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2024-05-30 08:57:55)
标签:

封崇寺

卧佛寺

月牙巷

卧佛

太虚法师

分类: 览金陵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河北行唐有一座封崇寺,在南京的朝天宫东南,仓巷、七家湾一带,也曾经有过一座封崇寺,民间亦称之为卧佛寺。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都可以看见寺院的标记。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封崇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在仓巷、七家湾以及牙檀巷等街道的围墙上,时而可以看见有关“封崇寺”的介绍。

仓巷街道的一侧,有着关于封崇寺介绍的铜牌,其内容为,“封崇寺,月牙巷十五号。晨钟暮鼓,戒律精持,为南京城南名刹之一。相传该寺始建于六朝梁武帝年间(520-549,在位),历遭战火,几经重建。清初重建,挂‘敕建封崇寺’,在当时地位显赫。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载:‘山门三楹,大佛殿三楹,卧佛阁三楹,左伽蓝殿楼三楹,右三教堂三楹,禅堂三楹,僧院一房。基址十亩’。载封崇寺的四至为:‘东至衙塘,西至纪家塘,南至银仓,北至酱棚营’。寺内收藏有全藏华严佛经,为稀世珍宝。”

195112月南京市佛教协会提供的《白下区佛教寺庙有关情况登记表》中记录,“卧佛寺,月牙路15号,住持名为童养真,现有人数4人”。

月牙巷,南起安品街,向北再折向西至仓巷,全长约300余米,因巷道弯曲呈弧状,形似月牙,故名,现已不存。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有记载,巷迤南西转,经封崇寺前再西,为月牙巷(西通仓巷)。今为民居所隔。月牙巷乃南,折而达安品街矣。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在大牛首巷转向七家湾,路边一侧的围墙上,有着题为“寻迹七家湾封崇寺(卧佛寺)”的封崇寺介绍文字及图片。称“封崇寺”的旧址在“七家湾、仓巷、狗皮山、安品街等所围成的区域北部”,说明文字的内容为,“相传该寺始建于六朝梁武帝年间,历遭战火,几经重建,清初又建,悬挂‘敕建封崇寺’匾额,前门开在月牙巷,后门开在七家湾,有房九十九间半,‘基址十亩’。因是‘敕建’,该寺在当时地位显赫。后来印度僧人送来一尊檀木雕的卧佛,因此有了别名——卧佛寺。在太平军攻占南京期间,遭受了一次最严重的毁坏,同治年间,得以重修。抗战胜利后,太虚大师在重庆创办的大雄中学(建国后并入南京二十八中,今南京五中初中部)迁来南京,借用卧佛寺的一些空屋做为临时校舍。1945年,不慎引起火灾,建筑和佛像、经书均毁于一旦。”介绍图片的两旁还悬挂着“古寺犹存明季石,照墙尚有建康砖”的楹联。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七家湾南侧的牙檀巷上,也有着关于封崇寺(卧佛寺)的文字介绍。

牙檀巷,《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位于朝天宫南,安品街北侧。南起安品街,北至七家湾。传宋代此巷通封崇寺,该寺因建筑很精美,虽非大刹,但香火很盛。清初,印度僧人赠该寺檀香木雕卧佛一座,为镇寺之宝,从不轻易示人。寺更名为卧佛寺。内有佛千尊,神情无一雷同,个个栩栩如生。惜1946年毁于火,古寺已不存。但以寺周设香坛,摆有象牙、檀木雕刻等摊点等,人称牙檀巷至今。”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昔日的封崇寺,清代的《运渎桥道图》中,标记有“封崇寺”,而一些民国时期的地图上,都标记有“卧佛寺”。

封崇寺的位置,按照《金陵梵刹志》中的记载,范围为“东至衙塘,西至纪家墙,南至银仓,北至酱蓬营”。其中的“衙塘”即为牙檀巷,清初渐改称今名;“银仓”和“纪家塘(纪家墙)”,明代时期的月牙巷,由三个地名组成,分别为金公塘、纪家塘、银仓;“酱蓬营(酱棚营,将棚营)”,东起大常巷,西至牙檀巷。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以前的月牙巷,呈“丫”字形,弧形似月牙,在“丫”字里的区域便是封崇寺。确切地说,其范围为,东至衙塘(牙檀巷),西至纪家塘(月牙巷的一部分),南至银仓(月牙巷的一部分),北至酱蓬营(七家湾)。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昔日的封崇寺,应该在现在的七家湾以北,安品街以南,牙檀巷以西,仓巷(月牙巷)以东的区域内。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封崇寺,城南地区的古刹之一,在诸多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中记载,“封崇寺,今在斗门桥北。《图经》:旧报慈廨院也。”

元代张弦撰《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中记载,“封崇寺,在斗门桥北。”

明代陈沂撰《金陵世纪》卷四中记载,“封崇寺,在仓巷东侧。《图经》:旧报慈廨院,近禅灵寺,诸寺之废兴,始末未详。”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一中记载,“封崇寺,在都城三山门内,中城地。西去所领上瓦官寺二里。《图经》:旧报慈廨院,近禅灵寺,始末未详。殿堂,山门(三楹),大佛殿(三楹),卧佛阁(三楹),左伽蓝殿楼(三楹),右三教堂(三楹),禅堂(三楹),僧院(一房)。基址十亩,东至衙塘,西至纪家墙,南至银仓,北至酱蓬营。”

明代《应天府志》卷二十三中记载,“封崇寺,在乾道桥南,一名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清代《江宁县志》卷五中记载,“封崇寺,在三门内,中城地西。”

清代《江宁新志》卷十二中记载,“封崇寺,在三山门内,一名卧佛寺。《图经》:旧报慈廨院,近禅灵寺,始末未详。”

清代《江南通志》卷四十三中记载,“封崇寺,在府三山门内,一名卧佛寺。”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七家湾,旧有通灵观,宋建,见《南都察院志》。旁有封崇寺,《建康志》引《图经》云,旧报慈廨院也,俗曰卧佛寺,今重建。”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封崇寺者,赵宋时因旧报慈廨院而建也(见《建康志》)。以楼奉佛,疲津梁像,故俗谓之卧佛寺。旧有佛经全藏。华严历劫,三昧归真。法界中兴,弹指复现。晨钟暮鼓,戒律精持。城南之大刹也(粤寇之变,主僧炳炎焚庵以殉。同治以来,德诚重修之。佛殿、僧寮,悉符旧制)。壁多建康府仓砖,盖铁塔寺之故物,赵宋遗甓于此仅存。”

清代周宝偀撰《金陵览胜诗考》中记载,“封崇寺,三山门内。仓巷旁戒台磁佛千尊,旧名报慈廨院,僧皓清重兴,僧计兴丛林五处,名载府志。”诗云,“阶下松苍拂殿阴,莲台千佛慧光临。晨昏一杵蒲牢响,唤醒居人名利心。”

清代王东培撰《冶西杂咏》中记载,“卧佛寺名封崇,改自宋之报慈院。洪杨之劫,主持炳炎阖门殉难,德诚头陀修复旧观,中有楼,奉疲津梁佛,亦西城古刹。”诗云,“封崇旧是报慈院,历劫不磨有义僧。夜半钟声动清省,楼中佛卧应超乘。”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封崇寺,古迹(废)。位于安品街北侧,牙檀巷之西。俗称卧佛寺。清道光《金陵览胜诗注》载,‘封崇寺,三山门内仓巷旁,戒台磁佛千尊,旧名报应廨院。僧皓清重兴,僧计兴丛林五处,名载府志。’并附《封崇寺》诗曰:‘阶下松苍拂殿阴,莲台千佛彗光临。晨昏一杵蒲牢响,唤醒居人名利心。’”

封崇寺,始建于南朝萧梁时期,宋代时为报慈廨院,明代时拓建为封崇寺,规模宏大。封崇寺属于佛教律宗道场(传南山宗千华第八世皓清分支于此),为城南地区大刹。因以楼奉疲梁津像,故俗称为“卧佛寺”,曾经藏有佛经全藏。历经战乱,封崇寺到清初已经破败,嘉庆年间皓清和尚重新修建,为中兴金陵封崇寺第一代祖师。太平天国时,寺院住持不肯向太平军屈服,焚庵以殉。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至1974年)德诚和尚重修,恢复旧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雄中学由重庆迁回南京,将寺院千佛楼底层开辟为校舍,后因学校不慎失火,封崇寺被付之一炬,所珍藏的经书等全被烧毁,只剩下一些残迹,之后在城市拆迁中完全消失。20106月,南京市博物馆在仓巷附近曾经发现地下建筑遗存,有分析认为可能是早期封崇寺的遗址。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封崇寺,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流传着许多故事……

牙檀巷边的围墙上,有着关于封崇寺的介绍文字,讲述着当年封崇寺(卧佛寺)的故事。

“卧佛寺故事”中云,“卧佛寺大门在月牙巷,后门到七家湾,大门前有明矶石精刻石狮一对,对面有照壁,是青灰色‘建康砖’砌成,当中有对角棱形的大‘佛’字。‘佛’字照壁相传系六朝遗物。大门上有‘敕建卧佛寺’匾额,进门即见弥勒佛和韦驮神两座全身佛像,二门有清同治年的‘卧佛寺’横匾,在前行便是大雄宝殿,殿正中是装金佛像。大殿墙壁,遍塑佛像,均用瓷砖砌成,后殿有准提神像。楼上是藏经楼,卧佛就供奉于正中楠木神龛内,楼内还有四大楠木橱柜,储藏经典佛经,寺中有木制戒坛,雕镂极精,戒坛两旁各立一座木塔,九级八面,甚为玲珑。寺内有佛像千尊,神情举止无一雷同,个个栩栩如生。

封崇寺内曾经供奉有印度僧人送来的一尊檀木卧佛,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卧佛寺”。清代寺前悬挂有“敕建封崇寺”匾额。山门外的照墙上,有砖刻的大“佛”字,指为六朝时物。寺门有联云,“古寺犹存明季石,照墙尚有建康砖。”“卧佛寺故事”中云,“相传清初,印度僧人送来一尊檀木雕的卧佛疲津梁一尊,供奉在后殿藏经楼的千佛阁上,封崇寺因此声名大振,前来寺中的膜拜者络绎不绝,千佛阁遂改称‘卧佛阁’,寺改称‘卧佛寺’。同治年间德诚重修寺宇后,‘佛寺僧寮,其规模悉符旧制。’

石三友撰《金陵野史》中云,“这座名刹座落在安品街内的月牙巷,其另一端则通仓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卧佛寺也是创于六朝的著名古迹。清初,印度和尚赠来檀香木雕刻的卧佛一尊,法像庄严,供奉于该寺的千佛楼中,寺名也由‘勑建封崇寺’更名为‘卧佛律寺’。……寺的大门内原有韦驮殿,大雄宝殿两旁有雕塑得很生动的十八罗汉,正中供奉如来。殿后即千佛殿,所藏经典极丰富,多稀世之珍。楼的四壁更镶嵌出自名手的佛像千尊,或坐或立或打盹、有的金刚怒目,有的满脸慈祥,有的演经说法,有的盘膝苦修……,尊尊佛像无一雷同,是佛门中和艺术界的无价之宝。楼上更有楠木大橱四个,内藏印度输入的佛经,从来不轻意示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关于封崇寺的“建康砖”,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六中云,“乾隆间,铁塔寺塔圮,多建康砖,文有‘某某舍若干’者,为封崇寺僧购去砌墙,亦此类也。然予所得之砖,字多而完全,则驾乎铁塔寺之上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封崇寺者,……壁多建康府仓砖,盖铁塔寺之故物,赵宋遗甓于此仅存。”

清代《续纂江宁府志》卷九中有“宋建康府砖”的记载,其中云,“《吕志》列建康砖,定为建炎三年以后造。据封崇寺壁所见,即铁塔寺故物也,无陶者姓名。道光十年,江宁甘熙得此砖于冶山后冈,径尺二寸三分,横五寸九分。”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传说,当年封崇寺(卧佛寺)熬制的腊八粥十分著名,芳香扑鼻,特别好吃,是该寺的一大饮食文化特色。当时的人们认为,吃了卧佛寺的腊八粥,能够得到菩萨的保佑;而当时的僧人们认为,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因此仿效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以及各种果实煮粥供佛,并且施舍民间,普济众生。“卧佛寺故事”中称,“封崇寺一直都是南京城南声名远播的名刹古寺,尤其是每年的‘腊八节’,封崇寺僧人化缘施粥,接济百姓,一直传为美谈。早在腊八前,以方丈为首的大小僧众,便分散到全城化缘,这家出果仁、那家出枣、出豆,……腊八一大早,僧人便把化到的各种食品,放到锅里煮烂,然后用桶抬着沿街施舍。时人认为,吃了卧佛寺的腊八粥,可以得到菩萨保佑。”或许,正是因为煮粥的材料都是僧众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得来,然后僧众们又将腊八粥煮好之后沿街散发,自然也就吃起来更香了。

胡朴安(1878年至1947年)撰《南京采风记》中云,“城内仓巷有卧佛寺,十二月初八日,必施散腊八粥。以米作糜,内置枣栗果仁,沿门散给,谓可得佛佑。然前数日,其方丈必领全寺僧人,身披红衣,手执钵盂,沿街化米,豫为煮粥之资料也。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佛寺举行纪念活动,供佛诵经,还以各种香料浸水灌洗佛降生像,称为“浴佛节”。夏仁虎撰《岁华忆语》中记载,“四月八日浴佛节,寺庙皆作斋醮。浴佛之典,惟西城卧佛寺僧曾一举之,后亦遂辍。”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明清以来,封崇寺历经数次战火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住持炳炎不肯向太平军屈服,焚庵以殉,封崇寺几乎被烧光。

关于封崇寺的那场大火,清代《续纂江宁府志》卷十四,清代《金陵通传》卷四十一等典籍中记载,“炳炎者,金陵封崇寺僧也,精戒律。城陷,语其徒曰,生民遭劫,佛力亦穷,寺其殆哉。今当与同尽,不可使贼污。遂积薪殿上,高丈余,炳炎缘而上,捧经诵佛号,趺坐其中,命举火,寺与僧俱烬。”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大雄中学,19432月,以汉藏教理院名义于金剑山(重庆璧山区)设立。太虚任董事长,吴子诒任校长。太虚为学生制定训词,“求学之道,要求学成为一个有知识、德行、能力都完备的人,在社会中为一能自力,能互助之份子;在国族中为一能工作,能贡献之国民;在世界中为一能承先启后之世人。推至其极,则如释迦牟尼在宇宙中,为一能遍知,能普救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从社会中,国族中做起。”

民国时期,1946年大雄中学由重庆迁回南京,征得当时卧佛寺住持同意,将卧佛寺千佛楼底层辟为校舍,暂借寺内空舍办学。1951年冶城、大雄、培育三所中学合并,改名为私立城西中学,校址安品街54号原冶城中学校址。

太虚(1889年至1947年),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吕氏。清光绪30年(1904年)于姑苏平望小九华寺披薙,同年受具足戒于天童寺寄禅。1925年赴日本演讲中国佛学,1928年创中国佛学会。抗战时期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及中国宗教徒联谊会,1946年元旦获政府颁发宗教领袖胜利勋章。曾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中国佛学会会长等。

19435月在重庆成立的“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太虚为常务理事之一。1946年将宗教徒联谊会由重庆回南京复会,其会址便设立在封崇寺(卧佛寺)的庙房。卧佛寺被焚后,会址迁移到毗卢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卧佛寺故事”中云,“抗日战争胜利后,千佛楼底层空房辟为大雄中学临时校舍。19461117日下午六时半,大雄中学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延烧到晚上九时方才扑灭。卧佛寺除大雄宝殿得以幸存外,该寺三大楼戒坛、卧佛楼、藏经楼和所有房产六十余间僧舍全部烧毁,尤其值得惋惜的全国少有的,极为珍贵的全部藏经十二橱五千零四十八卷均付之一炬,当时朝野惊呼乃中华文明的莫大损失。

关于卧佛寺的这场大火,当时的不少报刊皆有报道。其中民国35年(1946年)1012的《罗宾汉》报刊载了署名“鲁人”的题为《南京古刹卧佛寺失火焚毁》一文,叙述了这场火灾的经过并介绍了寺院的历史。其中云,“今番被灾,据官方调查,乃借居该寺甫自北磅迁京不久之太虚大师所办之大雄中学校长女佣烧饭不慎所起,但一般善男信女及附近居民,则归罪于寺僧,认寺僧任令此古刹内男女杂居,亵渎静地,且校中学生时有跨坐于佛像之上,致触神怒,而遭此天变,言虽涉及无稽,但寺内难乱无章,亦招致火灾之主因。

石三友撰《金陵野史》中则云,“……寺内拥有僧房九十九间之多,可以想见规模之大。在历任主持方丈精心维护下,这座大庙迄未发生过很大的灾害。及至抗战胜利后,由太虚法师创办的大雄中学由渝迁京,通过太虚的再三要求,把千佛楼下辟为校址,这场大火便是由大雄中学而引起的。月牙巷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子,不通车马,而两端的安品街与仓巷路面不宽,火起后,警察厅消防队和各区救火会的救火车虽迅速开到现场,但因路狭且水源困难,无法扑救。结果,精华全部付之一炬。

如此古寺,命运竟这般坎坷,两场大火,一次自焚,一次被焚。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如今的这里,只有整齐的街巷,以及散落在街巷之中围墙上的些许文字……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寺观庙堂:封崇寺(卧佛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