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大院向我们走近
2025-01-16 09:05:01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这是丁泉石学哥昨天发给我的照片是丁泉石、李水城、于尚湖在北大校园的合影,其中李水城是北大的教授和博导,丁哥居住北京,于尚湖却是小时候如雷贯耳的厉害角色,很久没听到他的音讯了。
这也是丁哥发给我的旧照片,很珍贵。照片的右边是李水城,(外号大车)左边是住11栋的李恒杰(外号小子),照片都五十六年了,那时的人都很清纯,半个世纪都没有了啊。
昨天写了大院的孩子不论出处,意思是七局的或省建的子女,都很怀念他们生活的环境,这不管是在七里河还是西固的各个院子,或是晏家坪郑家庄,那些属于省建系列的学校上学。我在初中刚刚入学的时候,班里就分来了职工医院的子女,我们一个班就来了八个学生,其中有五位同学一直和我们同窗直到高中毕业,高中时班里又从黄河北省建一公司转来二位上海籍的同学,一位叫倪跃斌,一位叫什么继跃的,毕业后再也没见。
从踊跃回帖网友的文字上,感动着大院子女的氤氲情思,让我知道除一中以外天地宽阔,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呈现回帖当中,还有知道二中的教学水平远远高于一中,这也让我们局院小孩高傲的优越感被打折了,或许多数普通职工子女云集的二中同学学习热情远高于局院干部子女的一中。还有就是局院的孩子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阻碍了他们的自律和刻苦。
jianLun的回帖:我是省建二小接着省建二中毕业的,标准的省建子弟。爷爷一家也曾经在七局大院,后来搬到了西固福利区。我岀生在七里河的省建职工医院,18岁之前的生活围绕着福利区的省建四公司、黄大楼、五一菜市场、兰炼文化宫、红星电影院、街心公园展开的。邻居来自五湖四海,上海、北京、四川、江浙、东北、陕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都是支援大西北建设而来。省建二中的教学质量一直非常好,在西固区乃至兰州市都还有一定名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做为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实属不易。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黑暗中与与一位武术高手相撞,几乎被他暴力一顿,他听到我的东北口音后,却因此成为好友。昨天彬久哥回帖告诉我“我讲的糕团店的七局二中学生,叫朱兆深,曾跟马老师学习武术,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到兰州市公安局工作。二中还有一学生毕业后,分到悦宾楼饭店做主厨,也是和马老师学习武术,后来自己开饭馆,购买了房产,在城关区开王朝大酒店,现任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没想到世界真奇妙,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里能遇见二中的武术高手。
在回帖当中,一位来自四川的玉格格的回帖特别让人瞩目,她每次回帖都非常认真,以至于回帖单独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类似这样的文字加以收集整理,都能独立编撰成书,挑选里面经典的回帖编辑成《七局大院的前世今生》就挺好,因为在里面的网友,即是曾经的大院生活的人,不止是一个狭窄的七里河,而是散布兰州市还有天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无数生长于此,后辗转全国各地甚至遥远的海外的大院子弟。他们的感受会更加真实贴切。
像玉格格的回帖:七局一中的孩子就是有优越感,就是你说的可能是从小在局院长大的缘故吧,别说是二中的孩子,就那时一公司西站机运站的孩子来中上初中都有点自卑,因为他们小学不是在局一小上的。比我低一届和我同届的和我关系好的几个朋友,她们都很羡慕我们从小局院长大的孩子,其实原来西站机运站一公司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上海人,记得小时候我们局院小孩还爱管机运站一公司的孩子叫鸭子公司的,因为原来局院的小孩都喜欢把上海人叫上海鸭子。所以说局院小孩都挺幽默的。他们有点小高傲,那时局院的小孩穿戴也比当地人要洋气点。
其实玉格格的回帖写得用心,一丝不苟的认真。比如她详细介绍她遇见的住在局院的房子,父亲远在新疆或其他单位,这样的情况还屡见不鲜,就像我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班主任刘爱华,就是一人居住局院,她的爱人在青海金银滩的国家保密项目,她一直到了69年才与爱人团聚去了青海。还有我所居住楼的邻居经常隐姓埋名十几年,为了国家大事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比比皆是。这也是那个年代大院所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任何三线子弟绕不过的经历。
玉格格还提到郑家庄的机运站子女的往事,我很关注,因为我上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学工实习就是在当时一公司的机运站,对于机运站的情况很熟悉。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上一届年级接收了不少的机运站的子弟,他们这批学生都挺优秀,像现在一直称为好友的刘春华学姐,我们每天都在微信上交流,她无论家庭生活还是事业工作都做得非常精彩。我们这届却没有遇见机运站的子女,或许他们这批都去了别处就学了。
就是一个隐居在七里河郑家庄的机运站里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风水宝地。毕竟我在那里待了两周的时间,留下清晰的记忆。
这次的文字我有点偷懒了,自己写的少,转载的多,因为对于那些情真意切的回帖,我割舍不下这些局院子女的文字,还有他们一片深情。这样也好,写着写着就是一家人了,越走越近的大院子弟真好!
真实的大院向我们走近
昨天写了大院的孩子不论出处,意思是七局的或省建的子女,都很怀念他们生活的环境,这不管是在七里河还是西固的各个院子,或是晏家坪郑家庄,那些属于省建系列的学校上学。我在初中刚刚入学的时候,班里就分来了职工医院的子女,我们一个班就来了八个学生,其中有五位同学一直和我们同窗直到高中毕业,高中时班里又从黄河北省建一公司转来二位上海籍的同学,一位叫倪跃斌,一位叫什么继跃的,毕业后再也没见。
从踊跃回帖网友的文字上,感动着大院子女的氤氲情思,让我知道除一中以外天地宽阔,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呈现回帖当中,还有知道二中的教学水平远远高于一中,这也让我们局院小孩高傲的优越感被打折了,或许多数普通职工子女云集的二中同学学习热情远高于局院干部子女的一中。还有就是局院的孩子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阻碍了他们的自律和刻苦。
jianLun的回帖:我是省建二小接着省建二中毕业的,标准的省建子弟。爷爷一家也曾经在七局大院,后来搬到了西固福利区。我岀生在七里河的省建职工医院,18岁之前的生活围绕着福利区的省建四公司、黄大楼、五一菜市场、兰炼文化宫、红星电影院、街心公园展开的。邻居来自五湖四海,上海、北京、四川、江浙、东北、陕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都是支援大西北建设而来。省建二中的教学质量一直非常好,在西固区乃至兰州市都还有一定名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做为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实属不易。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黑暗中与与一位武术高手相撞,几乎被他暴力一顿,他听到我的东北口音后,却因此成为好友。昨天彬久哥回帖告诉我“我讲的糕团店的七局二中学生,叫朱兆深,曾跟马老师学习武术,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到兰州市公安局工作。二中还有一学生毕业后,分到悦宾楼饭店做主厨,也是和马老师学习武术,后来自己开饭馆,购买了房产,在城关区开王朝大酒店,现任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没想到世界真奇妙,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里能遇见二中的武术高手。
在回帖当中,一位来自四川的玉格格的回帖特别让人瞩目,她每次回帖都非常认真,以至于回帖单独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类似这样的文字加以收集整理,都能独立编撰成书,挑选里面经典的回帖编辑成《七局大院的前世今生》就挺好,因为在里面的网友,即是曾经的大院生活的人,不止是一个狭窄的七里河,而是散布兰州市还有天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无数生长于此,后辗转全国各地甚至遥远的海外的大院子弟。他们的感受会更加真实贴切。
像玉格格的回帖:七局一中的孩子就是有优越感,就是你说的可能是从小在局院长大的缘故吧,别说是二中的孩子,就那时一公司西站机运站的孩子来中上初中都有点自卑,因为他们小学不是在局一小上的。比我低一届和我同届的和我关系好的几个朋友,她们都很羡慕我们从小局院长大的孩子,其实原来西站机运站一公司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上海人,记得小时候我们局院小孩还爱管机运站一公司的孩子叫鸭子公司的,因为原来局院的小孩都喜欢把上海人叫上海鸭子。所以说局院小孩都挺幽默的。他们有点小高傲,那时局院的小孩穿戴也比当地人要洋气点。
其实玉格格的回帖写得用心,一丝不苟的认真。比如她详细介绍她遇见的住在局院的房子,父亲远在新疆或其他单位,这样的情况还屡见不鲜,就像我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班主任刘爱华,就是一人居住局院,她的爱人在青海金银滩的国家保密项目,她一直到了69年才与爱人团聚去了青海。还有我所居住楼的邻居经常隐姓埋名十几年,为了国家大事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比比皆是。这也是那个年代大院所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任何三线子弟绕不过的经历。
玉格格还提到郑家庄的机运站子女的往事,我很关注,因为我上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学工实习就是在当时一公司的机运站,对于机运站的情况很熟悉。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上一届年级接收了不少的机运站的子弟,他们这批学生都挺优秀,像现在一直称为好友的刘春华学姐,我们每天都在微信上交流,她无论家庭生活还是事业工作都做得非常精彩。我们这届却没有遇见机运站的子女,或许他们这批都去了别处就学了。
就是一个隐居在七里河郑家庄的机运站里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风水宝地。毕竟我在那里待了两周的时间,留下清晰的记忆。 这次的文字我有点偷懒了,自己写的少,转载的多,因为对于那些情真意切的回帖,我割舍不下这些局院子女的文字,还有他们一片深情。这样也好,写着写着就是一家人了,越走越近的大院子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