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渎寻迹:内桥

标签:
运渎内桥内桥湾天津桥蔡嶷 |
分类: 览金陵 |
运渎寻迹:内桥
内桥,位于南京新街口南、中华路的北端。严格意义上来说,内桥并非是运渎上的桥,但此处为青溪与运渎的交汇之处,因此毕竟还是与运渎有一些关联。
至建邺路、白下路和中华路、洪武路的交汇路口,向南约二三十米处,便是内桥。
内桥上,有着“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说明牌”等各类标牌。1992年3月17日,“内桥”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说明牌”上的内容为,“内桥,旧名渎桥,始建于五代杨吴,南唐重建,是南唐宫城内的虹桥,故称内桥。宋政和中(约1114年),蔡嶷重修,故又名蔡公桥。今作为内桥主体结构的拱券为南唐遗构。内桥弥足珍贵,应是南京地区时代最早的古建筑遗存。”
在桥的东北侧,有1998年9月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政府所立《内桥扩建记》的石碑,其中记载,“内桥始筑南唐,迄今历千余载,曾数度兴废,故桥跨拱甚大,又经千年风雨驳蚀,已不堪重负。于今适逢盛世,拓展交通,以应时需。乃于公元一九九八年与中华路拓宽之举,并施改扩。降坡使缓,保存古基,完文物于故址。又于原桥两侧各新建辅桥,佐以花岗石护栏。旧貌新颜,往来便利。状之,盛况空前。是桥,为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监理,江宁桥梁建筑总公司和白下区市政工程管理所施工。特撰斯文以誌其盛。”
内桥,位于中华路北端,跨秦淮河中段,为单孔石拱桥。
内桥,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902年至937年),重建于南唐时期(937年957年),为南唐皇宫前御道上的正桥。宋代政和年间(1111年至1117年),蔡嶷改建为石拱桥。
内桥,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1946年时曾修砌栏杆,1953年时曾铺石砌护底,修补桥拱嵌缝,粉刷栏杆。1998年中华路拓宽时,一并扩建此桥,扩建时在原桥上加盖石砖,使坡度变缓;保存古基,保留无铰单孔石拱券。现桥长23.70米,宽17.30米,桥的两侧分别建有6.80米宽的东辅桥和西辅桥,桥栏均为花岗岩雕栏。三桥相携,一大两小,古貌新姿,造型优美。
内桥,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砖桥”,拱券与桥台都是采用青砖砌造。
内桥的桥址若是没有变化,那现在的石构基础,应该是宋代政和年间的遗物。如此说来,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内桥桥基为石砌,单孔,其上为砖砌,桥西南侧的基础中,夹有部分城砖,可能是明代曾经对此桥进行过维修和加固。
站在河道边,只能看见桥梁东西两侧的辅桥。透过辅桥下的桥洞,可以看见内桥主桥部分石拱桥洞的一部分模样;而站在辅桥和主桥之间的栏杆旁,可以看见内桥石拱桥的基本形状以及桥洞两侧凸起的石块……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内桥,桥。位于市区白下路与建邺路南,中华路北端,跨内秦淮河中支。始建于五代杨吴,名渎桥(因此处与运渎交会),后因处南唐宫城南濠的中段,名虹桥。亦说是护龙桥。北宋政和中,蔡嶷重建石桥,称蔡公桥。南宋更名为天津桥。天津桥本北宋西京洛阳宫外桥,后宋室南迁,以建康为留都,因不忘西京旧名而称。明代《洪武京城图志》称:‘旧名天津桥,又名虹桥,即六朝内门也,在宋行宫前,今名内桥。’亦说因在南唐宫城范围内,故曰内桥。原为石拱桥,长23.7米,宽18米,沥青桥面。1998年,在原桥的东西两侧又加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各1座,均长20.9米,宽7.5米,桥面总宽约40米。桥间以古朴典雅的石质栏杆相隔,桥头小型花坛分列两旁,古桥显新貌。”
《白下区文物志》中记载,“内桥在今中华路北端,跨青溪与运渎相接处。始建与南唐,名虹桥,宋代重建称天津桥。光绪十年(1884年)又经重修。现桥长23.7米,宽17.3米,高9.67米,为无铰单孔石拱桥。”
内桥,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名称,诸如渎桥、虹桥、蔡公桥、天津桥、拜桥等。
内桥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因桥下之水是运渎与青溪的交界(今均为秦淮河),曾名渎桥。
南唐时期,因在南唐宫城内,开始时称“虹桥”,取“彩虹卧波”之意;后将虹桥改名“天津桥”,寓“天子津渡”之意;又因老百姓俗称皇宫为“大内”,此桥直通皇宫,也被称为“大内之桥”,简称为“内桥”。
宋代政和年间中期(约1114年),蔡嶷重修此桥,故又名蔡公桥。蔡薿(1067年至1124年),字文饶,河南开封人,北宋崇宁5年(1106年)丙戌科状元。
南宋时,又改称“天津桥”。天津桥,本来是北宋西京洛阳宫外桥,后来宋室南迁,以建康为留都,因不忘西京而以旧名相称。到了明代中后期以后,人们大多称之为内桥,并沿用至今。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六中记载,“天津桥,在行宫前,旧名虹桥。政和中,蔡公嶷建为石桥,号曰‘蔡公桥’,后改今名。考证:天津,本西京大内前桥名,即康节邵雍闻杜鹃处,今移其名于此,不忘京师之思也(石龟翁逢龙诗:「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金剥宫门字,江飞粉壁尘。中宫来宿内,因问帝乡亲。」周彦夫诗:「下车聊复问何如,尚忆重来四纪余。钟阜秦淮俱好在,只怜双鬓自萧疏。联镖去作蒋山游,路转天津绕御沟。忽作故都禾黍恨,洛阳宫殿锁千秋。」)”
元代张铉撰《至正金陵新志》卷四中记载,“天津桥,宋行宫前,旧名虹桥。政和中蔡嶷建,为石桥,号曰蔡公桥,后改今名。天津桥,本西京大内前桥名,即康节邵雍闻杜鹃处,今移其名于此,不忘京师之思也。”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内桥,旧名天津桥,又名虹桥,即六朝旧内门也,在宋行宫前,今名内桥,在中城兵马指挥司西南。”
明代《客座赘语》卷一中记载,“南唐故宫,在今内桥北,上元县中兵马司卢妃巷是其地。相传内桥为宫之正门所直,南宋行宫亦在此地,改内桥为天津桥。”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中记载,“……又天津桥在上元县治西。宋时在行宫南面,本名虹桥。政和中,蔡嶷改建,因曰蔡公桥。建炎中改今名。《郡志》:古运渎自此合于青溪,今名内桥。”
清代《上元县志》卷三中记载,“内桥,御街之北,宫前桥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不忘西京,故以名之。昇平桥在内桥东北,即宋东虹桥,大市桥在内桥西北,即宋西虹桥,飞虹桥在卢妃巷(以上四桥跨古宫城濠)。”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南唐宫城南濠东曰昇平桥(即东虹桥),中曰虹桥(政和中,蔡嶷建石桥,曰蔡公桥,后曰天津桥,不忘西京旧名也,明以来曰内桥),西曰西虹桥(即大市桥,亦曰羊市桥)。”
内桥位于运渎与青溪交汇之处,“青溪水自内桥来,会之为运渎东源”。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青溪水自内桥来,会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之水入焉。运渎东源者,导青溪水而西注者也。六代以来,溪流浩渺。引以济运,汩汩其来。前明堑城,断不复续。护龙一曲,细仅如沟,既过内桥,乃始名渎桥。昔在南唐宫城内,故谓之内桥。阁道横空,上应星汉,天津之名所由昉也。”
内桥,又被称之为“拜桥”。
南唐时期,宫城外跨壕桥道在宫城南面正门外有三座桥道,即镇国桥、天津桥和二曲尺桥,三桥皆跨宫城南壕,其中的天津桥(今内桥)是宫城南门外的中央正桥,因其直对御街,也被称之为“御桥”。宋代郑文宝撰《江南余载》卷上记载,“国中有称冤者,多立于御桥下,谓之拜桥。甚者操长钉,携巨斧而钉脚。又有阑入于殿廷者,谓之拜殿。”
内桥位于现在的中华路北端,在内桥旁的道路边,竖立着2009年12月所立的“中华路”地名说明碑。其内容为,“中华路,北起内桥,南止中华门外长干桥,长1.7千米。1932年由明清时的府东街、三山街、大功坊、使署口、花市街、南门大街等路拓成,以通中华门得名。南唐时,是宫城正门前虹桥(今内桥)至镇淮桥一条铺砖路面的御道,史称‘南唐御道’,为南京史上三条古御道之一;其两侧是杨吴、南唐官衙集中之地,形成御街;镇淮桥北东西两侧设有国子监和文库。明清时,沿途一带官邸、景点甚多。曾有朱元璋吴王府、徐达王府及承恩寺、净觉寺等。今为南京四条历史城市轴线之一的‘南唐御道’。”
内桥附近有“内桥湾”。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由庵东出,仍为天津街。现北行,则为内桥湾(东通内桥,西通鸽子桥)。”《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内桥湾,街巷。位于中华路北端西侧。东起内桥,西至绒庄街。因处秦淮河中支(运渎)南岸,地近内桥,且巷形弯曲如环得名。”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位于内桥西侧的这条弯曲的街巷。
内桥湾,是古运渎南岸的一条巷子。南唐时期,待漏院、仪仗院等都位于此,文武百官上朝,都要在此等候。北宋、南宋时期,内桥湾一带还设有大军库等一些官办机构。
“旧时运渎河畔市云集,今朝内桥湾里绿又增”。内桥湾,原先连接中华路与绒庄街,现在的中山南路与绒庄街的一段还称为“内桥湾”,沿河岸的小道称为“内桥湾河沿”,绒庄街和中山南路之间,还有“内桥湾小区”。
白崇禧的祖上“临桂白氏”系元朝回民,始祖伯笃鲁丁,居住在江宁府(今南京)水西门内的内桥湾。《白氏族谱》中记载,“吾族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住居水西门内内桥湾。公于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临西粤,迨后致仕回籍,坟葬金陵南门外,地名夏家凹。公之次孙永龄,官名伯龄,于洪武十三年游宦部属,分发出京,又经莅任粤西。龄偕兄弟永清、永秀等仍随入粤,因而落籍桂林。惟永秀公后裔繁昌,更伯为白,而白氏之流传自兹始矣。”白姓为广西回族大姓,其子孙遍及各地,白崇禧为伯笃鲁丁第十九代裔孙,白先勇则为其第二十代裔孙。
伯笃鲁丁(别译别多喇卜丹),又名鲁至道,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其生活的年代约在1300年至1360年,至治元年(1321年)中进士,至元3年(1337年)迁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相继任赣州路、建州路达鲁花赤,漳州路总管,后迁礼部侍郎。
【元代】伯笃鲁丁《逍遥楼》
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晴山排翠闼,暮霭閟琳宫。
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
【元代】伯笃鲁丁《浮云寺》
麦云芟尽草青青,白叟黄童喜送迎。海宇有生皆乐怿,遐荒无地不升平。
水明山秀闻莺语,云淡风清任马行。山下高人留客醉,旋挑竹笋煮鱼羹。
【元代】伯笃鲁丁《过鬼门关》
雷阳任满郁林还,过了千山及万山。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
内桥附近有“内桥市”。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内桥市,在旧内府西,聚卖羊只牲口。”
明代时期的市区,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商市,“内桥市”便是其中之一,与之相同的还有“长安市(大中桥东)”,都是以买卖羊只、牲口为主。其他还有大市(各类货物)、新桥市(鱼菜)、龙江市(柴炭)、北门桥市(鸡鹅鱼菜等)、来宾桥市(竹木柴薪等)、三山街市(时鲜果品)、江东市(外地米麦等)等。集市所在,自然是交通便利及居民密集之处。
内桥附近有清真寺。
内桥附近的内桥湾一带,曾经有一座清真寺。“内桥湾清真寺”,大约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左右),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存。清真寺位于当时的天青街(南起马巷,北至内桥湾,以前为天津街),后来的中山南路362号。
据说清代光绪年间,原在泥马巷的“石聚兴”绸缎号主人因笃信伊斯兰教,在新建自家住宅的同时,重建了内桥湾清真寺。当时的新寺大殿,大七架梁五开间,寺内设施一应俱全,一时被传为佳话。清末以来,内桥湾清真寺有史记载的历任伊玛目和阿訇皆为哈氏,有哈国庆、哈弼春、哈成美等,哈氏一族大都在三山街一带经营缎铺生意。
内桥附近还有林林总总的人物和故事。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桥南直街,即曰天津街。明山阴唐侍读之淳宅在焉(侍读为方正学所荐,同纂《法戒录》于天津街。见《静志居诗话》)。今谓之府东大街(南通三山街)。街转西,为江宁府署。俗传为吴都督周瑜宅,不足据也。署内旧有主一堂,陈太守开虞所建也。高斋尘静,主客皆清。廓园雅吟,足资故实(廓园,龚翰字也。翰,上元人。有《题主一堂诗》)。仪门西,旧有江防同知署,经历检校诸署亦附之。再西为箭道,同治中制府马端敏公遇盗之地也。仓卒变生,思之心悸。今学使按临,皆试骑射于此。署南有府城隍庙,所祀者,宋少保文信国公也。地示之祭,重以褒忠。泰厉临坛,载在祀典。俗曰都城隍者,沿明称也。庙西旧有关帝庙,今圮。再西数十武,道北有南捕通判署,其街即沿署名,曰南捕厅(西通绫庄巷)。在南宋为西锦绣坊,地与东锦绣坊对峙。今府署东出直街,犹存古名也。过厅迤南,甘氏之宅在焉。系出敬侯,世绵孝义,南邦巨族,簪笏相承,江宁之甲姓也(甘氏为晋湘州刺史卓裔。嘉庆中,有讳福者以孝义旌。福弟遐年,举孝子;延年,乐善好施。子煦,以副贡官太平教谕,推升知县;煕,以进士官郎中,著有《白下琐言》。从子炳,官浙江知府)。宅中旧有津逮楼。缥缃彝鼎,充栋庋藏,千顷五车,差堪为匹(金陵黄氏千顷堂、焦氏五车楼,皆储藏之富者)。府、厅二署之间,有巷焉。今亦谓之天津街,民居湫隘,不称厥名。街西有古柏营(西通绒庄)。自营北转迤东,有白衣庵。中殿奉观音大士,东殿奉炎帝。慈悲猛烈,相济以成,水龙局之公所也。由庵东出,仍为天津街。现北行,则为内桥湾(东通内桥,西通鸽子桥)。又至运渎之滨矣。”
“青山四合绕天津,风景依然似洛滨。”当年的内桥,宫城内的虹桥,皇帝进出皇宫,都要由此经过;如今的内桥,已经无法看清楚其全貌。当年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舟楫穿梭,如今只剩下桥上的车水马龙了。这样的一处历史遗存,静静地坐落于两座辅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