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战略思维,其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的运行法则。人类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唯独没尝试过无政府状态下,无领袖模式下的社会。领导者的思维模式,发展策略、战略部署,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每个人,都有抨击现有战略的权利,不过就是想要自己上去制定战略,当把孔明。名与利交织下,战略是不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己之私可以通过战略制定得到最大满足。评估战略好不好,往往是带有私心的。
全社会,需要一个标准,去评估战略策略和执行结果。到底,以什么样的准绳去理解战略呢?如果,建立在全社会每一个个体利益基础上,那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人有饭吃,消除贫困,这就是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只能依赖不断提升第一生产力,也就是发展科学技术。
中央政策,左右摇摆,都很正常。今年自由化,明年保守派,松了、紧了,来回震荡,这很正常。但是,中央政策的核心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以消除贫困,人均收入增长为第一目标,那就必须要尊重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存在生命力的,是有生态体系和自行进化路径的。违背科学技术发展大环境的任何政策,都会遭受到抵制。战略制定者,忤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必然在生产力发展上遭到重创。中国政绩考核以GDP挂帅,最大的科学性,就在于可转换为科学技术挂帅。发展,就必须刺激第一生产力爆发。
理解中国战略制定大趋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在这个潜在的中心点旋转,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