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2025-05-15 15:21:14)
标签:

金陵48景

幕府登高

幕府山

梅花水

仙人台

分类: 览金陵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四十八景中,幕府山一带的幕燕风景区就占了六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其中“幕府登高”便是直接与幕府山相关的一景。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山,山峦延绵起伏,横贯于南京长江南岸边的丘陵山脉,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5.50公里,宽约800米,主峰高约190米。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登高,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民国徐寿卿编《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中的第三十六景幕府野游,清代徐上添编《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三十六景幕府登高,清代高岑编《金陵四十景图》中的第二十五景幕府山;明代朱之蕃编《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的第二十三景幕府仙台;描绘的都是幕府山的风光。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明代朱之蕃编《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第二十三景幕府仙台中记载,幕府仙台,在府西北二十里。晋元帝初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其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为石灰山,由李子冈,至崇化寺梅花水,皆深邃幽远以境僻,游踪罕至,然滨江一带,如董将军诸祠,女贞观,盐仓山皆古迹尚存,历览难尽。又云,浮江五马启雄图,不向新亭共叹吁。挥羽依山开虎帐,运筹选胜展鸿谟。中流楼橹鲸波息,绕岸旌麾幕驱。渭水严滩芳蹰在,元戎端是籍通儒。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清代高岑编《金陵四十景图》中第二十五景幕府山中记载,幕府山,在府西北二十里。晋元帝初渡江,丞相王导建幕于此,其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为石灰山。李子冈至崇化寺梅花水,皆深邃幽远以境僻,游迹罕至,然滨江一带,古迹犹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清代徐上添编《金陵四十八景》中第三十六景幕府登高中记载,幕府登高,在府治西北二十里。晋元帝初渡江,丞相王导建幕于此。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为石灰山。李子冈至崇化寺梅花水,地幽境僻,游踪罕到,然滨江一带,古迹犹存也。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民国徐寿卿编《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中第三十六景幕府野游中记载,是山也,晋元帝初渡江,丞相王导曾建幕于此,无事时偕友人埜游,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石灰山。地幽境僻,游踪罕到。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山,南京城区内最古老的山。其名称至少在东吴时期就已经存在。亦名莫府山,古时曾称石灰山、白石山等。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七中记载,“幕府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案:《舆地志》:在临沂县东八里,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名焉。山上有虎跑泉,其西巅有仙人台,其北里俗相传即古之宣武场也(旧志)。”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卷六中记载,“幕府山。《寰宇记》云:在城西北,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东北临直渎浦,西接宝林山,南接蟹浦。《舆地志》云:临沂县东八里有幕府山。《寰宇记》云:晋元帝自广陵渡江,建康城荒落,以府第居县北山下,因以幕府山为名。《图经》则云: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名之。山上有虎跑泉,其西巅有仙人台。宋明帝高宁陵在山西,王导、温峤亦葬山西。又按《寰宇记》云:陈武帝破北齐军四十六万于幕府山下,至后主祯明中,尝幸此山校猎。虞世南献赋以美之。杨修有诗云:六代繁华一瞬间,平芜远树不胜闲。倚楼天瞑云如幕,知是琅琊幕府山。”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石灰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十丈。晋元帝渡江,王导建幕府于此,旧名幕府山。上有虎跑泉,仙人台。”

明代《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二中记载,“石灰山,在西二十里,王导从元帝渡江,建幕府于此。初名幕府,山垄多石,居人煅以取灰,更今名。北渎大江,东与直渎诸山接,为建业门户。魏人至瓜步,文帝登此山,观望形势,齐师至钟山龙尾,陈霸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齐人大溃。山有五峰,南曰北固,峡中有石洞,幽邃,中峰上有仙人台,虎跑泉,西北峰曰夹萝,亦名翠萝,上有达摩洞。”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清代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中记载,“幕府山,府西北二十里,神策门外。周三十里,高七十余丈,有五峰相接。晋元帝过江,王导开幕府于此,因名。北滨大江,有五马渡。元帝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至此也。宋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南侵,至瓜埠,文帝登幕府山,观望形势。梁末,齐军犯建康,至幕府山,霸先帅麾下出幕府山,纵兵大战,齐师大溃,追奔至临沂。陈祯明中,后主尝校猎于此。居人多于此煅石取灰,因名石灰山。明初,陈友谅侵建康,太祖命常遇春伏兵于石灰山侧,即此。今有石灰山关。”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中记载,幕府山“在上元神策门外。《建康志》: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寰宇记》:东北临直渎浦,南接蟹浦,昔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因名山。滨江为建业门户。《宋书》:魏人至瓜步,文帝登幕府山,观望形势。《南史》:陈武帝大破齐人于幕府山下是也。有五峰,南曰北固,峡中有石洞,极幽邃,中峰上有仙人台,虎跑泉,西北有达摩洞,峰曰夹萝,亦曰翠萝,或曰,达摩渡江时梁武遣使追之,两峰忽合,骡夹不得前,故曰夹骡也。上有幕府寺,梁天监中建,以山名焉。”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山,“古迹尚存”,有仙人台,虎跑泉,崇化寺,梅花水,以及董将军诸祠,女贞观,盐仓山……

仙人台,虎跑泉,皆在中峰,中峰周围深谷幽静,景色宜人。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中记载,仙人台,幕府山之西,有石棋盘。说者云:旧有仙人对弈于此。故徐君平《幕府山》诗云,仙去棋枰草自繁即此地也。去城北二十五里。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现在的幕府山风景区内,弘济路的一侧,有仙人对弈群雕,两位老者对弈,旁有孩童观棋。此处曾有仙人对弈的说明牌,其中云,相传古时当地一位沈姓樵夫路经此地,见绿树掩映中有两位仙人悠然对弈,仙人邀其观战吃桃。棋局散后樵夫途径家门,与家人及村中邻居便不再相识,据说其已成了仙。后也有人称此山头为仙人台

有传说,人们将“仙人”对弈的青石板,称为仙人台,后来又在台前建了一座寺庙,称幕府寺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七中记载,“幕府寺,在都城西北,南去所领嘉善寺二里,神策门五里,牧马所留守后卫,北城池,幕府山。晋元帝渡江,王丞相导尝建幕驻军于此。《图经》云:梁天监中,武帝与宝公来游,始建为寺,名同行,一名圣游。后改秀岩院。嘉佑中,又改宝林寺。国朝如今名。万历庚子,重修。林岫瞥然,幽洒深静。达摩洞前,可瞰大江。寺旁有芦数千枝,相传达摩折以渡江之余。”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虎跑泉,在仙人台东侧,传说曾有老虎跃身此泉,因而得名。

梅花水,在崇化寺旁,“其源自石隙中涌出,味甘美,每一升与他水较,重数两(《金陵梵刹志》)”。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七中记载,“崇化寺(古刹、敕赐),在都城外西北,南去所领嘉善寺半里,神策门五里,北城李子冈地。相传古刹,名高峰院。国朝正统间,重建。赐额。今殿宇就圮,重修未竟。山岩下一小池方尺,泉自下起,蹙沸出水面,若散花。复暗流细涧,出山下。山多梅,因名梅花水。”

明代乔宇撰《游幕府寺记》中云,“予每游梅花水,水在崇化寺后石窦,隐隐而出,注于池。”

明代焦竑有诗《梅花水》云,“投策长林外,浮杯曲水隈。影摇频写翠,香冷不关梅。雨脚添新藻,云根翳浅苔。烦襟端可涤,欲去暂徘徊。”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明代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的幕府仙台画中,就有仙人台虎跑泉以及幕府寺,不过那画中仙人台,好像不是一块石棋盘,而是一座高台。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明代万历年间,余梦麟的《雅游篇》中有“金陵二十景”,其中有幕府山的“梅花水”。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中也记录了“南都可登临处”二十处,其中有“崇化寺之梅花水”和“幕府寺之幕府山”。《客座赘语》中云,“白下山川之美,亡过于钟山与后湖,今为皇陵、册库,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其它在城中则有六,曰清凉寺、曰鸡鸣寺,曰永庆寺之谢公墩,曰冶城,曰金陵寺之马鞍山,曰卢龙观之狮子山。在城外近郊则有十四,曰大报恩寺之浮屠,曰天界寺,曰高座寺之雨花台,曰方正学祠之木末亭,曰牛首之天阙,曰献花岩,曰祖堂,曰栖霞寺之摄山,曰弘济寺,曰燕子矶,曰嘉善寺之一线天,曰崇化寺之梅花水,曰幕府寺之幕府山,曰太子凹之夹萝峰。此二十处,或控引江湖,或映带城郭。二陵佳气,常见郁郁葱葱;六代清华,何减朝朝暮暮。宜晴宜雨,可雪可风。舒旷揽以无垠,恣幽探而罔极。尝谓士生其间,情钟怀土,道感逝川,政可蜡屐而登,巾车而往,又何烦顿千里之驾,期五岳之游者哉。”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山,“地幽境僻,游踪罕到”,或许当年的幕府山,地处偏僻,林深幽静,但虎跑泉、梅花水的流水声、幕府寺、崇化寺的诵经声,风过山林的呼啸声,江水拍岸的浪花声……,在一片静寂之中,显得格外的清晰。

明代乔宇撰《游幕府寺记》中云,“……出寺,一径登山,至一绝壑,但见江水汹汹于前,崎岖不可行。复折南,至山脊平旷处趺坐,云此地即晋王导迎琅琊王东渡建幕之处也,山名取此。又登至巅,见江流浩渺,兼葮杨柳,田畴沙渚相带,远近征帆渔艇,轻鸥飞雁,历乱于前。”

明代陈琏撰《游幕府山记》中云,“……遂乘骑入观音门,南行五里许,至山麓,田畴鳞次,收获甫毕,蔼然有村落趣。又西行数百步,路径坦夷,树木交荫,寺僧具袈裟出迎者凡七。遂下马度小石梁,拾级而登,径造佛刹,遍历堂庑诸设像庄严,绘饰种种可观。从西廊出,步石径,不百逾武至山腹之半,林木森蔚,中有涧水清洁可掬。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如今的幕府山,一条西南、东北走向宽敞的“晋元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感受着“绿色”的气息,体验着行走的乐趣,恍若穿梭在山野林间……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山,五峰并峙,形态独特。濒临长江,山势狭长,连绵拥翠,延亘十里。

幕府山,有五座山峰,主峰偏向西北,名北崮山,海拔204米,峰下有幽深的石洞;中峰有仙人台和虎跑泉等古迹,中峰西侧最高处称李子冈;西北二峰合称夹萝峰,亦称夹骡峰翠萝峰,两峰高度海拔分别为186米和130米。

幕府山临江的悬崖峭壁,是吸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幕府山地区在距今大约二亿零五百万年晚三叠纪以前,是一片海洋,在这个地区沉积了几套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当进入晚三叠纪以后,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发生褶皱。幕府山一带,形成了一个南西至北东方向的绵延山岭,此时的幕府山是一个完整的背斜山,后来又受到地壳运动影响,岩层发生许多断裂,其中南西至北东方向的断裂,几乎垂直地将幕府山分为南北两半,北边的一半背斜不断下降,南边的一半背斜则不断上升,江水把下降的半个背斜淹没了,剩下的南边半个背斜,这基本上保持了当时断层所形成的悬崖峭壁。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登临幕府,俯瞰山峦延绵,远望江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腾向前。

 

现在的幕府山上,有“幕府登高”广场;而永济大道旁,也有关于“幕府登高”的说明牌,其中称,“幕府登高”的景色“主要集中在幕府山中峰,此处深谷幽静,景色宜人,是游览佳地。”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南京,自古以来有“重阳登高”的习俗,称之为“登高会”,此习俗源自一个传说。

南朝梁吴均撰《续齐谐记》中记载,“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重阳登高风俗盛行,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其中以幕府山最为著名。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相传清代乾隆六下江南,曾五次登临幕府山,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幕府风景和歌咏登山祈福的诗赋佳句,更是不胜枚举。

【北宋】杨备《幕府山》

六朝繁华一瞬间,平芜远树不胜闲。倚楼天瞑云如幕,知是琅琊幕府山。

【明代】顾璘《登幕府山绝顶》

江山开壮观,风日澹清秋。攀陟良多险,登临足写忧。洲横铺练出,江佛画屏流。

霁景千岩秀,鸣淙万壑幽。风帆天际灭,沙鸟镜中浮。今古兴衰地,乾坤浩荡游。

长歌怀往代,遐览托冥搜。名相今谁在,神僧不可求。唯余山水地,作险镇皇洲。

【明代】乔宇《幕府山》

绿江村落带林泉,幕府秋晴爽气高。苍岭烟岚开日驭,紫霄宫阙泻银涛。

地达多景诗无暇,客是同心与亦豪。道眼向来谁了了,笑真仅海一鸿毛。

【明代】乔宇《幕府山》

说着看山兴欲飞,湖西双径踏霏微。宁辞九日登高会,况是诸军奏凯归。

林外钟声开宿霭,江头帆影送斜晖。亦知欢会何终极,霜露休教上客衣。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望幕府山有咏》

过江见幕此山头,对泣曾经薄楚囚。可惜茂宏言固正,究何尝克复神州。

【清代】吴敬梓《幕府山》

五峰高以长,石洞带翠萝。沙鸟烟中没,云帆天际过。

高才推管仲,重任拟萧何。几时军府地,酣眠让达摩。

【清代】周宝偀《幕府山·登怀汉阳张春帆》

楚尾吴头接,迢迢江水长。忆君千里路,折我九回肠。

红杏依村屋,晴川傍郭堂。来登幕府望,云树正苍苍。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幕府登高的习俗始于东晋,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置身于山水之中,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幕府山,山川相依,石景奇特,山态多变,趣味盎然。幕府“三看”(江中看山、山上看江、山中看洞),让人流连忘返,登上山巅,一望无垠,远山如黛,寥廓江天,“登高祈福”更是一大胜景。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金陵48景:幕府登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