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标——阿尔山!(4)

(2007-09-05 08:11:01)
标签:

文学/原创

阿尔山

翻越大兴安岭

户外

独行

驴行天下

单骑

白狼

分类: 户外单车
 

阿尔山又一个黎明。

阿尔山站前那趟小街,天没亮或头晚就成了众家所争的地盘,一棵蒿草就能占住一个摊位,为争一有利地形,免不了有争吵发生。天刚蒙蒙亮,女人们就从家里走出来,到这儿来占据一个摊位,开始她们一天的生意。早晨这段时间最为重要,从五点到七点多这两个多小时里,进出阿尔山的惟一两列客运火车接来送走外地的游客。她们的生意主要在早晨这一段儿,所以能抢占一个好的摊位就十分的重要。

东山将早起的太阳遮住,是一座新建的寺庙隐在山的阴影里。铁路西侧是河流,是哈里哈河还是洮儿河?

小小的阿尔山市四面环山,从南向北的温泉路在铁路之西,这条路夹在铁路和河之间,路的两边都是簇新的宾馆、酒店,这是个因旅游而兴的小城。在我眼里,这些新兴的楼房无论怎么讲究外型,都比不上火车站的小候车室有味道,那是真正随着年代久远而能留存的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而那些新型建筑恐怕等不到列入历史就得面临拆除了。

如果不是清晨五点的这趟火车,这里的人可以睡到很晚。这列火车在这儿留下两节空车厢后继续前行到伊尔施,将出山的人捎上再回来,挂上那两节车厢,七点多钟离开阿尔山,直到第二天的清晨才再次回来。一日内仅有的两趟车打坡了小城的宁静,也因为打的旅游牌,使它的名声走出山外而为人所知。

少有人走的路上,有几个像是专业摄影的人在选角度拍照。

终于开始了以阿尔山为起点的骑行。

455KM处的南桥桥头出发,路旁即是切近的山,草如毛毯,树似山鬃。白桦林初见气势,也有很多枯死的树木俨然不屈的烈士,向青山索要生机。约十公里后,到了翻山越岭的盘山公路。不用路边的交警提示牌显示,也知这是上坡路段,只能推着车子向上走了。身旁的山陡峻起来,岩石裸露,面目渐渐险恶。一辆大货车倾倒在路边,驾驶室变形,前风挡玻璃碎裂,车上载的土豆淌了出来。黄褐色的巨大岩石上用油漆刷了四个粗糙的红字“阿尔山酒”。在阿尔山的饭馆、店铺里,根本就没有阿尔山出的酒。险要的上下坡路段正在修路,山岩侧加修隔离墙。为降低这段山路的危险性,有些弯道处在加宽,大卡车运来石块儿填垫坡谷。俯看谷下是那条铁路,觉得甚是危险。铁轨孤寂地时隐时现于树木的枝叶间,没有火车的动静。这可能是利用率最低的线路之一。

 

目标——阿尔山!(4)

               (这个下坡在照片上看不出陡来。那台拉土豆的大卡车就是没有控制住下坡的惯性载到路边沟里了,车窗玻璃都碎了)

目标——阿尔山!(4)

                              (白桦林)

我这是在翻越大兴安岭呢!这个念头让我心里生出一种豪情,也不觉得天热了,推车上坡也不觉吃力了,也不埋怨这“鬼路”咋这么多坡了。爬坡时觉得离天很近,我在一步步走进蓝天。每到一个坡顶,看下方自己刚盘上的山路,品味着高度的提升、与山下的距离所产生的小天下的感觉。

提高自己的海拔,接近蓝天的崇高。

连续爬了几个坡后,就是下坡了。盘山公路上我可不敢任车子一股劲儿地往下冲,也不敢完全依赖那刹车的胶皮,我一脚站在车镫子上,一只脚拖在地上,感觉就像是草原上的骑手或骑兵一样,在马肚子一侧做着特技表演。手捏着闸刹得车轮吱吱直响,鞋与路面相摩擦也帮着减缓向下冲的速度。我就这样以这种双重制动的办法在大兴安岭上俯冲!啊,向下冲的感觉太美妙啦!我紧张而兴奋地盯着下面前方的路况,每及弯道或有车辆便实行我的双重制动。假如我管顾了高兴,就那么一直向下冲,突然出现的弯道会使我根本刹不住车,径直地冲下山崖!即使掉不下去,我也会将自己摔到隔离墙上,车损人伤。所以,兴奋的同时必得绷着弦,手刹脚磨,刺激同时不忘危机。这样的路可能会很多,我不能太多地捏闸,如果那闸皮子磨秃车子就完全靠我的脚来制动了。亏得我脚上穿的是军用胶鞋,不过,这样的摩擦会不会把鞋底儿磨穿?

469KM处,路边出现一个孤零零的敖包和蒙古包。敖包不大,蒙古包更小,这里不会住人,可能是一个供人存放物品的地方。一路上,有几个骑摩托的养路工在扫路,骑一段,扫一段。说不定他们就把扫帚之类的工具放在蒙古包里。这之后的一块牌子,说明我刚才所走的山路是大兴安岭的主观景区,其后的山路就平而且缓了。真是越险的地方越有风景啊,在平淡无奇的平川,雷同的景色会麻痹人的审美神经。目标——阿尔山!(4)

                   (路边的敖包和小蒙古包)

中国联通号称信号已经覆盖于此,我看一眼手机没有信号,也就是说中国移动的信号还到不了这里。

475KM处是白狼要塞,这里有日军侵华时修的隧道、碉堡和工事,因而现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也是旅游景点。站在门口即可看到灰白色的水泥碉堡,没有多少人会在此停车驻足观瞧的。阳光照得这里一片通亮,我在售票处门前抱起一只小猫玩了一会儿,就又登程上路了。目标——阿尔山!(4)

                (白狼要塞的日军碉堡工事)

目标——阿尔山!(4)

                    (白狼要塞的售票处)

目标——阿尔山!(4)

                   (白狼林业局的广播电视台)

白狼镇之后,铁路一直在身边贴着行进。白狼贴着铁路走,我就如同一头白狼。

山渐行渐远,而且不再是如披碧毯的漫坡,有不规则甚而狰狞的岩石呲出牙来。491KM处所见的光秃山头像是一座牌坊,也如一扇屏风,颇有名山的气度,但它四周没有群山衬托,只好孤独地默默无闻了。八里地之外的鹿村,一排排红瓦木栏的房屋沿路边铺开,不是人家,皆为鹿舍。目标——阿尔山!(4)

 

这一路上很少见到人,村落稀少。512KM处的小村子里,黄色的小车站倒很显眼,看不清票房上的字,也就不知这是什么地方。路旁的树丛里隐着河流,时而钻出来,显露出水流。如果是水泡子,则安静多了,像是睡在草树的虚实之间。这还是发源于阿尔山的哈拉哈河吗?它似乎一直跟着我往前走,像是充当我的伴侣,可我一直没有注意,等我意识到它时,我却叫不出它的名字。如果拿出地图,那它就是洮儿河了,因为图上只这么一条河流,而它陪着我断断续续地向前流淌,肯定不会是一条无名的小河。目标——阿尔山!(4)

          (不知名字的小火车站,看其样式即知也有近百岁了)

五岔沟就在前边遥遥在望了。我正骑得得意,没有注意头上出现一团黑云,就是看见它时也认为它成不了什么气候。不料这山里的黑云与平原的不同,转眼间大雨点砸下来。我本来打算找家饭店吃午饭,也躲过这场雨,但五岔沟这个算是挺大的镇子在路边竟没开一家饭店。眼看就出了镇子,看到路口有个帐篷,情急之下钻了进去。这儿要建一座大广告牌子,临时搭了一个打更看东西的帐篷,要不我连个避雨的地儿都没有。这阵儿雨很快就过去了,那团黑云向北边飘去了,我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我又放下心来,接着上路。不一会儿,又一片黑云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雨点又淋漓着下来了。我再无躲雨之地,也不能再耽搁时间了,停下来将怕雨的物品包裹好,穿上雨披接着骑。像逗我玩似的,我刚做完这番准备,雨又停了,天又蓝了,太阳又高高在上了,烤得刚湿的路面雾气腾腾,宛如浴室,让我联想到地热、温泉。当像坟包一样的日伪五岔沟机场出现在离路不远的草丛里时,我已来不及下车再拿出收藏好的像机拍照了。

我骑行的公路跟铁路做着游戏,忽左忽右地扭着麻花。很久不见人烟的公路旁每隔一段就在路肩上扩出一坛花丛,花很平常却显然在于人为,能见出修路者的细致。我已搞不大清准确的方向,太阳在头上也告诉不了你。风很和缓,对我骑车没什么影响,但山里的风向时常在变,头上的云也就难定其踪。我觉得好像是在东面传来雷声,而风似乎是往那边吹的,我要去的方向该不会有雨了。

正自庆幸着,黑压压的云上来了,山里的天变得太快了,能在几分钟内从万里晴空切换成乌云密布,看着山头上不大的一朵黑雾,顷刻间便如清水里泼了墨一样满天阴森。大雨泼将下来,路面一地水,骑摩托的钻进路下的涵洞,开农用三轮的无处可藏,躲到了一棵树下,后见无济于事便索性打着车、突突突逃也似地蹿进雨里。闪电和炸雷使我心惊肉跳,雨都下冒烟了,在这看不到人的山间平地上,我这个突出物可别遭到雷击。雨下一阵儿停一会儿,有那么几分钟竟下了雹子!开始我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看着眼前的路面上像爆豆子一样乱蹦,白花花的像是糖球又像是盐粒的雹子噼哩啪啦地砸在我的头上,我才认清那的确是冰雹。多亏我的雨披上有一截帽檐,那小拇指盖儿大小的雹子才没直接打在我的脸上。

遥不可及的明水河总算到了,我也钻进路边的一家饭店了,雨也停了。时间已过四点半了,我才吃上饭,而我早已没饿的感觉了。从饭店向外就能看到路牌子,这里距阿尔山是119KM。店主说这里离索伦还有九十华里的路,而且一出明水就又是大漫坡了。以我的速度估算,约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我今天的目的地——索伦,看来我得贪点儿黑了。如果不是修车耽误了三个小时,我现在已经到索伦了。

五点钟,我重又骑上车子上路了。正如饭店店主所说,刚一出明水河,就是一段一段的上坡,虽没白狼的高而险,却是缓而长了。再缓的坡也是骑不上去的,下车推着走虽慢,但有下坡快速的补偿。这一路不再有雨了,一个个里程碑过去,我计算着还有多少路。经过394KM处的破烂小村子乌敦时,西沉的日头在我的背后送来不再热烈的光线,使我明白了自己是在往东走呢。

接近索伦时,天已昏暗了,干完活儿的农民挤坐在三轮车上回家。

1925,我到了609KM处的索伦,在这个黑乎乎的小镇上住了下来。如果不是名儿有些特别,这个地方没一点儿特别的地方,以至于我都没做关于“索伦”由来的联想,只记得早先读过一篇小说《索伦河谷的枪声》。

索伦之夜无话可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