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案例29
(2023-05-25 19:51:41)
标签:
课题研究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一、主题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每个教育人的神圣使命。常乐初中英语组开展了“‘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单元整体大课堂案例”研究。我们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优化重组课程内容结构,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成就,呈现出跨学科、无边界、向未来的融合育人样态,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美学。
单元内容分析
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1这个单元六个板块共包含九个语篇,有对话、有记叙文等,全部围绕“Asia”这一主题展开,主要涉及China、Japan、Singapore和India四个亚洲国家,让学生了解亚洲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旅游景点,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单元育人蓝图
了解亚洲国家的历史、人口、语言、景点等,汲取文化精华,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谈,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有关旅游的记忆,能很快地切入主题。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关于北京的旧知,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获取要点及细节的能力。设计此页PPT时,将四大景点列于左边,景点所在位置列于右边,最后生成一张表格,清晰展示北京四大景点位置,为学生复述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读四个景点,找出各景点特色,并引领学生对四个景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在四人小组内完成四个景点的复述,每人一个景点在班级展示。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总结北京的四大景点的特色,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及“桂林山水甲天下”,过渡到有关桂林的语篇的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常识或阅读语篇快速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发散型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发挥,最后教师通过漓江美丽风光的图片引入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让学生感受诗意英语课堂的美丽与魅力。
T
【设计意图】由诗句中的“江”和“山”过渡到语篇第二段的阅读,启发学生说出漓江的特点。对于问题学生可以跳读语篇找到答案,由此过渡到单词hire,进行词义猜测的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带领学生走进芦笛岩,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总结桂林语篇,并让学生借助表格复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美,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科技发展等的了解,引发学生名族自豪感。提升文章主题意义,课堂育人自然生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布置,鼓励优等生创新作业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论
四、感想
从认知-情感层面看,九年级学生对亚洲国家及其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有所了解,且有旅行经历或准备旅行,愿意与同学分享旅行故事或旅行计划。但是或多或少存在对旅游地或景点的选择上需要征求意见;从思维层面看,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较大发展,但在选择旅游地时,是注重历史文化、人文建筑还是自然风光时,思维仍略显表层化,在思维深度上仍有待提升;从语言层面看,学生对于旅行的话题并不陌生,经过小学四年以及初中两年半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关景点的词汇,所以谈论景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从国内的景点入手,学生能自信地将所学过的内容运用到新课中,带着兴趣积累有关亚洲的知识,建立语篇和个人生活实际的关联;从文化层面看,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本单元中,通过了解其他亚洲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