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宛平卢沟桥文化 |
分类: 北京 |
五四这天,老弟开车拉我和妈去了卢沟桥。我在地图上发现一小片儿蜷缩在西南市郊永定河畔的一片绿地——鹰山森林公园——还没去过,它离卢沟桥、宛平城不远,可以顺便看看。不过鹰山一看外表就感觉没意思,而且跟前正在修路,爆土扬尘的,我们就奔卢沟桥了。
宛平城四四方方,东西向开有城门,相对的城门楼下建有瓮城。东西南城墙外均有路可通,惟有北面的城墙外连着一大片平房,所以城外不能绕城一周。南城墙上还保留着“七七事变”时日军进攻宛平城的两个炮弹坑痕,城墙下立着密密麻麻的柱石碑,也看不清上面的字迹。我们从东面的顺治门开进去,从西门的永昌门(清朝时改为威严门)开出,眼前就是座落在永定河上八百多年的卢沟桥。
宛平城建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当时叫拱北城,清时改称拱极城,到了民国17年(1928年)因宛平县署迁到城里,才定名为今天的宛平城。三百多年前建此城的目的是为了御防闯王李自成的进攻,结果城建好没过几年李自成就打进了北京。机缘巧合的是,两座城门的命名与灭明的两个年号完全一样,似乎昭示着明朝的必然灭亡——李自成在紫禁城内虽只当了十八天的皇帝,但他称帝的年号便叫永昌,而入关的第一代满清皇帝的年号恰为顺治!
城内一里多长的街道两边,许多房屋都已翻新或正在按仿古特色重建。记得2002年初冬我头回到这儿来时,城里还见不到一点改造的迹象,回家跟父亲说这样完整的城池应该好好规划一下要不就太可惜了,父亲说市政府明年就要动工了。果然,这座小城“整容”了。城楼的建筑全都是仿照明代时的式样,房屋结构也是明代建筑中常见的“四梁八栋”。东城门不远处有一座三进院的建筑,是复建后的民国时的宛平县衙。原先的县衙有房舍60余间,在现在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前面,七·七事变中,被日军的炮弹炸毁,只剩下三间正房。说到这儿,有人得问小日本的炮弹咋炸得这么准呢?那炮弹可是从城外打来的,隔着城墙是根本看不见县衙在哪儿的。这就是小日本的“鬼道”了,他们早在借着“祝贺”县署成立之机就察看地形,离宛平城还有5里多远的地方就下马步行进城,步测出到县衙的距离。
贯穿全城的东西向大街的路面是由大块石板铺就的,俯视下面,可见石板上经年累月形成的车辙印迹,车行其上如船凌波浪。这条起伏不平的石板路从城里一直延伸到卢沟桥头,这应该是按从前的原样恢复的。明清时这里是西南进出京城的必经之地,皇帝官员各色人等都要从此路过,卢沟桥到内城的广安门之间也就有了一条官道。在修缮宛平城时,从这条街的柏油路面下挖出了现在所看到的石板路,刚开始本想将这些石板编号重铺,但因以前城建维修将其破坏得难以复原了。所以现在这条石板路肯定是原样仿建的。后来我看到了报上所登的采写,印证了我的想法。一位工作人员说:“……地下 1米深左右处有一些带有车辙的石板块,它们每块长约1米,宽三四十厘米,厚度约为五六十厘米。那上面的车辙与卢沟桥上的车辙印很像,我们分析应该是卢沟桥上石板路的延续。这条石板路大约宽3米,长800米,贯穿整个宛平城的东西两门。我们估计它还应该一直向北京城里延伸,直到广安门。”
出了西门,就是卢沟桥,桥前边正在修广场。妈不想到桥上走了,站在门口看了看,我们就上到北边一点的河坝上。
(对比上一张照片,你就知道现在的景区大门前移了多少——这张照片能见出妈的病容,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
(妈站在桥边,笑的姿态似乎很开心,也让我们高兴——现在我们没办法站在这个位置上了,已盖了那片黄房子、圈在了景区里)
干枯已久的永定河在这里变成南北向,近十米来高的河岸做了混凝土防护,站在顶上往下一瞅也够高的。河床的沙石里长满了荒草,卢沟桥上趴着两排小狮子,据称有501只。八百余年的古桥在十座船形桥墩的驮载下伸向西岸,与北边的京广铁路大桥遥相呼应。
这里是曾经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当月色朗朗的夜里来到此地,还能觅出这四字所含的意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