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肇州骑车户外旅行文化 |
分类: 户外单车 |
一出肇州,雨就停了。这场雨好像故意跟我过意不去似的,让我在两肇之间滚成了泥猴,败坏了我的心情,连看也没看就对肇州没有了好印象。这对肇州不公平,但好感、恶感往往就是受那些非相关因素的影响,讲不得理的。
在肇州城北的双发乡,在路边一个食杂店外的一口小压水井旁,我冲洗了一下泥头拐杖的自行车,还有自己。
路好了,天晴了,日头露出了笑模样,阳光不失和煦地洒下来。最让我高兴的是一路顺风。老天是公道的,在我遭受一番磨难后,再给我一番抚慰加以补偿。
我从路边的里程碑知道这是203国道,不过路上很少有车。安静的空气里只能听见我的车轮转动带起的“嗡嗡”声响,这连续平稳的声音说明这台车子经受住了摔打,还没问题。路两旁没有了方格水田,人烟稀疏起来,荒草甸子多于田野,路旁也没有树的遮挡。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景象,茫茫无尽的荒野点缀几处不大的村屯,每当空气里弥漫着牲畜的尿骚味,就知道路边有了人家。刚下过雨后的屯内成了泥酱缸,土路被耙扯得简直没法进出。院子里只有牛马在无声地咀嚼着,人都闷在屋里,使屯内笼罩着一片肃静。柏油路上的湿痕早已风干,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我想着这四天来的单车之旅,枯燥的行程中都看到了什么呢,有些什么体会,三肇走完了意义何在呀等等。我一直在路上奔波着,停顿的时间不多。一路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逆风的劳累和泥泞的艰难,至于县城的模样并不是我太关心的事。
杏山是走上国道以后我到的一个稍大点的村庄,之所以记住这个小地方不是因为看见了杏或是望见了山——这两样全没有,而是我骑到这儿之前,座下的车轴咔啦咔啦响了起来。这响声揪着我的心,让我担心它可别一下子不转了把我撂在半道上。更加不妙的是路况也越走越差,坑坑包包地颠簸起来。时近正午,我打算趁吃饭的功夫找个修车的地方。还有七十公里才能到家呢,不修车肯定是骑不到家了。杏山太小了,也有一处修自行车的铺子,但我见路标上注明到兴城还有9.1KM。那儿比杏山大,修车得点儿时间,我也好消消停停地坐下来吃午饭,歇一歇又感疲乏的身子。不到二十里地的路程,车子也不会立马儿就不行了。于是改变主意,接着往前走。
中国太大了,重名的地方也多。你像进肇州前我在那儿受困的万宝,哈尔滨江北也有万宝,在我们大庆还有万宝。我到的兴城不是那个靠近山海关的疗养胜地,而是隶属于肇州的一个小镇。记得这个地方某乡是我厂扶贫共建的地方,直到现在还专派一个科级干部到这儿任兼职副乡长。
对这个小镇子我没什么可说的,打听了几个人,我才在十字街处找到一家修自行车的地方(现在是修汽车、摩托的多,修自行车的反而不好找了)。把车子扔在那儿,我就在跟前儿一家小饭馆坐下来吃饭,点仨便宜菜,喝点酒。你猜啥酒?刀郎,吉林德惠出的。人一出名就成了品牌,不知翻唱老歌儿走红的刀郎知不知道自己成了酒牌子。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我去取车。车子仰面朝天地搁着,还没修好?修车老头一见我来了,拿起磨秃了的中轴杆说:“正等你来呢,要不三台车子也修好啦——你看磨成这样了换不换?”
时间已过一点半了,我骑着修好的车子重新上路。换过中轴的车子好像还是有点发皱,也许是得磨合磨合?接下来的路面太让我高兴了,平坦坦很少有坑洼。我一顿猛蹬,感觉着两耳生风,速度是会带来快感的。你瞧我这几天走过的路,正应了常言所说的,事儿都是一波三折,没有诸事顺随的。
前边出现了一片通红的楼顶,跟大庆的居民楼所装的防雨彩板一样。再看甸子上出现的一口口抽油机,心想那该是大庆的哪个采油厂吧。等到了跟前一看,大庆采油八厂采气矿在这儿。恍然大悟,怪不得路面这么好呢?大庆路好是有名的。几辆通勤大客车开了过去,如果工人从大庆来回跑着到这儿上下班可不近啊。路标显示,这儿离安达还有30公里呢,也就是说,我出了兴城,一个半小时才走了16公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呀,吾将一点点求索!
下面的路越来越不平了,个别路段还翻了浆,过往的汽车路过这样的地方没法快得起来,像狗熊一样东摇西晃地往前拱着。此时的我疲乏已极,腰腿酸疼,屁股硌得坐不住了,就下车走一段,再一挨车座子——嘶,那滋味是真难受啊!车子越骑越沉,越走越觉得远,也感觉不到顺风了,并且怀疑起修车老头的技术来。前边出现了树林趟子,我便下了主路走林中的小道,比在大路上颠簸强多了。我以为前边的路不会总是这样,没料到越接近安达道越差,后来竟成了泥路,大车在这样的路上都像猪一样地哼哼着,我也就死心踏地地钻树林了。就这样,又走过几里“咣啷咣啷”的路,傍晚才到了安达。
剩下的路转了方向,顺风成了旁顶风,看到电厂的大烟囱和厂区上方的滚滚蒸气——可算回来啦!老天成心要和我开玩笑,就在我进了厂区北门时,哗地一声下起了雨,仿佛我的三肇之行要不来点雨收尾就不完美似的。
屈指一算,四天的行程近八百华里,以一张被三肇阳光晒得面目全非的面孔,带着一身三肇风干了的泥点子,我回来了!
附录:据“白金宝文化”等遗址发掘考证,商周时代县境属肃慎国。秦汉时为秽貂地。后汉三国时属扶余国,《后汉书》载“扶余国在玄冤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捐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秒地也”。北魏时属勿吉国,“乃旧肃慎国也”。”北齐清河H年(563年)勿吉始称林朝。“税路分为七部,有票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黑水部以嫩江下游“大黑水”
而得名。通古斯语为“郭尔罗斯”即今肇源县之旧称。唐·圣历三年(698年)三月三十日,唐帝武则天下
诏,将妹弱、契丹、突厥、室韦划为四春、我县境属之。唐·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珠路
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军。贞元年间(785——805年),役属
于渤海国,“不复与(唐)王会矣”。903年契丹达马独沙里耶律阿保机北伐来境。由此,成为契丹人的“
戌境内,居境内,居境外”之地。并建有郭尔罗斯猛安、兀速猛安、结石烈猛安。北府宰相萧思温在今民意
乡他什海古城建立头下军州(皇后店),隶属上京道。金·收国元年(年),县境划属西北路。延设郭尔罗斯、雾松兀速),结石烈三个猛安。金·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在出河店址建立“肇州”(今茂兴镇勒勒营子古城址),同时在其西北五里的莽海古城建始兴县。初隶属上京路会宁府。海陵时(1149—1160年)“尝为济州友郡”。承安三年(1198年)肇州以“太祖武隆兴之地,升为节镇,军各武兴。”贞伤二年( 1214年)肇州置招讨司。同年,成吉思汗在“裂士分封”中,我县境为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的一部分。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建立肇州(今肇东市四站镇八里城古城)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内沿置兀速(雾松)、憨哈纳思(郭尔罗斯)、乞里吉思(给石烈)三个部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罢肇州宣慰司,并人辽东道。元·元贞元年(1295年),“立肇州电四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教领其事”。元·延右三年,“置肇州女真千户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东移,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六世孙布巴什惕那颜驻牧嫩江下游两岸,号所部为“郭尔罗斯”。清·顺治五年( 1648年)十二月二日,郭尔罗斯部酋长布木巴被册封为镇国公爵,掌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此为旗治之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肇州厅,治所设在今肇源城。实行蒙汉分治。民国初,省以下设置沿袭清制,分为道、府、厅、州、县。民国二年(1913)l月23日,奉大总统令废府、厅、州,存道、县由厅改县后隶属龙江道,肇州县城设今肇源城,名称肇州,3月20日执行。7月肇东分防厅晋升为县,旗境东部为肇东县,酉部为肇州县,蒙汉三个政权并存,继续实行蒙汉分治。伪满洲国属黑龙江省。1932年伪县公署因洪水迁到薄荷窝堡,1934年又因洪水迁到“老城基”(今肇州址)。1934年12月1日结束蒙汉分治,1935年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迁至肇源城,实行旗制。仍用郭尔罗斯后旗名称,隶属滨江省。1945年12月20日,民主政府成立。郭尔罗斯后旗隶属嫩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隶属哈西专员公署。1947年2月7日,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称黑嫩省,本旗属第四专区,专署驻肇州县。是年9月17日,撤销黑嫩省,恢复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建制,本旗仍属嫩江省。1949年5月5日,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本旗隶属之。1954年8月1日,黑龙江省与松花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原署各县旗皆属之。1956年4月
11日,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政府奉令改称肇源县。此为“肇源县”之始。1958年8月27日,肇源县隶属松花江专署。1965年
6月14日,松花江专署改为绥化专署,肇源县随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