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的孩子不问出处

2025-01-15 13:01:44
标签: 健康
这张我离开兰州饮食公司的分别合影,其中两位女士就是七局二中的70届毕业生

这段回帖是七局二中网友给我的:“您好吴老师!虽然我没有住过七局大院,但是我们住在西固的七局小孩子们,那时是非常崇拜七局大院的孩子的,我们管你们叫“局院的”,小孩子们感觉局院的身份比我们高谢谢!” 

 最近我写了七局大院的回忆,收到一些网友的关注,这些都是与七局大院生活相关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或是聆听父辈的讲述,其中还有七局二中的网友回帖,上面一条就是他的心里话。  

实际上七局只是一个短时间的称谓,仅仅三年,可我们很多老人都会挂在嘴边说“七局大院”,或许是七局这个词语简单明了,一语中的,直击人们最柔软的地方。后面的省建一局或前面的三局还有兰州建筑总公司等都没有形成习惯的口语。但是七局大院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七里河那一块狭窄的院子,还有散布在兰州星星点点的小区,当然,也不能动辄就是一中,看不到二中、三中、甚至四中的痕迹,如果那样也是不客观公正的。  

二中,我只是在初中一年级去参加七局举行的系统内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印象中这种没实际意义的体育比赛也是虎头蛇尾的应景之作,我是1971年4月份,先是作为观众观看了那次比赛而走进这座规模远在一中之上的校园,高大的教学楼震撼我的眼球,宽敞的校园里规划出一个标准的400米跑道,远比一中狭窄的校园强多了。还有学生的数量也远远高于一中的在校人数。

 但是明显感觉二中的学生归属感不如一中的学生的感觉,似乎一中的学生更齐心和抱团,这在当天早上举行的田径比赛当中就表现出来,所有的一中同学都非常给力的为赛道参加比赛的同学鼓掌呐喊,而不知什么原因则很少看见二中的、三中的同学那样不遗余力的助威和鼓动。  我也分析这样情况的出现,二中的学校很大,所有在校学生的来源过于广泛,像西固区各处的单位子女,四公司,木材厂,机械化、安装公司等散布西固的数十处住地,虽然在中学聚集一起,却难有一小,一中相濡以沫的发小情缘,这也是我对二中的初步印象。 

 随着步入社会,我在很多单位接触到二中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固有的一种东北、陕甘宁及山西等融合的七局子弟的气质,说着与我一样东北人的普通话。1977年我从农村插队回来,抽调在兰州饮食公司工作,就在酒泉路的一个基层商店里,就遇见二中毕业的十几名70届毕业生。有时我会在恍惚中陷入一种若有所思的混沌中,是一中还是二中---,那些影影绰绰的幻象,明灭倏忽地掠过眼前,我记住了他们的背影。 

 这批二中毕业生确实都很优秀,显示要比市属中学毕业生 高的素质,大概这批毕业生是饮食公司成批招收职工当中文化水平和见多识广的素养最集中的群体。后来他们都作为饮食公司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像悦宾楼,四川酒家,人民商场的大众餐厅的主厨或前台主管都是二中的毕业生所担当,在商店这基层单位里,工会、团、妇联干事都是二中学生忙碌的身影,后来我到公司里工作,看见公司的组织部门、劳资部门,宣传部门都与二中同学相处,那时我们就是帖帖的同事,直到我上学离开了她们。

  一个夜晚,我在南关什子糕团店上班,每天早上3点半就起床,要在4点前必须到岗,黑暗中与一人相撞,那人手脚利索一把就抓住我的前胸,准备薅起,撂到一边,我怯怯得说了一声,你干啥啊,我也没着你啊?这人听到我的腔调,就问我一声,你是二中。黑暗中陌生人的询问我一头雾水,这跟二中有什么关系?我随口回了一句,我是七局一中的。

  那人立马就松开孔武有力的双手,说了一句,我们还是朋友啊?后来他走他的路,我上我的班。直到过了几天他专门到我居住的房间里探望我并表示歉意。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二中的也算是马明达老师的一个弟子,也喜爱绘画,后来考到甘肃师大美术系,毕业后一直在兰州市公安局工作。和我的学哥魏彬久关系很好。 

 回想很多年都没有留心记住七局的二中,还有三中许许多多的优秀学生,一次从兰州去往上海的列车上恰好相邻的旅客,就是二中七三届毕业生,我们一路款款而谈,亲如发小,那一刻沐浴着广袤无际厚爱,不再拘泥于狭小的七里河院子,他告诉我许多可亲可敬可闻的大院人以及他们带来的愉悦,我用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如同和局院的熟人那样轻松惬意。 

 五十年过去了,这是一个轮回,我所以脑海里清晰想起小罗,老徐,或张三、李四的名字和笑容,说明一个大院不仅仅就是一中的,还有二中、三中的,是他们的点点滴滴组成了七局大院的辉煌与宏大。

  无论何时,我都不会忘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