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2024-03-13 15:18:09)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文化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亚洲腹地旅行记》读后感


花费了4天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斯文-郝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这是一本真实精湛的游记,写实风格,文笔流畅,朴实简洁,将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亚洲广阔的大陆进行探险式的科学考察详细记录下来。


斯文-郝定是瑞典人,终生未婚,以探险为家,在他的祖国,不仅路人皆知,而且为世人所崇敬。他从16岁开始,就怀着探究未知世界的梦想,一头扎进了在当时还属于充满危险和不可预测性的国际地理旅行。只不过在那个时代,跨国旅行尤其是深入在当时西方世界看来属于一片未知数的中亚腹地,所遇困难艰险远非今日的我们所能轻易想象。


我在书里除了看到作者坚定超凡的意志力,不断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抗,还有就是他一路上携带的牲畜,用于驮考察行李、仪器、书籍资料、粮食、饮用水、燃料等牦牛、骆驼、马匹、驴、骡子等,出发时都是蔚为壮观上百头牲畜,在艰难的跋涉当中因为缺水,高反,风暴,缺乏食物,野兽(狼,熊,秃鹫等)这些可怜的牲口不断的死亡,每到目的地时几乎就是形单影只孤家寡人的队伍。从而彰显亚洲腹地之旅的艰苦异常。


言不通,道路艰险,若隐若现的盗贼,敌我难辨的政府,游走在文明和野蛮边缘的部落,还有最无法捉摸,最难以抗拒的因素---天气。斯文·赫定一生五次进入中国进行考察,其主要活动区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北,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为核心的广袤区域。


如果你曾经去过这一带地区,想必会发现就算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上述区域旅行依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一百多年前的斯文·赫定,人生地不熟,只能依靠骆驼和马匹,很多时候只能靠走,又是如何在此探险多达五次之多呢?


这本书是斯文·赫定亲笔撰写,算是他一生探险的自传精华节选。时间跨度从1890年到1935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期间他曾涉足的区域包括攀登慕士塔格峰,从西向东然后从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顺着塔里木河进入罗布泊,不顾各国政府的阻挠进入当时在外国人眼里几乎和月球一样神秘的西藏,沿着丝绸之路从新疆到敦煌验证了历史文献的描述确有其事。


文章写得很平实,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获取内容的乐趣远远超过欣赏文字的妙处。作者因为是亲历者和撰写者,所以一直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进行描述,使得对于读者来说,好像是随着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进行同一条线路上的征程,那种身临其境,如影随行的感觉,非常美妙。
我看这本书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像和田,阿克库木,若羌,喀什,轮台,沙雅,阿克苏等地去过几次,走的路线也与斯文-郝定的探险之旅相近,还有他几次去西藏还有拉萨,也是我去过的地方。却从没有想起写出一本相似的游记。


关键他就是为探索野外世界而生存的大师。他放弃家庭温暖衣食无忧富裕生活,进行这些看起来异常艰苦卓绝的行旅,就是现代生活也十分少见。
他冒着九死一生的艰辛万苦,坚持了下来并摄影,绘画,记录天气变化,丈量湖泊及河水的水深,还有植物、矿产资源的勘察,写出了这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了,也依旧为野外考察,地质勘探,户外旅行探险人员至今推崇的经典书籍,斯文·赫定确实是第一个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论证并且把他们采用当时通用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功绩。


阅读无禁区,读好书,除了打开自己的眼界外,还能让自己怦然心动,也想去进行这样一次行旅,只剩下空想的可能了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遥远的背影
后一篇:还有他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