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2025-08-04 14:16:58)
标签:

《金陵琐事》

署书

匾额

大字

詹希源

分类: 故纸堆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一之“署书”中记载:

太祖定鼎金陵,凡宫殿府部各衙门,与敕建寺观十庙,及诸牌楼题署,皆令詹希源书之。碧峰寺,寺额“碧峰禅寺”四大字,乃乡先生主事黄谦书。大报恩寺,榜书四大字,乃乡先生朱孔阳书。佘村玉皇观壁间“松庵”二隶字,是大德间状元王龙泽所书,颇极奇伟。石城许公牌坊“会元”二字,乃徐霖书。天界寺“万松庵”三大字,仲山王问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关于“署书”的类似描述,在一些典籍中也有提及,如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清代甘熙的《白下琐言》等。

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二中有“旧扁字”一篇,其中云,“清凉广慧寺德庆堂榜,南唐后主撮襟书。摄山妙因寺额,南唐徐铉书。金陵幕山楼台榜,关蔚宗书。米芾云:‘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王荆公定林囗文斋,米芾书。钟山第一山亭额,米芾行书。栖霞寺扁,宋人书,或云仁宗赐额。雨花台总秀堂扁,宋王埜书。府学‘泮宫’二字,朱文公行书。凤凰台揽辉亭榜,朱希真隶书。景定、清化诸桥榜,皆马光祖书。博雅堂扁,宋张即之书。在今何参岳湛之所。多福寺额,元翰林学士赵孟頫书。宁寿堂扁,前二字赵松雪书,‘堂’字金元玉补,在姚元白家。佘村玉皇观壁间‘松庵’二隶字,大德间状元王龙泽书。国初宫殿诸榜,詹希源正书。府部列寺寺观及诸牌坊,皆詹希源书。太学门堂榜,詹希源正书。大报恩寺榜,朱孔旸正书。碧峰禅寺榜,乃紫芝黄谦正书。燕子矶水云亭、大观亭扁。中允景旸篆书。天界寺万松庵扁,仲山王问行书。许奉常家会元坊二字,徐霖书。许奉常家诒谷堂扁,金综书。孙茂林家壶隐堂扁,邢一凤篆书。报恩寺三藏殿、娑罗馆扁,济宁于若瀛书。永庆寺招隐堂扁。李登钟鼎篆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金陵琐事》卷三“天竺匾”中记载,“余游西湖,见天竺寺一匾,乃魏国徐公辉祖之笔。因忆野史,载公能榜书,曾学于詹希源,最得其笔法云,惜不多见也。”徐祖辉也曾经向詹希源学习过,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詹希源(生卒年不详,约1370年前后在世),明代书法家。字孟举,婺源庐坑人。元末任善用库大使,明初任铸印局副使,后升中书。其书法有欧(欧阳洵)虞(虞永兴)颜(颜真卿)柳(柳公权)之法,并有冠冕佩玉之风度。京师的宫殿、官署及城门匾额等皆为其所书。

明代丰坊撰《書訣》中记载,“詹希源,字孟举,婺源人。官至中书舍人。大字兼顾颜蔡之妙,独步当代,中楷学欧者次之,小楷学虞而挑拂稍变,在杨孟载、宋仲珩之下。大字:奉天殿、大祀殿、太廟、奉天门、承天门、五凤楼、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左顺门、右顺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洪武门、旧内之门、长安门、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翰林院、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彝伦堂、集贤门、成贤街、太医院、尚宝司、贯城、城隍庙、英烈庙、会同馆、应天府、朝天宫、朝天门、神乐观、卢龙观、阅江楼、观心亭、天戒寺、报恩寺、清凉寺、灵谷寺、鸡鸣寺、凭虚阁、龙兴寺、弘济寺、聚宝门、长干里、大功坊、镇武堂、武功坊、锦衣卫、金吾卫、龙骧卫、虎贲卫。中楷:太学碑,学欧书。大楷:千文木刻,在宁国府。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提及詹希源,都会说起“门字不带钩”的故事。

紫禁城中许多匾额上的“門”字大都不带钩,传说其原因有三。一是南宋都城临安宫殿被火焚毁,有人认为是门字末笔带钩,是火笔,招致火灾;二是“门”字带钩,“钩”除了可以钓鱼外,还可以钩住一切水生动物,也包括象征着天子的“龙”;三是据说詹希源书写明代宫殿匾额时将“門”字末笔微微钩起,朱元璋认为这是闭塞贤路,于是将其斩杀,后来迁都北京后,旧习便传承了下来。

明代马愈撰《马氏日抄》中云,门字两户相向,本无勾踢。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字有勾脚、带火笔,故招火厄,遂撤额投火中,及息。后书门额者多不勾脚。我朝南京城门额,皆詹孟举所书。北京大明门额,皆朱孔易所书,字俱无勾脚。

邓之诚撰《骨董琐记》引《马氏日抄》中所言,并云,“按,明太祖怒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门’常有钩,遂杀之。曰:吾方欲集贤,乃欲闭门塞贤路耶?今城门新辟,率书‘門’如常字,亦不读书之过。”

据说洪武15年(1382年),朱元璋到太学集贤门视察,看见詹希源所书“集贤門”匾额上的“門”字带有向上挑的“钩”,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其实,“门”的繁体“門”,右竖原是不带钩的,甲骨文、篆文、金文等,“門”字书写时都没有钩,但“门”的楷书,右竖却是带钩的,自此字便有了带钩的写法。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碧峰寺寺额“碧峰禅寺”四字,乃黄谦所书。

关于碧峰寺,明代葛寅亮编撰《金陵梵刹志》中记载,碧峰寺在都门外,南城,安德街。东去所统报恩寺二里,东北去聚宝门二里。晋瑞相院,永嘉中为寺。唐贞观中,敕诸遂良重建,改翠灵寺。宋淳化,改妙果寺。元至元中,改铁索寺。国朝洪武中,敕建,居异僧金碧峰,因名寺。近禅僧大方募建千佛阁。所领小刹,曰永福寺。碧峰寺的殿堂有金刚殿三楹。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五楹。僧院五房。石塔一座。基址一百亩(东至安德街,南至天界寺菜地,西至朱家园,北至李府园);禅院有毗卢阁三楹。华严楼五楹。左伽蓝殿三楹。右祖师殿三楹。左斋堂三楹。右禅堂五楹以及厨库茶寮七楹、地四亩七分,房地九间等。

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多处有关于郑和船队宝船的描述,郑和船队有四艘宝船与众不同,其中第三号就是碧峰禅寺号,即水上的碧峰禅寺。其中第十六回兵部官选将练师,教场中招军买马描述了第三号宝船,书中云,第三号是个碧峰禅寺,一进是个山门,过了山门,就是金刚殿。过了金刚殿,就是天王殿,两边泥塑的金刚,木雕的风调雨顺,崚嶒古怪,杀气漫漫。过了天王殿,才到大雄宝殿上。上坐了三尊古佛,两边列着十八尊罗汉。这十八尊罗汉俱是檀香木刻的,约有七尺多高。后面是个毗卢阁,另有方丈,另有个袢堂,中间有一个宝座,尽是黄金叶子做成金莲花一千瓣,团团簇簇,号为千叶莲台。又有一个悬镜台,台高三丈五尺,两边俱是画成的诸天神将,别样的那谟。这是金碧峰受用的。

江南好,古寺碧云峰,泡影幻成千佛果。风颠摹出两僧容,静契悟禅宗(张汝南《江南好词》),如今的碧峰寺,早已经荡然无存。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黄谦,字撝之,江宁人。周晖《金陵琐事》卷二中云,“紫芝黄谦,字撝之,行草遒劲古雅,而榜书更妙。”刘思敬《存徵录》云,“谦善书法,碧峰寺额,其笔也。”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六中记载,“黄紫芝先生,名谦,字撝之,举成化壬辰科进士,授工部主事。……时梁公厚斋怜公,夙知公精岐黄之业,因以《玉机微义》授之,俾熟玩。无何,皇太后病,诸医束手。梁公荐公于朝,一药而愈,遂授太医院院判。告归,道大行,延治者常阗门。公工诗,善书法,以性好诙谐,遂离此祸。”

清代《江宁新志》卷十三中记载,“黄撝之,号紫芝,工诗善书法,尤善榜书。碧峰寺额,公之笔也。厚齋梁公,夙知撝之精于岐黄,因示以《玉机微义》,囗道益进。值皇太后病,诸医束手。梁荐之于朝,一药而愈,授太医院判。”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大报恩寺,乃朱孔阳所书。

《续纂光绪江宁府志》卷八中记载,“(报恩)寺本古之长干寺,宋曰天禧,有天发神谶碑,本在巌山,后移于此,有张南轩祠,明永乐时,改今名,有九级琉璃塔,最著名。明末黄石斋寓此,国朝三藏殿某僧真身在焉。其门额‘庄严法界’四正字,径二尺,明王铎书,书中大观也。……其大报恩寺额,朱孔旸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朱孔阳,原名寅,字廷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顺天府丞。明代永乐初,以能书被选,兼工署书,成祖召书大殿匾,授中书舍人,后升编修。历事四朝,皆以法书获知遇。兼善山水画。周晖《金陵琐事》卷二中云,“朱孔阳,洪武中,以楷书名,榜书更妙。”明代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卷十六中云,太祖定鼎金陵,其宫殿牌额、各衙门与诸敕建寺观,题署皆詹希源笔也。成祖迁都北平,其宫殿牌额,皆朱孔阳笔也。孔阳,松江人,工署书,兼善画。其子晖,亦能书。官中书舍人。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佘村,有玉皇观,壁间“松庵”二字,乃王龙泽所书。

佘村,坐落于青龙山、黄龙山脉之间,四周山势绵延。村落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曾名为“龙村”,以最早落户于此地的佘氏命名。至民国时期,除潘氏宗祠和住宅外,村落周围还有许多庙宇,如玉皇观、杨庵、地藏庵、文昌阁、观音庵、天宁寺、三茅宫等。

王龙泽,元代成宗时人,传世书迹有《丽泽书院记》。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许公牌坊上“会元”二字,乃徐霖书。

石城许公,乃许殼也。

许殼(1504年至1586年),字仲诒,一作仲治,号石城。其先由侯官徙实授明京师,遂为上元(今南京)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乡试中举,十四年赴会试中第一,故又称“许会元”。拜南京太常少卿,改江西提学副使,转南京尚宝寺卿致仕。继顾璘之后主词坛,有《二台》、《归田》等集。其住宅靠近大功坊,今许家巷即因之而得名。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三坊巷街北。地居铁作坊、银作坊、铜作坊之上,故名。旧有许会元殼牌坊,会元二字,乃徐霖书,今废。”

陈诒绂撰《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再北过花市,经许家巷口,明尚宝寺卿许会元殼居宅在此,故名。”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徐霖(1462年至1538年),字子仁,一作子元,号髯翁、髯仙、九峰道人。先世自松江徙南京,遂为上元(今南京)人。博览群书,致力书画,精于篆刻,解音委律。其书法笔力遒劲,布构端饬,自成一家,尤以篆书成就最为突出,字形肥润可爱,笔力劲丽苍古。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天界寺之“万松庵”,乃王问所书。

何处寻春最可怜,万松深处敞诸天。昙花琪树云烟丽,绣拱雕栏日月悬。法界自超人境外,好山多在夕阳前。词人更有唐音妙,未道阳春寡和偏(明代王弘诲《憩天界寺之万松庵》)。寺院安静整洁,又有美丽风景,常常为一些文人雅士所喜欢,他们不仅来此游览,还往往在此宴客。《金陵琐事》中云,架部王仲山问,邀四司饮天界寺万松庵。明代初年,是天界寺的鼎盛阶段,王问似乎也与天界寺颇有渊源。天界寺“万松庵”三字,为王问所书写。王问的《游牛首山与寮友宿天界寺》诗中云,“看山遥在万峰西,归路亭亭江日低。散吏自堪携伴侣,闲心犹得住招提。经坛露净天花落,塔院清风谷鸟啼。长习跏趺入禅寂,亦知虚幻此生迷。”可见在王问的心目中,观风景可饱眼福,修性情可饱“心”福,天界寺,或许便是最佳之处了。

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载,“天界寺本元大龙翔集庆寺,旧在城西朝天宫东;明洪武时灾,敕徙城南阒寂处,始改今额。寺在京芜公路南,普德寺之东北,邓府庵之东,与碧峰寺隔道相望。明初修《元史》于此,高启诗‘万履随钟集,千镫入镜流’,纪其盛也。又有律局、礼局、诰局,亦明初所设,见梁寅《石门集》;更有毗卢阁、半峰亭、万松庵,今皆无存。”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王问(1497年至1576年),字子裕,号筮斋、仲山,人称仲山先生,无锡人。嘉靖17年(1538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佥事。王问工诗文,能书法,所书风骨遒劲,画则扫弃纤弱之习,别具蹊径,苍古精妙,擅常山水、人物和花鸟。传世作品有《为左江写山水》、《联舟渡湖图》等。卒后门人私谥文静先生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所谓“署书”,秦书八体之一,一种专用于封检、门榜题额的书体。许慎撰《说文解字》中称,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清代段玉裁撰《说文解字》中称,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亦曰署。署书后世不局限于篆书、隶、楷、行、草诸体,无一不可。

署书,亦称作榜书或牓书,又称“擘窠书”,也就是所谓的“大字”,泛指招牌等上的大型字。唐代韦续撰《五十六种书》中云,“署书,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明代陆深撰《书辑·释通》中云,“署书者,宫殿题署是也。萧何作未央殿成,用秃笔题额,时谓之萧籀。又题苍龙白虎二观,此署书之始也。按题署之法,至唐而人多忌讳矣。其点画分毫末来去,各立名字,应之以阴阳,象之以五行,法之以六神。屋之大小,字之尺寸,各有程限。察人平生祸福,占其喜怒休咎之详,年月远近之应,可考而知,古未必然也。”

古代的署书,是一种匾额书法艺术,如王铎的“関林”、左宗棠的“亚元”、康有为的“继光”、章太炎的“千唐志斋”等,都可以称为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署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