远远高于在国内的名气。尽管他在这本书里写的是真实境况,但某些具体的细节还得靠后人的想象去推测。比如他与沿途各地人的交流,不可能使用文言的“官话”,因而这里也只能是意译当时的原话了。我还有一点疑惑的是,单凭梵文玄奘就能跟那么多国家的人交流吗?何况还有一些小国根本就不信佛教呢?从书中可知玄奘的随从中有会某些地方方言的人,但这么长的路上真能保证语言的一无阻碍吗?

玄奘非神,最后的圆寂并非坐化成佛而是病殁,所以,所谓的佛家理念,即使坚贞若玄奘者,也未必就能修成“善果”。这足以让凡夫俗子对宗教的功能有个清醒的认识。季羡林就是这样的智者,研究了一辈子佛却不信佛,只把它当学问。

一生饱受磨难但成就了“取经”大业的玄奘还是幸福的,因为他毕竟得到了官方与俗世的认可并且受到了后人的景仰。一千多年后的佛门子弟,无论如何也超不过他这样的业绩了。

我真想在有生之年能走一走玄奘的取经路啊!

读玄奘想到了现在在国际大势中急起直追的印度。

我不了解印度,印象中那是个遍地佛教的国度,人口众多而贫穷。听人讲当年中印战争时,印度兵打仗之前先拜佛,被我军轻而易举地打败。这个经过夸张的故事无非是嘲笑印度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使人觉得那是一个挺无能的民族。当前的世界局势划分,印度是以军事、计算机软件业而崛起,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我注意到报上有篇文章,说印度知识分子明知失败也不愿不战而降,在努力中争取一线希望。这是我以前理解中的印度人吗?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拥有诸如鲁迅、梁思成等一大批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原来印度也不乏这样锲而不舍的知识分子啊!看来,真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民族。再弱小的民族,都有其民族的脊梁。我们总谴责美国的种族歧视,其实在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这样的偏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民族,不但要自尊、自爱,还得自强,不强就没人重视你。如果印度不是比以前强多了,我能注意到它吗?世界上那么些国家,能引起人关注的都是那些举足轻重的经济或军事大国,小国只有在被大国欺凌时才会被注意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