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寂静的山村夜晚
2022-10-27 15:29:39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现在生活的夜晚都很规律,到点就睡,无论什么大片还是蛊惑的事情,都改变不了睡意的侵袭。瞌睡了,哈欠了,梦乡了。可是我突然想起,40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又是摆脱父母的约束,在贫穷的山村,每天夜晚都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情还真有点意思,多年没有这么想过,久违了最平常最绕不过去的事情,就出现在自己的思虑之中,不是轻松的回忆,也不是难以忘记的感动,就是稀松潦草无聊的苟且,一点无滋无味的“遗忘”
,就像一片揩拭污迹的抹布,随手就丢弃在岁月尘封的角落,若不是大脑灵光一现,还真不知我怎样挨过那寂寞难耐的夜晚的啊。
乡村的白天全是忙忙碌碌的劳作中,那时生产队里所有人都勤快,就连队里的地主富农还有几个坏分子都瞧不起“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就是我再不想干活,也要强撑着下地跟着老婆娘的后面
,蹲着除草,不用锄头用手拔出麦田的杂草。再不就是羊圈里除粪,反正没有什么轻松的活让你干。等到你累得贼死,吃完一锅稀汤面或散饭糊糊,只有蜷居在一土房的炕上,很小的房屋是老乡搁置农具等家什的,紧挨着猪圈,屋子小的没有一点空余地方,让你端坐肃穆沉思,整衣思过,检点平时的瑕疵,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
我的小屋,进门就要脱鞋,接着就必须上炕,除此别无出路,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有时我在寻思,幸亏那时没有谈对象,要不然何以说得清楚啊?中午,农村休息时间很短,用老乡的话就是几袋子旱烟的功夫,就上工了。那时年轻人也没感觉什么。
可是漫长的长夜是如何打发的啊?晚饭后,没有串门的习惯,贫下中农最怕你去他家,家家都是清汤寡水的饮食,就着老咸菜--蕨菜头,白萝卜红萝卜,再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你去他们还有点害羞更是手足无措,没事你千万不要去串门,尤其像他们的邻居那样端个粗瓷碗坐在人家的门槛上,絮絮叨叨的家常里短婆婆妈妈的。其次,就是我还不善于在同村的其他知青点走动,这是很忌讳的事情,没事也别乱串,怕有是非。
因为每个知青点都做好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准备,每个知青下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心瞄准了同点一个锅里吃饭的男女青年的相貌,揣摩大致的方向,以便能早些缔结革命的良缘,如果你在同点里没有寻找到,就别乱转了,要么就被人嫉恨甚至被暴打,因为爱是自私的(比如我的一个好友就是这样,在知青点上就缔结了革命的婚姻关系)。
那么没有这些了,你再也去不了什么地方,只有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屋里,坐在炕上看书。带的一箱子书可以大有用途了,坐拥书山的幸福充盈着每个15瓦白炽灯泡点亮的夜晚,想想看过的那些书籍,《阿里佐的末路》 《水浒》,《鲁迅故事》《中国历史》还有就是各种杂志,还有赤脚医生手册相关敏感的章节,并联想翩翩,出神入化,就是还是疾苦难耐啊,长夜漫漫赤县天,百年魔怪舞变迁,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打发那悠长的夜晚的。
还有理想之歌,理想之歌,既然是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也许当时的每个人都在想把最能代表自己心声的词语写出来,所以感觉不免有些冗长。但是就这样长的诗歌,当年在校的许多同学包括一些知青可以整篇背诵。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人们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到了何等的程度。
当人们觉得这首诗歌确实能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的时候,那种执着和热情是空前的、无限的。尽管《理想之歌》的语调有口号式味道,是因为产生在特殊的时代,与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不乏是上乘之作,红极一时。
红日、
白雪、 蓝天乘东风 ,飞来报春的群雁从太阳升起的北京 启程,飞翔到 宝塔山头,落脚在
延河两岸。欢迎你们和 ! 突击队的新战友,欢迎你们呵 ! 我们公社的新社员。
这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一首长诗,不仅仅是对诗的顶礼膜拜,还是对诗的作者高红十,陶正等人的崇拜,因为他她们也是知青,在下乡后进了北京大学,成了我们眼红的工农兵学员,而且写出那么激昂的诗句,而我正撅着屁股要么除草要么收麦,再不就是肩背柳条筐在许家台火车站的货场上下“跳跳板”,朝货车的车厢里运送石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大队部偷来的一张人民日报,藏了又藏,掖了又掖的有理想之歌诗句的报纸,让我不知揣摩了多少遍,报纸几乎都破烂了几回又从背面糊了一次次,就是恋恋不舍的学习,梦想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一个诗人。
我就是怀揣着作诗的梦想,看书劳动,聊天睡觉,最后就是无疾而终。想法多多,就是这样那样都遁入空门,想着记录自己的生活,想着白天的 辛辛苦苦,波澜起伏,每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命运,就是我那个知青点当时就有两人进了监狱,他们不好好劳动,却做了许多坏事,最后咎由自取,有两人已经去世。
还有的早就“县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我一直都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就是想也没有交情,坐在一起聊什么呢?
那些寂静的山村夜晚
现在生活的夜晚都很规律,到点就睡,无论什么大片还是蛊惑的事情,都改变不了睡意的侵袭。瞌睡了,哈欠了,梦乡了。可是我突然想起,40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又是摆脱父母的约束,在贫穷的山村,每天夜晚都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情还真有点意思,多年没有这么想过,久违了最平常最绕不过去的事情,就出现在自己的思虑之中,不是轻松的回忆,也不是难以忘记的感动,就是稀松潦草无聊的苟且,一点无滋无味的“遗忘” ,就像一片揩拭污迹的抹布,随手就丢弃在岁月尘封的角落,若不是大脑灵光一现,还真不知我怎样挨过那寂寞难耐的夜晚的啊。
乡村的白天全是忙忙碌碌的劳作中,那时生产队里所有人都勤快,就连队里的地主富农还有几个坏分子都瞧不起“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就是我再不想干活,也要强撑着下地跟着老婆娘的后面 ,蹲着除草,不用锄头用手拔出麦田的杂草。再不就是羊圈里除粪,反正没有什么轻松的活让你干。等到你累得贼死,吃完一锅稀汤面或散饭糊糊,只有蜷居在一土房的炕上,很小的房屋是老乡搁置农具等家什的,紧挨着猪圈,屋子小的没有一点空余地方,让你端坐肃穆沉思,整衣思过,检点平时的瑕疵,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
我的小屋,进门就要脱鞋,接着就必须上炕,除此别无出路,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有时我在寻思,幸亏那时没有谈对象,要不然何以说得清楚啊?中午,农村休息时间很短,用老乡的话就是几袋子旱烟的功夫,就上工了。那时年轻人也没感觉什么。
可是漫长的长夜是如何打发的啊?晚饭后,没有串门的习惯,贫下中农最怕你去他家,家家都是清汤寡水的饮食,就着老咸菜--蕨菜头,白萝卜红萝卜,再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你去他们还有点害羞更是手足无措,没事你千万不要去串门,尤其像他们的邻居那样端个粗瓷碗坐在人家的门槛上,絮絮叨叨的家常里短婆婆妈妈的。其次,就是我还不善于在同村的其他知青点走动,这是很忌讳的事情,没事也别乱串,怕有是非。
因为每个知青点都做好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准备,每个知青下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心瞄准了同点一个锅里吃饭的男女青年的相貌,揣摩大致的方向,以便能早些缔结革命的良缘,如果你在同点里没有寻找到,就别乱转了,要么就被人嫉恨甚至被暴打,因为爱是自私的(比如我的一个好友就是这样,在知青点上就缔结了革命的婚姻关系)。
那么没有这些了,你再也去不了什么地方,只有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屋里,坐在炕上看书。带的一箱子书可以大有用途了,坐拥书山的幸福充盈着每个15瓦白炽灯泡点亮的夜晚,想想看过的那些书籍,《阿里佐的末路》 《水浒》,《鲁迅故事》《中国历史》还有就是各种杂志,还有赤脚医生手册相关敏感的章节,并联想翩翩,出神入化,就是还是疾苦难耐啊,长夜漫漫赤县天,百年魔怪舞变迁,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打发那悠长的夜晚的。
还有理想之歌,理想之歌,既然是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也许当时的每个人都在想把最能代表自己心声的词语写出来,所以感觉不免有些冗长。但是就这样长的诗歌,当年在校的许多同学包括一些知青可以整篇背诵。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人们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到了何等的程度。
当人们觉得这首诗歌确实能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的时候,那种执着和热情是空前的、无限的。尽管《理想之歌》的语调有口号式味道,是因为产生在特殊的时代,与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不乏是上乘之作,红极一时。
红日、 白雪、 蓝天乘东风 ,飞来报春的群雁从太阳升起的北京 启程,飞翔到 宝塔山头,落脚在 延河两岸。欢迎你们和 ! 突击队的新战友,欢迎你们呵 ! 我们公社的新社员。
这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一首长诗,不仅仅是对诗的顶礼膜拜,还是对诗的作者高红十,陶正等人的崇拜,因为他她们也是知青,在下乡后进了北京大学,成了我们眼红的工农兵学员,而且写出那么激昂的诗句,而我正撅着屁股要么除草要么收麦,再不就是肩背柳条筐在许家台火车站的货场上下“跳跳板”,朝货车的车厢里运送石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大队部偷来的一张人民日报,藏了又藏,掖了又掖的有理想之歌诗句的报纸,让我不知揣摩了多少遍,报纸几乎都破烂了几回又从背面糊了一次次,就是恋恋不舍的学习,梦想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一个诗人。
我就是怀揣着作诗的梦想,看书劳动,聊天睡觉,最后就是无疾而终。想法多多,就是这样那样都遁入空门,想着记录自己的生活,想着白天的 辛辛苦苦,波澜起伏,每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命运,就是我那个知青点当时就有两人进了监狱,他们不好好劳动,却做了许多坏事,最后咎由自取,有两人已经去世。
还有的早就“县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我一直都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就是想也没有交情,坐在一起聊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