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多哲人的理念,竟然分不清他们的观点了。我觉得也没必要搞清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只要有个大概的认识就可以了。万流归于一宗。别看哲学有那么多流派,说法各有不同,有些还相互抵牾,但总的趋向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问人生意义,都是在向精神层面提升,都是在进行着灵对肉的救赎,使人生最高的境界落在对人的灵魂的拯救上。精神看似虚幻,却无处不在,它贯穿于人的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这时,我觉出语言的无力,心里明白却难以说清。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独往独来的,必须与人接触。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的行为由平素养成的习惯和道德准则来支配。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行为也不一样。这些行为既有人为控制的因素,更多的是靠潜移默化的“本能”使然。事后我们都会琢磨某件事做得是否得体,如果感到与道德准则不相吻合,内心就会受到谴责。人只有在静下来独自面对自己时才能够思考问题,如果总是陷在外界的纠葛里或闲下来时也断不了那些念头,就不会反思自我了,更不会去想人生、命运等有点儿虚无缥缈的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平素养成的习惯和道德准则”就是在独对自己的总结中形成的,多思就会缜密,少思便在行事上有疏漏,不思更是稀里糊涂地按别人的脑子活着。一个总为别人活着的人是累的,如果思想、行事也顺着他人的思维走,他也就失去了自我意志。这样的人很多。除了圣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丧失了自我的时候,所以人无完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留些独处的时间,时常反思,完善这个内心的自我。
从世界上得到的越多越被看做是成功,细加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得”并非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这样的“得”多了就成了负担,所谓“反为物役”就是这个道理。就现今而言,很多人都把有房有车视为成功的标志之一。其实,很多人真的需要车、必须买大房吗?我们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家到厂里,这段千米左右的路途使开车的人觉得刚上车便又下车了。多数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若是孩子考学离开了家,也就剩两口人在家了。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嘛?有车为养车分出了“自我”的一份时间,收拾大房子又占去一些时间,须知这是每天都要支付的时间,那么我们在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上消耗了多少光阴啊?无形中等于缩减了寿命。有些人说开车、住宽敞房子心里舒服,嘴上这么说吧,心里的真实感觉自己清楚。我只选生活之必需,多余的能免则免。车对我而言就是多余的,不买;现有的住房尽够我住的,不换;衣不求光鲜时髦,工作服就行;食不必珍馐味美,家常便饭挺香——这得少操多少心啊!不去占有也就不被占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多看看书,多思考一些灵魂、精神上的事情,这样的享受多快乐啊!
深奥的理念可以还原为浅显的“大白话”,这样就通俗易懂了。而生活里许多“大白话”里所蕴涵着的道理却不一定人人都能悟出来,只有靠着高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太直白的道理没有思考的空间,乍看不明白的话语才引起回味,比如偈语。哲学有时候就像猜迷一样,在哲人的解读下令我们有所领悟,不免总有这样的疑问:直接说不好吗,干嘛弄好些术语故弄玄虚、制造迷魂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