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庙堂:泰山庙遗址·泰山寺

标签:
泰山庙遗址泰山寺庙会宣化山碧霞元君 |
分类: 览金陵 |
寺观庙堂:泰山庙遗址·泰山寺
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都有泰山寺或者泰山庙,南京浦口地区也有一座泰山寺。
泰山寺(泰山庙遗址),位于南京浦口泰西路24号,即泰西路北侧的宣化山上。
至泰西路与泰来巷的交叉路口处,道路的北侧便是泰山寺的山门。
山门前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一侧竖立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泰山庙遗址”于1983年4月列入南京市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6年6月10日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在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背面,有着关于“泰山庙遗址”的介绍,其内容为,“泰山庙遗址,位于浦口区泰西路宣化山。始建于明初,曾毁于清咸丰战火;同治五年(1855),庙内僧人德缘化募重建中殿和后殿等建筑;光绪五年,黄仕林修建了从山门至中殿的132级青石台阶;民国25年再次重修。1952年神像被毁后,曾一度为部队营区。1986年释农月师太主持恢复宗教活动场所。泰山庙内尚存清代石阶81级(6级平台46米),建亭保护的古宣化井。1983年,泰山庙遗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其中所言的“同治五年”,应该是1866年,而非1855年,1855年则为清代咸丰5年。
山门前小广场的西侧,一座古色古香的亭阁,亭阁里的一面墙上,镌刻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六个篆书文字,这是《阿含经》中的一句偈语。
泰山寺的山门殿,殿前悬挂着写有“泰山寺”三个大字的匾额,门前立有石狮一对。“无相门、空门、无作门”,只有西侧的门开着,但好像有的时候开启的是东侧的门,更早之前这“山门”只有中间的门可以进入。
山门殿内,通道两侧是“哼哈”二天将,怒目张口,立眉瞪眼,镇守着山门;同时还有灵官菩萨和将金刚杵平端在手中的韦驮菩萨。
山门殿的内侧,门前悬挂着“三洲感应”的匾额。
走过山门殿,便是数十级石阶,石阶之上的平台一侧,矗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的文字为“南无观世音菩萨”,背面则为“泰山石敢当”;一侧的墙上镌刻有后汉沙门安世高译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巨石的后面,一座亭阁,供奉着财神。
原先,在寺庙前有一块介绍寺庙历史的石碑,如今却已经没有了,只是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了被遗弃的写着“泰山寺简介”的一块石碑,其上的内容为,“泰山寺(原名泰山庙,又名东岳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清同治五年(1866年)僧德缘重募建,光绪五年(1879年)浦口提督黄仁林(黄仕林)修132级石阶,其后况愈微。一九八六年寺院恢复,由市佛教协会邀请隆月大法师住持该寺,其率众弟子广弘佛法,于九七年后相继建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殿舍,故使该寺焕然一新。泰山寺供奉有泰山神黄飞虎‘东岳大帝’和其女泰山姥姥‘碧霞元君’及诸众佛,故有‘释道合一’之特点。泰山庙为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即黄飞虎诞辰日,民间庙会三天,规模盛大,朝拜之众除近苏浙鲁皖外,远及闽赣诸省市,其间晨钟暮鼓,香火鼎盛,人山人海,商贸兴旺,呈显国泰民安之祥瑞。泰山寺环境优美,为南京江北之著名佛教圣地和名胜古迹。”
平台的东侧,便是那传说中的“132级石阶”,青石阶道,很长很宽,两侧的栏杆应该是后来修建的,坡道两侧郁郁葱葱,前方黄墙黛瓦,阳光洒下,石阶上斑斑驳驳,更加衬托出石阶道的沧桑……
拾级而上,走过大半时,其中一侧为旧时的石阶,而另一侧似乎为新建的,新旧石阶“合二为一”,使得石阶道更加宽阔。
这段保存至今的石阶,何时何人所建,清代《江浦埤乘》中曾有记载,“光绪五年,防军提督黄仕林新建石磴,自山麓至廟门,凡一百三十二级。”“光绪五年”时修建,即1879年,算起来至今已超过百年了。
黄仕林,号松亭,江西丰城人,同治元年入淮军,隶属吴长庆部,以军功授记名提督。
所建“石磴”,史籍中记载为“凡一百三十二级”,说是目前寺内尚存八十一级(六级平台,四十六米),实际走起来,第一段大约56级,第二段31级,天王殿前还有5级,算起来大约有92级石阶。不过,第二段的石阶似乎与第一段不太相同,不知是否也是清代时期修建的?
泰山庙遗址还有“古宣化井”。
在泰山寺西侧一角紧贴围墙处,有一座六角“泰山寺古井亭”,六根亭柱,两根与寺庙围墙融为一体,亭柱之间的墙壁上为一石碑,碑上镌刻有图案,而碑的另一面则在围墙的外侧,上面镌刻有一个大大的“佛”字。
亭中有一口水井,或许便是那口古井了,此井有称之为“古宣化井”,也有称之为“泰山庙古井”,总之,应该是泰山庙的遗存。只是这里似乎是寺庙堆放杂物的地方,大门紧闭,只能“隔墙相望”了……
拾级而上,经过这段清代的石阶道,便是“天王殿”。
泰山寺依山而建,其建筑布局可谓中规中矩。由山门殿进入,经登山石阶道,至天王殿,天王殿的北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东西两侧则为廊房。
天王殿,门前一对石狮分列两侧,殿前悬挂有“天王殿”的匾额,两侧的楹柱上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天下事,善心不染世间尘”。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菩萨,四大天王和韦驮菩萨,不过这里的韦驮所持金刚杵是杵在地上的。
天王殿的北侧,门前依然悬挂着“三洲感应”的匾额,两侧的楹柱上也有一副楹联,“持宝杵三洲感应,披金甲四宇游巡”,体现了韦驮菩萨对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等三洲众生的护持。
天王殿后,便是大雄宝殿。殿前的广场上,摆放着香炉。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五开间,进深七檩,露台逼仄,屋面曲线生硬,屋脊雕饰餖飣堆砌。殿前悬挂着“大雄宝殿”匾额,一对石雕大象分列两旁,两侧柱上的楹联为,“佛国仙山中,虔诚礼敬,一念便得菩提种;龙盘虎踞地,盛世和平,满城开遍智慧花”。
殿内也有一副楹联,“常为诸佛所护念,当净其意如虚空”。这是《华严经》的偈语集联,“常为诸佛所护念”,出自《初发心功德品》法慧菩萨偈颂,“清净大愿恒相应,乐供如来不退转,人天见者无厌足,常为诸佛所护念”;“当净其意如虚空”,出自《如来出现品》普贤菩萨偈颂:“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大雄宝殿的北侧,门前悬挂着“慈航普度”匾额,两侧柱上的楹联为,“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大雄宝殿一侧的黄墙上,嵌有建设寺庙的“功德芳名”碑。
大雄宝殿的后面,便是藏经楼。
五开间的藏经楼前,悬挂有“藏经楼”匾额,殿前摆放着香炉,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和地藏王等,摆放着铜钟和大鼓。只是相较于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藏经楼似乎显得陈旧一些,陈设也凌乱一些,但却显得十分安静。
藏经楼的西侧,是寺院的出入口。出门便是郁郁葱葱的宣化山,也有蜿蜒的山路可以通往山下的街巷。
泰山寺殿宇东西两侧的廊房,都是整齐的两层建筑,黄色的墙,褐色的窗,红色的柱,以及宫灯和廊道……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泰山寺,古迹,位于浦口区泰山街道泰山新村西北山顶上。明洪武间建。庙内供奉东岳(泰山)大帝,故称泰山庙,又称东岳庙。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1986年6月更名为泰山寺。”
泰山庙,始建于明初,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战火。清代同治5年(1866年),庙内僧人德缘化募重建了中殿和后殿等建筑;光绪5年(1879年),提督黄仕林修建了从山门至中殿的132级青石台阶;清代时期,泰山寺曾经是江北地区佛教圣地之一。
民国25年(1936年),泰山寺再次重修。1952年,泰山庙神像被毁,只剩下空空的庙堂,其后曾一度为部队营区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2年南京市文物普查后,“泰山庙”被列为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6年6月,浦口区政府将泰山庙的庙产移交给南京市佛教协会。此后,佛教协会先后多次拨款对泰山庙进行了修缮,又将“泰山庙”更名为“泰山寺”,专派尼师隆月师太(1928年至2012年)主持庙务,恢复了佛教活动。同时又在泰山寺内供奉泰山姥姥碧霞元君的神像,仍保持释道合一,以尊重当地群众的信仰要求。
1986年以来,寺内的建设从无到有,菩萨从泥塑木雕到装金,又修建了泰山寺的围墙、护坡及上山台阶旁的扶手和下山道路等,现有的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东西廊房等建筑均为新建,寺内古木参天,闹中取静。
泰山寺内现有大小装金菩萨二十七座和十六幅尊者画像,以及各类法器(包括经书、钟、鼓、磬、宝鼎、欢门、幡等),另有泰山姥姥及其使女神像两座。
明代和清代的一些史籍中有泰山庙的记载,明代《江浦县志》卷二中云,“……更建儒学于旧址右,易东岳廟为之。”清代《江浦县志》中云,“泰山庙,近天妃廟半里许。天妃廟,在浦子口城沧波门外。”
清代《江浦埤乘》卷十七中记载,“东岳庙,旧在学宫左。明洪武中,知县庞俊建成。成化中,知县王迪重修。正德七年,知县魏顁改建。儒学遂迁廟于旧学署址,即今处。万历四年修(旧志)。国朝道光中大修。咸丰中,寇毁。同治中,里人重建。”其中又云,“一在浦口宣化山巅,曰泰山庙(旧志云,近天妃廟半里许)。咸丰中毁,同治五年,僧德缘募建。光绪五年,防军提督黄仕林新建石磴,自山麓至廟门,凡一百三十二级。”
泰山寺所在之地,是宣化山。
清代《江浦埤乘》卷二中记载,“宣化山,在浦口朝宗门外,山高二十七丈,周三里。脉自六合盘城山来(六合旧志),下为宣化镇,山巅有泰山庙(详祠祀),过峡处有国门关(详建置),关外有浦六分界碑。”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宣化镇,镇(废)。位于今浦口区浦镇一带。《南京建置志》载,宋代设镇。原在六合西南六十里,滨宣化江,设有巡检司和税务。宣化渡是建康南北往来的要津。明万历《应天府志》载:‘宣化镇,在六合山东,滨宣化江,宋有巡司税务。’后改浦镇。”
宣化山,呈东西向,脉接六合盘城山,下有宣化镇,如今泰山寺所居之地,只是宣化山的山巅,而周围的泰来苑等住宅区都曾经是宣化山的山体。
泰山庙,原名东岳庙,早先供奉着“东岳大帝”,后来又供奉“碧霞元君”。随着道教、佛教的流传,受到佛教的影响,泰山庙从原先的道教场所,逐步转变为以供奉佛像为主,以供奉道教神像为辅,释道相容,释道合一。
“东岳大帝”,按照道教流行的说法是金虹氏。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云,“东方朔《神异经》曰:‘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曰胥勃氏,胥勃氏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乃东岳大帝,在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握天仙六籍;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掌人世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东岳大帝的另一种说法,为黄飞虎。传说姜太公封神时,给黄飞虎封号“东岳大帝”,掌管人间的吉凶祸福,主治生死,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黄飞虎,原来是商纣王所封的“武成王”,因为纣王无道,所以反了商朝,投奔周武王。《封神演义》中云,东岳大帝“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姜太公封神后,凡是供奉黄飞虎的庙宇都称之为“东岳庙”,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即黄飞虎的生日。
“碧霞元君”,亦称泰山娘娘,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专司使妇女多子,能为芸芸众生造福,让人们得到衣食温饱,能消病灭灾,使人长命百岁,能风调雨顺,使农家五谷丰登。至于泰山娘娘的身世,也有多种说法,有说是黄帝七女之一,有说是华山玉女,有说是汉代民女石玉叶……
泰山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其起源于唐,定制与宋,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曾经一度衰落。
泰山庙(泰山寺),历经沧桑,而“泰山庙会”的活动则一直兴盛不衰,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活动,吸引了江北地区,甚至包括安徽滁县、和县、来安等地的人们参与。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泰山庙会”,从附近的左所大街、东门大街到泰山庙前,车水马龙,人如潮涌,熙熙攘攘。庙会从三月二十七日开始至三月二十九日,三月二十八日这天,人们抬着“东岳大帝”和“泰山姥姥”碧霞元君神像“出会巡街”,神像之上,还撑着“万民伞”,另外,还有人将城隍庙的城隍老爷,都天庙的菩萨神像连同泰山庙神,分东西北三路抬出,共同巡行,以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天平地安。紧跟着上街的还有舞龙、耍狮、高跷、旱船、翻筋头、叠罗汉等,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欢呼雀跃。
庙会期间,前来泰山庙烧香许愿,进香祈福的人们络绎不绝,终日不断。一些虔诚的信徒,背着香袋,从泰山庙脚下的石磴第一级开始,一步一跪一扣头地直到庙堂。庙堂内外,木鱼声声,香烟缭绕。
东岳庙,泰山庙,泰山寺……,树阴之下,青石砌成的台阶,那独特的色彩,那古朴的气息,那踩踏上去的轻微声响,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