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语: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

标签:
民国建筑江苏路颐和路公馆区江苏路35号蓝宗德 |
分类: 览金陵 |
建筑物语: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位于南京鼓楼区江苏路33号。
江苏路,是南京鼓楼区中部的一条街道,街道呈“J”字形,长度约500米左右。江苏路35号,位于江苏路的中段偏北,属于“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
所谓“颐和路公馆区”的全称为“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这里是民国时期按《首都计划》实施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开始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存225处,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区。
在这片37.8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现存的225幢建筑,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心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处在江苏路、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形区域内,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有26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江苏路35号便是其中的一幢。
从位于山西路西侧的“江苏路广场”,沿着江苏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几十米处,在经过了“一号门”之后,有一扇紧闭的大门,大门两侧并没有门牌号码或者其他标识,这里应该就是江苏路35号的大门了。
站在江苏路上,隔着“一号门”的铁栅栏以及路边的围墙,可以看见围墙之内的建筑。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是江苏路上最北侧的一幢建筑。在其北侧,还有一幢看上去富丽堂皇的建筑,那应该是后来加建的建筑了。
从“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的一号门或二号门,以及江苏路29号的大门进入“公馆区”,在江苏路33号建筑的北侧,便是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
建筑一侧的门旁,有着蓝底白字的“江苏路35号”门牌。“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列入“鼓楼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建于1936年。院落的占地面积546.33平方米(一说478平方米),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1幢,楼房1幢3层12间,平房1进5间,共计17间。建筑面积418.2平方米(一说344平方米)。
现有主楼1幢,坐北朝南,假三层,青砖外墙,青瓦人字顶,多面坡顶,一楼东南侧带走廊,二楼东南侧为内廊,西南侧为突出多边形,上为多边形坡顶,带老虎窗和壁炉。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高两层,假三层。在周边诸多民国建筑中,此幢建筑的格局或许是最为简单的,十二间房楼上下一字排开。西南侧为凸起的多边形造型,才使得人们不将其当成普通的宿舍楼。而这多边形的凸起,让建筑有了西式建筑风格的外形。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的周围,布置装点有园林小景。拱门、回廊和壁画,青草、绿树和小径……
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原产权为蓝宗德、毛桂笙两人共同所有。据说这处房产是蓝宗德与其岳父共同出资,购地兴建。
关于蓝宗德其人,并没有十分详尽的资料记载。通常的说法是,蓝宗德,清代两江法政学堂毕业,曾担任审判员、书记员等职,日本侵占南京时离开南京,两年之后入汪伪财政部担任科员、科长以及卫生部总务处长等职。1945年后,改做律师。
在一些民国时期的资料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蓝宗德”的零星信息。如民国29年(1940年)9月20日的《国民政府令》中有“蓝宗德为财政部科员”的记载;民国32年(1943年)4月23日的《国民政府令》中有“蓝宗德,给予六级同光勋章”的记载;民国32年(1943年)7月的《财政部人事任免表》中有“免职,会计司科长蓝宗德,免职原因:呈请辞职”的记载。
1949年以后,此幢建筑中房屋一直出租。
2006年8月,“颐和路第十二片区”开始动员拆迁,当时的江苏路一路向北,建筑物上全部被涂上红色的“拆”字,非常显眼。有报刊报道了当时的情形,其中便有提及到“江苏路35号”。“家住江苏路35号的唐大爷在颐和路已经住了47年,他领着记者参观了他的老宅。一幢三层楼的建筑显得有点破败,唐大爷住在二楼。记者看到,不大的院落里被几处违章建筑占去了大半,居民进出几乎要侧身而行,唐大爷说上个月月底工作人员贴出了拆迁公告,但还没有挨家挨户详谈,因此具体拆迁日期还没定。至于如何补偿,唐大爷听说补偿款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让居民们颇感可惜的是,沿街店铺的门头是去年十运会期间新做的,还不到一年就要全部拆掉……”
2008年,政府对“颐和路第十二片区”的民国建筑进行了重新修缮。在修缮前,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清水墙上的青砖很多已经风化,修缮过程中将已经风化的砖块剔除,用内墙拆除的砖进行替换,再采用精心打磨修补工艺进行外墙处理。门窗采用的铝木复合型材料,花纹是木纹转印的。这种风格的门窗既具有民国特色,也较之以前的旧式门窗牢固很多。
如今的江苏路35号民国建筑,是“罗莱夏朵·南京颐和公馆”酒店中的20号楼。
民国时期的一位官员住宅,后来的众多居民的住所,直到现在的高级酒店……,“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世事变迁,山海俱忘”,过往的记忆究竟还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