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局大院里的回忆(一)

标签:
健康历史文化情感 |
七局大 院 里
的 回 忆(一)




看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忆以往的日子,而以往的日子是和我们的大院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和空气,水一样须臾不能离开。可以说大院是我们最初的记忆,我们的温馨和痛苦,我们的期望和沮丧,我们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和大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大院。昨夜里,我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大院:这条街我是熟悉的,也熟悉那简陋的小屋,还有那灰青色的草堆,散乱地堆在谁家的窗户。/过去了那悲惨可怜的岁月,过去了那充满情欲和狂热的年华,我又忆起了那乡村的儿童时代,我又忆起了那乡村的蔚蓝。/无论光荣或宁静我都不去寻求;我知道光荣不过是过眼云烟。现在,当我一闭上眼睛,只有那故乡的小屋在脑中闪现。------,这首叶赛宁的诗歌所表现的意境恰恰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生活。这种似曾相识的感受掀起我们心中记忆的涟漪。
我们的大院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市,地域的偏僻未必是大院名声的卑微,曾经是国家建工部七个地区大局的一个七局。它的组建主要还是当时西北野战军的建三师和在哈尔滨的东北建筑一公司合并成为国家建设部兰州建筑总公司的基本构架,最终成为七局。那时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市承建许多三线工程,还有一个公司在1966年改变成基建工程兵部队。那时队伍庞大,将征战在外的家属子女留在了兰州。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选择在兰州的七里河一块局促的地方盖起了数栋楼房,原先设想就是七局机关以及各个公司机关办公、生活一体的大院。后来更多的下属单位像珍珠散落在兰州市的各处:西固区,郑家庄,西津西路,晏家坪等地。而坐南朝北的局机关大楼活现出庄严典雅建筑格调,大屋顶的古典风格与西方的楼阁外挑装饰相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这类55—56年梁思成的设计理念的作品在兰州不少,我们大院的象征局机关大楼,与兰州建成的其他几栋大楼成为兰州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理由之一。
大院的设计思路十分规范。即按各不相同的区划形成不同的狭小院落,各自相对独立,相互呼应和贯通。主要院落都是对称的,和谐有序。附设的楼堂馆所也是独具匠心,错落有致。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我始终认为是梁大师天人合一光泽的普照和恩赐。他的弟子很多散落在我们局里。而楼房的建筑风格则不可避免地打上那个年代的烙印,一个个雷同的建筑物,带有苏联风格的房屋,只要你看到一栋房屋的特色就可以复制出一批房屋,它们的结构和风格是一个模式。在北京建工部大院,长春一汽家属区,新疆石油学院,哈尔滨船舶学院的住宅区都可以看到我们大院的影子,尤其是北京的三里河、百万庄住宅小区活脱的再现了我们大院的风貌,置身其中恍惚又回到了我们的大院,王朔的室内情景剧《我爱我家》、《大院故事》,就是在三里河小区里拍摄的。剧中的人情世故,房屋的环境氛围又让我们重现当年的情景,激动不已。
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彼此娴熟的面孔里夹裹着不同的方言,南方的细腻,北方的粗犷,形形色色的人们繁衍出复杂有趣的生活,像是沸腾不止的海洋,充满喧嚣,局院里口音既不是当地嘎嘣溜脆带有许多装饰词语的兰州当地话,也不是经过改良的京兰普通话,大院里最流行的就是东北口音的话语,像七局所属单位有上海的,河南的,广东的,陕西的,但无论你说的什么口音,都融入东北口音为主的大院话里,什么时候都是一口东北口音的话语,这也是全国很多大院孩子共同的语音特征吧。
在我们幼小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人们在逼仄的空间里情绪也很难控制,时时刻刻的爆发,形成对峙和冲突。我们孩子也没有闲着,在文革期间多数没有课上,去黄河游泳,去附近山上攀爬,去街头闲逛,有时不买电影票混进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更多被局限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狭小空间里,很少与社会接触。
一是那时人们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二是局院的孩子普遍年龄小,几乎多是小学生的年纪,稍微年龄大的就参加工作了,而局院的黄金一代主要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成长的孩子,即使稍大一些也就弱冠之年的学生,还难于与社会接触。也只能在大院内来回窜来窜去,从东院闹到西院,一路打闹,搅得大院里乱哄哄的,院子再也不是那么宁静和谐,花团锦簇白杨树散落其间的生活大院,像是逼仄乖戾的原始部落一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很难买到酱油,蒸馒头的碱面等物,就想方设法地用其他物品来替代,那真是一段无奈的日子。
我们的大院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市,地域的偏僻未必是大院名声的卑微,曾经是国家建工部七个地区大局的一个七局。它的组建主要还是当时西北野战军的建三师和在哈尔滨的东北建筑一公司合并成为国家建设部兰州建筑总公司的基本构架,最终成为七局。那时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市承建许多三线工程,还有一个公司在1966年改变成基建工程兵部队。那时队伍庞大,将征战在外的家属子女留在了兰州。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选择在兰州的七里河一块局促的地方盖起了数栋楼房,原先设想就是七局机关以及各个公司机关办公、生活一体的大院。后来更多的下属单位像珍珠散落在兰州市的各处:西固区,郑家庄,西津西路,晏家坪等地。而坐南朝北的局机关大楼活现出庄严典雅建筑格调,大屋顶的古典风格与西方的楼阁外挑装饰相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这类55—56年梁思成的设计理念的作品在兰州不少,我们大院的象征局机关大楼,与兰州建成的其他几栋大楼成为兰州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理由之一。
大院的设计思路十分规范。即按各不相同的区划形成不同的狭小院落,各自相对独立,相互呼应和贯通。主要院落都是对称的,和谐有序。附设的楼堂馆所也是独具匠心,错落有致。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我始终认为是梁大师天人合一光泽的普照和恩赐。他的弟子很多散落在我们局里。而楼房的建筑风格则不可避免地打上那个年代的烙印,一个个雷同的建筑物,带有苏联风格的房屋,只要你看到一栋房屋的特色就可以复制出一批房屋,它们的结构和风格是一个模式。在北京建工部大院,长春一汽家属区,新疆石油学院,哈尔滨船舶学院的住宅区都可以看到我们大院的影子,尤其是北京的三里河、百万庄住宅小区活脱的再现了我们大院的风貌,置身其中恍惚又回到了我们的大院,王朔的室内情景剧《我爱我家》、《大院故事》,就是在三里河小区里拍摄的。剧中的人情世故,房屋的环境氛围又让我们重现当年的情景,激动不已。
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彼此娴熟的面孔里夹裹着不同的方言,南方的细腻,北方的粗犷,形形色色的人们繁衍出复杂有趣的生活,像是沸腾不止的海洋,充满喧嚣,局院里口音既不是当地嘎嘣溜脆带有许多装饰词语的兰州当地话,也不是经过改良的京兰普通话,大院里最流行的就是东北口音的话语,像七局所属单位有上海的,河南的,广东的,陕西的,但无论你说的什么口音,都融入东北口音为主的大院话里,什么时候都是一口东北口音的话语,这也是全国很多大院孩子共同的语音特征吧。
一是那时人们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二是局院的孩子普遍年龄小,几乎多是小学生的年纪,稍微年龄大的就参加工作了,而局院的黄金一代主要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成长的孩子,即使稍大一些也就弱冠之年的学生,还难于与社会接触。也只能在大院内来回窜来窜去,从东院闹到西院,一路打闹,搅得大院里乱哄哄的,院子再也不是那么宁静和谐,花团锦簇白杨树散落其间的生活大院,像是逼仄乖戾的原始部落一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很难买到酱油,蒸馒头的碱面等物,就想方设法地用其他物品来替代,那真是一段无奈的日子。
前一篇:中学里参加体育比赛的回忆(五)
后一篇:七局大院里的回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