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缤纷,有些静默

(2022-05-20 11:00:44)
标签:

健康

历史

情感

文化


有些缤纷,有些静默

这是我们1995年3月26号在天津塘沽小聚合影,前排右二是伍策西同学,右一是刘宪生同学,他们因病前后相隔20年去世,不胜哀痛。


写了小学的曾经往事,就想收手,可纷纭缤纷的人物不间歇地朝我涌来,以至于昨晚睡觉都情不自禁地产生梦语,莫名其妙地喊叫,让家人惊诧,以为我发生了什么疾病。

小学一个班级的人早就不见踪影了,像与我一楼的田建勋就是69年的疏散从此长相别,不再有什么联系了。在兰州经常遇见他哥,询问发小的近况,却总是语焉不详,或许他哥也有难言之隐。不管咋样还是略知田建勋的一二。疏散后他随家人回到了陕西的老家,后又去了父亲的单位工作,最后落脚在湖北的宜昌。记忆中的田同学的个子不高,脾气挺好,还很机灵。

小时候,喜欢从我家房间里向对面二十三栋瞻望,因为同班的接近十几位同学的家的窗户就遥相凝望,像董桂梅、康颖芳,孙宝霞、翟淑兰、王强、王松强、陈建州、吕尊文、张达平等经常能看见他们生活的情形,毕竟楼与楼间距只有30米,现在和许多人是再也见不到了,能见到的聊聊小学的趣事也是一种幸运。

1995年,我去天津塘沽,一眼就认出分手26年的同学伍策西,我们相依而谈,不胜唏嘘,说了许多掏心掏肺的话,真是酣畅淋漓,中午他在家设宴招呼我们这群发小,也是大快朵颐。我和伍策西还不是一个班的,却在小学很短的时间里因为热爱足球成为知己。

那是1968年,省里的体育运动陷于停顿,但还有成建制的省足球队原班人马还在,还经常约一些业余球队进行比赛。我也和伍策西有着相同爱好,利用停课的间隙追逐着省上的足球和篮球的队伍四下征战,过足了眼瘾。那次我们就是在二十八中的操场上认真观看了28中足球队与省足球队的鏖战,比赛十分精彩,曾代表甘肃中学生足球参加全国足球比赛的28中球队竟然与队伍人员不齐的省队打成2:2平,我在场边紧挨着业余足球专家伍策西的经典的点评,什么穿插,越位,战术角球,密集防守,那时还是体育真空的1968年,初次接触了现代足球运动的熏陶,这都要归功于与我都属于“豆芽子”的发小伍策西。

就在我们刚刚续上旧情,还想有时间坐在一起一吐为快,相约北京的相会,就听到伍策西下半年就猝然去世的噩耗,策西同学才38岁啊,身看起来就是稍胖一些外,其他根本就看不出他有什么毛病,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精力旺盛做事利索待人热情的好人,就这样与我们分手,再也不见。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我看见灯光下的泛黄的照片里的他,难以自禁又想起与他同班的丰波,先去银川,他后去北京,最后去了海外,云游四方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走得赌钱的路子,也有人说他亡命天涯,我曾在北京与他连床夜话述说小学的历历往事,他也十分动情,感怀1969年疏散前纯朴同学情感,他匆匆与同学一别,就很难相见了。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回味,蜡烛点亮了,我们借助一丝亮光,能将自幼萌生的情感聚拢起来,但这聚也好散也好,都只是一个名分而已,一场开端,生为发小,死也是发小,只不过有人在意,有人不在意罢了。那些终年蛰伏四处的小学同学,想再聚拢一起,也不现实,我们都是时代的弃儿,能记住我们开心度过六零后(1965年至1970年),就足矣了。或许我们还会相见,或是不见,这都不重要,我们在意的就是那些年里丝丝缕缕的情感,那些真真切切的交往,那些点点滴滴的矛盾和缺点。

在小学的课堂上,我们认真地听窗外的风雨声音,我们沐浴老师教书育人的春风,我们在操场上嬉笑打闹,我们学文识字编织梦想,甚至还没来及形成我们思想轮廓,还没生长出青春激素的“荷尔蒙”,就与我们的许多同学惨然分别,甚至连一句宽慰告别的话都来不及说出。

秋意浓,落叶的季节离别多,聚散都不由我。我想说的是: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我们大约300多名小学的同学,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现在很难寻觅那些还能记得起名字的同学,更别说还有很多想不起他们名字的同学来。

他们就像繁花一样,有的葳蕤茂盛,昂扬绽放,有的则苦于寂寞默默无声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也很正常,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旅途,无所谓的是起点和终点,真正让人在乎的是路上的人和风景。看花开花谢,品聚散离别,我们的行囊从此不再空空如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