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渎寻迹:行走运渎

标签:
运渎东吴内秦淮河中段笪桥铁窗棂 |
分类: 览金陵 |
运渎寻迹:行走运渎
东吴时开凿的运渎,与潮沟(青溪)和东渠等三条河流,奠定了金陵古城内的水系基础。如今,运渎的主干已经无存,其遗脉从内桥向西,经鸽子桥、笪桥、鼎新桥、仓巷桥、文津桥、张公桥,至铁窗棂后入外秦淮河,这段河流现在是“内秦淮河中段”的一部分。整条“内秦淮河中段”,起点从夫子庙桃叶渡起,终点至铁窗棂泵站,全长大约2.90公里,而从内桥向西至铁窗棂的这段河流,大约为2.0公里左右。
自中华路北端的内桥出发,沿内桥湾河沿,朝着西北方向行走。
内桥,曾名虹桥、天津桥,因此处于青溪和运渎的交汇之处,也曾经名为渎桥。《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内桥,位于市区白下路与建邺路南,中华路北端,跨内秦淮河中支。始建于五代杨吴,名渎桥(因此处与运渎交会),后因处南唐宫城南濠的中段,名虹桥。亦说是护龙桥。北宋政和中,蔡嶷重建石桥,称蔡公桥。南宋更名为天津桥。天津桥本北宋西京洛阳宫外桥,后宋室南迁,以建康为留都,因不忘西京旧名而称。明代《洪武京城图志》称:‘旧名天津桥,又名虹桥,即六朝内门也,在宋行宫前,今名内桥。’亦说因在南唐宫城范围内,故曰内桥。原为石拱桥,长23.7米,宽18米,沥青桥面。1998年,在原桥的东西两侧又加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各1座,均长20.9米,宽7.5米,桥面总宽约40米。桥间以古朴典雅的石质栏杆相隔,桥头小型花坛分列两旁,古桥显新貌。”
行走大约200米左右,便是“中山南路桥”。
中山南路桥,位于中山南路北段,白下路与建邺路交界处之南,1987年11月建(桥上的铭牌标注:1988年12月落成),因为在中山南路上,以路名命桥名;1998年扩建,长188米,宽402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
河的南岸,为长八百米,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建邺路滨河景观绿地”。在绿地东侧的树丛中,矗立着两块巨石。面南的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运渎史话长廊”六个字,以及运渎的简短说明,其内容为,“运渎河,位于建邺区东南部,它开凿于三国孙吴赤乌三年(240年),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的,是南京主城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同时还有清代周宝偀的诗《运渎河》,“南朝运渎旧通江,千载重疏便客航。晓月女儿歌荡桨,芙蓉争采向横塘。”而面北的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行走南京之运渎史诗”等文字。
位于建邺路南侧的“建邺路滨河景观绿地”,建于2001年9月,分别由亲水景观区、疏林休闲区和文化娱乐区等三部分组成。河边的三根石柱分别有孙策(175年至200年,东汉末年军阀,三国时期东吴势力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孙权(182年至252年,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和孙亮(243年至260年,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的介绍,不远处护龙池中的雕塑栩栩如生。
运渎的开凿,是在赤乌3年(240年),也就是孙权在位的期间。
继续沿着河岸前行,河流的北侧是滨河绿地,绿树成荫。前行150米左右,便是鸽子桥。
鸽子桥,位于绒庄街的北端,连接建邺路,两侧桥栏正中的护栏上,三个繁体隶书大字“鸽子桥”,很远处便可以清晰地看见。
鸽子桥,曾经是古运渎河上的一座桥梁。现在的桥梁,为1971年11月重新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2米,宽6.4米,净跨度10米。原有的桥梁被拆除,其侵占河道的砌体也被清除。之后桥梁又经过了数次整修。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鸽子桥,古名甓子桥。位于绒庄街北端秦淮河(古运渎)上。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景定桥,在笪桥东,旧名闪驾桥,景定二年(1261),因马光祖改造而更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旧名清化桥,宋曰景定,其北为鸽子市,今呼曰鸽子桥矣。’又称:‘旧名清化桥,一名清化坊。有陈氏朴园,旧有白皮松二株,高出墙外,苍秀独绝,树今亡。’清《运渎桥道小志》称此桥位‘跨渎第一桥’。”
继续沿着河岸前行,两岸绿树成荫,前行200米左右,便是笪桥。
笪桥,为古运渎上一座有名的桥梁,相传此桥为茅山道教26代笪宗师所建,故称笪桥。明清时期笪桥两边都是繁华的商业夜市,有火树银花之观。1989年,因道路拓宽改造,将古桥改为钢筋混凝T型梁。现桥长19.40米,宽12.80米,净跨度16.80米。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笪桥,位于评事街北端,北至建邺路。六朝时曾名阳烈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笪桥古为钦化桥也,宋曰太平,景定二年(1261)马光祖重建。’后称笪桥,传系元代茅山第二十六代笪宗师修建,故名。”
据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任昇州刺史时,曾经奏准在临江一带设放生池八十一处,其中一处就在此桥附近。河畔的滨河绿地上,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颜真卿撰写的“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臣真卿言:臣闻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讃述。臣去年冬任昇州刺史日,属左骁卫左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廷玉等奉宣恩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讫于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历选列辟,未之前闻。海隅苍生,孰不欣喜。臣时不揆愚昧,辄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又以俸钱于当州采石,兼力拙自书,葢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获广昔贤善颂之义,遂绢写一本,附史元琮奉进,兼乞御书题额,以光扬不朽。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下慺慺之诚。特乞圣恩俯遂前请,则天下幸甚,岂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谄之臣,犹刻金石垂于后代;魏文帝外禅之主,锺繇偏方之佐,亦于繁昌立表颂德;况陛下以巍巍功业,而无纪述,则臣窃耻之。谨昧死以闻,伏増战越,臣真卿诚惶诚恐顿首谨言……”
一些历史典籍中记载,唐代乾元年间,“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其中所云“江宁秦淮太平桥”,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四中记载,“……鲁公表文所称太平桥,今跨运渎之笪桥,宋时名钦化;景定间,马光祖重建,更名太平,盖复唐时旧称,则放生池旧址,当在今淮清桥至笪桥一带,近是与‘东接青溪,北通运渎’正合。”其中称“放生池”,在“今淮清桥至笪桥一带”。
颜真卿(709年至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
或许是因为在运渎诸桥中,“笪桥”有着较大的名气,笪桥南侧评事街路口,张贴了一些有关运渎及评事街历史的介绍,其中运渎说明牌上的内容为,“《建康实录》载:吴赤乌三年(240)‘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案,建康宫城,即吴仓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运渎,通转运于仓所。’‘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次南有杨烈桥,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次南出有西州桥,今县城东南角,路东出何后寺门。次南有高晔桥,建康西尉在此桥西,今延兴寺北路东度此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今之过淮水,桥名新桥,本名万岁桥。’‘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西州桥在笪桥西、高晔桥在乾道桥附近,禅灵寺(渚)桥即斗门桥。’”
河畔的滨河景观绿地,树林下布置有花坛、卵石游步道、嵌草铺装,石质坐凳等,还设计布置了舞台、下沉广场、花廊架等,其间的一些石碑、照壁上面,还记述了与运渎相关的文字和诗词。
“运渎河,南京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运河,是南京建城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也是南京文明的重要载体。”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唐代】刘禹锡《金陵怀古》)。”
“轻风欲动没人知,早被垂杨报酒旗。行到笪桥中半处,钟山飞入轿窗来(【宋代】杨万里《过笪桥》)。”
“晋室丹杨尹,犹看古柳存。山河今绝域,瞻拜独曾孙。雨静钟山闭,云深建业昏。自怜褴褛客,拭泪到都门(【明代】顾炎武《拜先曾王考木主于朝天宫后祠中》)。
“一段河道,几座古桥,无数个动人的故事。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变的河的景致,桥的风姿,人的胸怀。”
继续沿着河岸前行,大约220米左右,便是鼎新桥。
鼎新桥,南唐时建,横跨运渎,曾名小新桥、万岁桥。宋代景定年间重建,为砖石拱结构,更名为鼎新桥。1998年,因道路拓宽改造,将古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桥长21米,宽37米,净跨度16.80米。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鼎新桥,位于朝天宫街道中部,丰富路南端,跨运渎,南连鼎新路,北近建邺路南侧。南唐始建,名小新桥。宋景定间,制史马光祖重建,寓‘革故鼎新’之意,更名为鼎新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引《白下琐言》称:‘(清)道光甲申疏浚支河于鼎新桥下,掘地四尺得铜刀,长三尺,上有七星文,下口铸龙首形,无款识,不知何代物。’”
河流南侧的步道,自鼎新桥向西,沿河一侧院落的围墙上是“运渎诗词书刻廊”,悬挂了一些镌刻有历代文人以运渎为题的诗词的木牌;自鼎新桥向东,沿河一侧院落的围墙上是“南京地名谚语展”,悬挂了一些有关南京地名的谚语和俗语。而笪桥以东,河流南侧的步道,沿河一侧院落的围墙上,则是悬挂着镌刻有以运渎为题的诗词竹简。
“青丝乍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唐代】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
“稍经运渎过潮沟,野草闲花触处愁。二十四航春水满,有谁来此上扁舟(【南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六》)。”
“南朝运渎旧通江,千载重流便客航。晓月女儿歌荡桨,芙蓉争采向横塘(【清代】周宝偀《运渎》)。”
“玉局风流似紫薇,游吴望蜀远思归。登楼未觉山川美,送雁因怀音信稀。高观当年知宋否,西园今日姓王非。冶城不少留题者,独和坡吟倚素晖(【清代】乾隆《朝天宫用苏轼韵》)。”
“素艳拥行舟,清香覆碧流。远烟分的的,轻浪泛悠悠。雨歇平湖满,风凉运渎秋。今朝流咏处,即是白蘋洲(【唐代】徐铉《秋日泛舟赋蘋花》)。”
“舳舻衔尾日无虚,更凿都城引漕渠。何事馁来贪雀谷,不知留得几年储(【南唐】朱存《运渎》)。”
“青雀浮航夜照波,星繁云静月华多。玉楼人凭栏干立,直下天心耿耿河(【北宋】杨备《二十四浮航》)。”
“运渎居东西冶城,西州遗迹甚分明。多言东晋才经始,或说孙吴已创成。池苑春风罗绮市,楼台夜月管弦声。入门尽是嬉游地,惟有羊公不愿行(【南宋】马之纯《西州城》)。”
“六朝何处立都城,十里秦淮城外行。上设浮航如道路,外施行马似屯营。关防直可防津渡,缓急徒能御盗兵。非是后来谋改筑,如何今日作陪京(【南宋】马之纯《栅塘》)。”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好是维持令有道,却将夷狄守封疆(【南宋】马之纯《二十四航》)。”
“潮沟沟外尽深泥,泥上潮生沟却低。直向北行连运渎,折从东去入青溪。空中不断樯乌过,岸上相望瓦翼齐。好是画桥深北处,荷花盈荡柳垂堤(【南宋】马之纯《潮沟》)。”
“竹格渡前风日好,早晚问归舟。认得艄娘郎去舟。人不是、几回愁(【清代】丁澎《武陵春·扶荔词》)。”
“清流如线碧迢迢,划破钟山山下樵。二十四航关不住,秦淮依旧两回潮(【清代】朱骏声《秦淮杂诗》)。”
“两世清芬自乐堂,流风未远旧青墙。门前一曲回龙水,怎比汩罗流恨长(【清代】王东培《冶西杂咏》)。”
“天教此水占风流,脂粉香销六代愁。旧院荒凉珠市歇,游人空绝十三楼。东关曲处柳条条,赤日行天暑正骄。饭罢游人争打浆,招凉齐泊大中桥。廿四桥头又夕阳,画桡小泊竞飞觞。卖花声向桥边过,时有风来送晚香。红灯一路灿楼台,火树无边倾刻开。十二湘帘刚半卷,月中箫鼓几船回(【清代】夏树《秦淮竹枝词》)。”
“运渎犹留一线存,铁窗棂亦水西门。青溪派与秦淮合,幸此分流泄涨痕(【清代】王东培《冶西杂咏》)。”
“夕阳芳草小桥东,碧皱鳞鳞向晚风。遥指水精帘卷处,画楼面面总玲珑。淮流曲曲漾新波,燕子衔泥几度过。二十四航春水涨,不知何处绿杨多(【清代】秦朝选《秦淮》)。”
不过,这里的诗词,并非都是与运渎或运渎周边景色相关,有些甚至是无关的。或许,只要诗词中有“运渎”、“二十四航”之类的词语,便一并展示于此了。
由鼎新桥沿着河道,向西行走大约200米左右,又有一座桥。四周没有标注出桥的名称,桥上停放了不少车辆,在桥的两侧河道护栏上,悬挂着刻写有古代文人诗词的竹简,其中有北宋王安石《送丁廓秀才归汝阴》、《乙巳九月登冶城作》、欧阳修的《过钱文僖公白莲庄》、苏轼的《日日出东门》、南宋马之纯《西州城》、明代刘龙的《晓登朝天宫楼阁四首》、金大车的《东麓亭分韵》、清代王东培的《无题》、汤濂的《表忠祠》、《西州城》以及王友亮的《西州桥》等。大都是一些与“西州城”相关的诗词。
继续向西,不足百米处便是仓巷桥了。
仓巷桥,位于仓巷北口,宋代景定年间制使马光祖重建,名为崇道桥。清代重修,改名为道济桥,因在仓巷口又称仓巷桥。1991年,因道路拓宽改造,将古桥改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现桥长20.9米,宽30.4米,净跨度18.1米,安全荷重20吨,两侧为人行通道,宽约2.50米,中间为车行通道。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仓巷桥,位于朝天宫南,仓巷北端。古代有桥一座,因南连仓巷,名仓桥,或称仓巷桥。后稍北因有道家的冶山道院,更名为崇道桥。清同治间,在朝天宫故址建江宁学府,此桥又改称道济桥。1991年,拓宽建邺路时重建,仍称仓巷桥。”
仓巷桥至文津桥,相距大约200米左右,这一段河道上两桥之间,还有两座小桥,河道的北侧是朝天宫,宫墙上有乾隆御笔“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继续向西,朝天宫的西侧便是文津桥。
文津桥,建于清末,当时江宁府学迁建朝天宫,在其西南角建桥,名文津桥。民国21年(1932年)重新修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3年进行了维修,桥长40米,宽25米,净跨度16.8米。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文津桥,位于朝天宫西南侧,莫愁路上。清末,因建府学于朝天宫而造此桥。民国重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同治中以府学新建’得名。”而正是因为新建了这座桥,原先在其西边约百余米的那座古桥——“西州桥”的功能渐废。
从文津桥沿着河道边的小道继续向西,这一段沿河两侧的步道都有了道路的名称,河道的南侧为“文津路”和“西止马营”,河道的北侧为“秦淮河河沿”。
行至西止马营路口,在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桥,并且有一个十分浪漫的名称。
望仙桥,《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望仙桥,桥(废)。位于朝天宫之西古运渎河上,今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望仙桥,即古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曰武卫桥,马光祖建,又西史桥,明史痴翁故里也。’明代大文人史忠,字廷直,自号痴翁。明弘治至正德间人。他能诗会画,精通音律,能做新声乐府,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不喜结交权贵,终身不肯出来做官。传史有爱姬名何玉仙,史常在此桥凝望其妻何玉仙归家,桥因此而更名。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艺之人,工书善画,尤通音律。”
西止马营巷口,现如今只有流水潺潺。隔河望去,只见河边的树木以及河水中摇曳的树影……
沿着小道继续前行,大约200米左右,便是张公桥。
张公桥,又名周家桥,宋代制使马光祖修建,此桥曾多次维修,2000年改建,现桥长21.3米,宽5.6米,净跨度16.8米。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张公桥,位于朝天宫西,堂子街南侧,跨内秦淮河。据《南京古代桥梁沿革表》称,六朝至宋元时期,此处均有张侯桥名。传为三国吴娄侯张昭所建,故名。明代已不见其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却载有张公桥名。《运渎桥道小志》称:‘张公桥,一名周家桥,不知其所缘起也。’故疑此桥可能与张侯桥有关。”
从张公桥继续前行大约120米左右,便是铁窗棂泵站,同样,这里沿着河道两侧的小道都有着名称,河道的南侧即“铁窗棂”,北侧则是“礼拜巷后街”。
在《南京地名大全》中,“铁窗棂”是一条街巷的名称。其中记载,“铁窗棂,位于虎踞南路瓦厂街北,涵洞口西侧。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即有此街名。因近古城墙下铁窗棂涵洞而得名。另传明代附近有一座铁制门窗的监牢,明成祖的生母碽妃失宠后曾囚此。后演变为街巷名。”
河水向西,从内桥开始,经过了中山南路桥、鸽子桥、笪桥、鼎新桥、仓巷桥、文津桥、望仙桥(已湮没)和张公桥,流至铁窗棂,站在河边的围墙前,看着缓缓向西的河水,将经过这里的涵洞,流进外秦淮河……
这一段在虎踞南路下的“涵洞”,大约百米左右,在外秦淮河边,可以看见涵洞的出水口。
“渎”乃水沟、小渠之意。运渎,则专指古代开凿的人工河。
赤乌3年(240年)12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南京主城的第一条人工河便诞生了,这是有一条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河流,冶山冶城、秣陵县治、六朝扬州城(西州城)、东吴太初宫、六朝台城、唐代上元县治、南唐宫城、北宋江宁府、南宋行宫、南宋江东转运司、元代集庆路等都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卷二中记载,(赤乌三年)“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案:建康宫城,即吴苑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此渎,通转运于仓所,时人亦呼为仓城。晋咸和中,修苑城为宫,惟仓不毁,故名太仓,在西华门内道北。”
(赤乌四年)“冬十一月,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潮沟亦帝所开,以引江潮。其旧迹在天宝寺后、长寿寺前。东发青溪,西行经都古承明、广莫、大夏三门外,西极都城墙,对今归善寺西南角,南出经阊阖、西明等二门,接运读,在西州之东南流入秦淮。其北又开一渎,在归善寺东,经栖玄寺门,北至后湖,以引湖水,至今俗为运读。其实古城西南行者是运渎,自归善寺门东出至青溪者,名曰潮沟。其沟东头,今已埋塞,才有处所。西头则见通运渎,北转至后湖,其青溪北源,亦通后湖,出钟山西,今建元寺东南角。度溪有桥,名募士桥,吴大帝募士处。其桥西南角过沟有埭,名鸡鸣埭……”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九中记载,“运渎,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吴大帝赤乌三年,使左台侍御史郄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今所凿城在西门近南,其水东行,过小新桥而南,经斗门桥,流入秦淮。又东北过西虹桥,循宋行宫城西,迤逦向北,乃其故道。其自闪驾桥经天津桥而东者,合于青溪(旧志)。”
元代张弦撰《至正金陵新志》卷五中记载,“运渎,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吴大帝赤乌三年,使左台侍御史郄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渎于苑仓。今所凿城在西门近南,其水东行过小新桥而南,经斗门桥流入秦淮。又东北过西虹桥循宋行宫城西,迤逦向北,乃其故道。其自闪驾桥经天津桥而东者,合于青溪。”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六中记载,“跨运渎者,曰斗门,曰乾道,曰笪桥,曰武卫桥(笪桥西),曰景定(笪桥东,今名羊市桥)。跨古宫城河者,南曰内桥,曰东虹(上元县东),曰西虹;北曰珍珠,曰莲花。”卷九中记载,“留都自秦淮通行舟楫外,惟运渎与青溪、古城壕可容舴艋往来耳。然青溪自淮清桥入,至四象桥而阻。运渎自斗门桥入,西至铁窗棂,东亦至四象桥而阻。以其河身原狭,又民居侵占者多,亦为堙塞也。顷工部开浚青溪、运渎,其意甚韪,然此河之开塞,仅城中民家利搬运耳。若郊外诸湖,堙塞既多,秦淮源远而受水复。”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运渎水在城西北隅(《实录》:吴赤乌三年,使左台侍御史郄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自笪桥西流经望仙桥至铁窗棂出城。又自笪桥东流,至内桥与青溪合。又自笪桥西南流,过南北乾道桥至斗门桥入于淮。”
清代刘湘煃撰《城内沟渠考略》中记载,“其在南者,以运渎为经,自内桥西过鸽子桥、笪桥,分为二支。一支由乾道桥南流于江宁界,至陡门桥入秦淮。一支经鼎新桥、西经仓巷桥,而王府巷南、朝天宫前之水入焉。又西经望仙桥,而古城隍庙西之水入焉。又西经张公桥,而石城门东、冶城山之西之水入焉。自内桥以西,其流皆甚短,而地鲜积潦,其水皆随运渎而西出铁窗棂以达于外河。”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七中记载,“自斗门桥北流至北乾道桥,东经笪桥、鸽子桥至内桥,与青溪合,北经鼎新、崇道,又西连武卫桥,至铁窗棂出城,古称栅寨门,为古运渎,凿于吴赤乌三年,乃自秦淮抵仓城之故道也,年久堙塞,堆积瓦砾,高如山阜,屡议疏浚,皆以需费浩大格不果行。嘉庆丁丑,盐巡道方公体请于制府,率绅士兴工疏浚,三月告竣。旧道尽复,舟楫通焉,仅费万余金,民咸称便。然其地势较高,民居稠密,迄今二十余年,又复渐就淤塞。故近来城中屡遭水患,半因支河垫高,分泄处少使然。”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运渎者,吴赤乌中所凿也。(《建康实录》:吴赤乌三年,使左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按:城,宫苑城也。仓城,石头仓城也。苑仓,宫苑仓也。)仲谋创业,营建石头。仓谷转输,由淮入渎。粮艘万斛,廓其有容。今裁通舟,夏涨冬涸。民居迫束,流缓易淤。秽恶所倾,日积日甚。汲饮浊胃,职此之由。苟舍浚治,别无善策。”
《新京备乘》中记载,“运渎,吴赤乌三年,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南乾道桥俗名),再北过草桥(北乾道桥俗名)而西折焉。青溪水至内桥(一名天津桥)来合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一名大市桥)之水入焉。鸽子桥水西流至笪桥,又西流合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至于鼎新桥(本名小新桥)。自鼎新桥西流历道济桥(本名崇道桥)至文津桥(清同治中建),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宋名武卫桥,即古西州桥),回龙桥之入水焉。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一名周家桥),出铁窗棂(即古栅塘故址,宋谓之栅寨门),入于外濠河。”
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载,“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古禅灵寺桥也。又北流径红土桥,南乾道桥之俗名也;尝有掘地深三尺者,见其下土色皆红,而知见称之由,盖冶麓之余气也。再北过草桥,即北乾道桥;按古有高晔桥,跨运渎上,疑当其地。又北流,青溪之水自内桥来会,是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笪桥,合草桥北出之水,是谓运渎正河。又西流,径鼎新桥、道济桥、文津桥、望仙桥、张公桥,出铁窗棂以入于淮。”
古运渎遗脉,自内桥起,经中山南路桥向西至铁窗棂,蜿蜒曲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运渎两岸已经贯通,南岸自东向西连接着绒庄街、评事街、木料市、七家湾、仓巷、莫愁路、止马营等多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巷;北岸与建邺路之间建设有滨河景观绿地,这条承载着太多城市文明发展历史的河流,在两岸绿荫之下,缓缓地向西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