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2023-11-16 13:16:43)
标签:

太监义会碑

义会

太监

司礼监

雨花台

分类: 览金陵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太监义会碑,碑刻碑名的全称为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这座明代碑刻,位于南京雨花台梅岗的北麓。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自雨花台北大门进入景区,沿着道路向东行走大约百米左右,便可以看见“二泉后山景区”的牌坊,“太监义会碑”就位于“二泉后山景区”所在的“名胜古迹区”内的北部,附近还有“辛亥革命人马冢”、“杨邦乂剖心处”等历史遗迹。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进入“二泉后山景区”,沿着狭窄的步道前行,或高或低,或步道或石阶,或南或东,七转八拐,大约行走两百米左右,便可到达“太监义会碑”处。

步道边竖立着“指示牌”,步道两侧,高大树木和低矮绿植相间,绚丽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四周空气清新,到处赏心悦目。但或许是因为游人较少,树木繁茂,总觉得有一种阴冷的感觉。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在一块“道路指示牌”附近,踏上一条块石铺砌的坡道,沿着坡道向下,便是“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继续前行,前方应该是“梅岗”了。在道路的一侧,竖立着“太监义会碑”的文物保护碑以及说明牌。

“太监义会碑”,2006610日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关于此碑的介绍,其内容为,“太监义会碑,明代遗物,距今600余年,碑上刻有27名太监姓名,是宦官丧葬互助团体自立的石碑。文物部门鉴定后确定为明代碑刻,但至今尚无法断定具体立碑时间。雨花台太监义会碑是目前南京仅存的明代太监义会碑刻,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太监义会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顺着文物保护碑及说明牌的方向,向北望去,一条碎石小道,矗立在前方绿树丛中的便是“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太监义会碑,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35米。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碑额为青石材质,碑额的阳面双凤欲衔图案,云纹作饰,额书竖题阴刻篆书皇明二字,其中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字为15厘米见方。阴面则刻有四只飞翔的鹤。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碑座为汉白玉材质,碑座高0.84米,宽0.94米,厚0.42米。碑座的下部镂刻有海水、江崖山峰和四合云纹,上部饰云雁祥云图,碑刻工艺精湛,反映了明代碑刻的艺术水平。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碑身为青石质,通高2.65米,宽0.84米,厚0.23米,碑身通体无剥蚀,阳面碑文字迹基本清晰,碑身周边饰有薄纹,阴面为无文无饰素面。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碑身正面有碑文,此碑的阳面曾经用玻璃罩加以保护,但因风吹日晒雨淋,周边铁条夹板生锈,锈水布满玻璃罩,后将玻璃罩拆除,碑文中的文字基本可辨。碑身首行为自右向左横书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十五个字,每个字大小约为6厘米×4厘米。

碑文竖行书写,镌刻楷书共分为六排,姓氏每字4.5厘米见方、名讳桑梓每字3厘米见方。

第一排5位:王章、王弼、党存仁、舒忠、赵继暹。第24排,每排6位:刘登、赵秀、贺贵、王德、马隆、张宠、囗公、孙相、王守谦、李科、刘尚忠、牛相、刘芳声、李奉、杨安、刘玉、李荣、周元诏;第53位:李国祥、刘进朝、杨奉。最后一排仅朱有光1位。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2011年出版的《南京历代碑刻集成》一书,收录了“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的碑文,其内容为:

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

王公(讳章,号龍山,保定府雄县人),王公(讳弼,号雙泉,顺天府霸州人)

党公(讳存仁,号義菴,西安府华阴县),舒公(讳忠,号毅菴,顺天府遵化县)

赵公(讳继暹,号義齋,河间府任丘县),刘公(讳登,号晋菴,保定府新安县)

赵公(讳秀,号忠齊,保定府高阳县),贺公(讳贵,号秦川,关中咸阳县)

王公(讳德,号西桥,真定府藁城县),马公(讳隆,号海峰,顺天府大城县)

张公(讳寵,号龍江,顺天府霸州人),囗公(讳囗囗,号囗囗,关中咸阳县)

孙公(讳相,号南溪,顺天府霸州人),王公(讳守谦,号岐山,关中咸宁县)

李公(讳科,号樂菴,顺天府保定县),刘公(讳尚忠,号思雲,湖广承天籍锦衣人)

牛公(讳相,号玉泉,保定府容城县),刘公(讳芳聲,号瑞吾,顺天府东安县)

李公(讳奉,号岐山,关中咸阳县),杨公(讳安,号囗江,南阳府郑平县)

刘公(讳玉,号崑山,保定府清远县),李公(讳荣,号钦轩)

周公(讳元诏,号御亭,顺天府宝坻县),李公(讳国祥,号瑞吾,顺天府宛平县人)

刘公(讳进朝,号松山,顺天府顾安县人),杨公(讳奉,号玉山)

朱公(讳有光,号明齊,西安府咸阳县)

全部列有二十七位的名讳和号,其中以顺天府的人数最多,有10位;其他的保定府有5位,关中有4位,西安府有2位,河间、真定、南阳、湖广等地各1位,无籍贯的有2位。

碑文中的第12位,部分文字漫浸不清,名号均无,只知是关中咸阳;第20位,其中个别文字不清晰。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南京历代碑刻集成》中记载,“太监义会,其实质是关于太监丧葬的互助团体。该碑发现于雨花台梅岗北麓,是目前南京仅存的一处明代太监义会碑刻,尤为珍贵。此碑记录了明代后期南京宦官的一次集体募捐寺院的行为。该碑上共有二十七名太监的名字,分别来自南京司礼监等,说明‘义会’是由二十七名太监组成的团体。雨花台发现的这一‘太监义会碑’并没有署刻立碑年代,但根据碑上所刻刘进朝、孙相、王弼等太监的名字,结合史籍并参证及其他金石材料,可以大致推断此碑立于明万历年间。”

“太监义会碑是目前南京地区仅存的一处明代太监义会碑刻,2001年太监义会碑出土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梅岗的北麓,由于该碑长期俯倒于地面,且背面朝天,因而在多次文物普查中,未被发现,从而也躲过了历代战乱。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太监义会碑”的碑文中没有署刻立碑的年代,其旁的说明牌上称,“文物部门鉴定后确定为明代碑刻,但至今尚无法断定具体立碑时间;《南京历代碑刻集成》中称此碑的年代为“明万历”。现在通常的说法认为“太监义会碑”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此乃根据碑上所刻刘进朝、孙相、王弼等太监的名字,结合史籍并参证其他金石材料,大致推断的立碑时间。

明代万历年间乔应春撰《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碑记》(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五十七册),在碑阴刻有的“万善同归”中列出837名宦官姓名,在第13排中发现刘进朝的名字,在第24排中发现孙相的名字,在第31排中发现王弼的名字,同时在第24排发现“舒”,或为“舒忠”。此四人均在太监义会碑上二十七名太监之列。千佛寺,明代万历9年(1581年)孝定皇太后建,寺在德胜门北八步口胡同;乔应春,明代嘉靖年间进士。

明代万历27年(1599年)所立《念佛众贤名目》碑刻拓片(台湾学者陈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中刻有将近167位宦官参与念佛会,在第2排的名单中发现李奉的名字,此人也在太监义会碑上二十七名太监之列。

明代万历30年(1602年),修建九天庙工程的碑阴中,刻有“钦差总理工程御马监太监陈儒”等多位太监的名单,其中名单中有慈宁宫提督上林院四署内官监太监刘尚忠,此人也在太监义会碑上二十七名太监之列。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太监义会碑中似乎并没有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但其中蕴含的历史深意,却是很多古碑无法比拟的。

所谓“义会”,是宦官养老和丧葬的互助团体。明清时期,因年老退出宫廷的宦官,往往群居于京城附近的寺庙,他们通过建立太监养老义会等方式,相互照应,共度晚年。南京在明初时为首都,永乐以后又是留都,因此在南京供职的许多宦官,集资兴建寺庙,成立义会等互助团体,亦成风气。

明代时期,一些佛教寺院辟为公办宦官养老场所。明代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六中云,“京城内外寺庙,各有烧香内官十余员,及东、西舍饭寺,亦各有内官数十员,或年老、有病退居于此,止给柴米、冬衣、靴料,以终残年。此祖宗豢养之泽,周详备至者也。”

为了养老、丧葬以及死后祭祀事宜,明代宦官开始自发地以佛教寺院为基地,组织义会。明代宦官组织的义会,自明初就已开始,普遍组织义会在嘉靖中期以后,而到了万历年间以后,义会则更加普遍。参加义会的宦官,共同出资,购买土地,建立公共坟茔和佛教寺院,概归会中,土地由佛寺管理耕种,养赡僧众生活。会员在退休之后,入寺养老。明代万历22年(1594年)《重修古刹千佛寺碑记》中云,“都城广宁门里迤南,乃御马监太监翁讳尚质,别号西渠,顺天大城县籍,创置庄园。……翁临终遗语,续增千佛殿、廊庑、方丈、僧舍。聘其同官、同家、僚友、义会、偕入寿茔,明合资财,协济工费。在义会者,崑山张公暹、东湖盖公暹等数余人,慷慨义美,共纳己资,复置本茔向南园地一段,并旧园余地畦囗囗众议出价银二百五十两,交付绍渠公,给散族人商仲清等盘费支用,园地寺所,概归会中。千佛寺承业管理耕种,逐年租课,出产以备春秋祭享,及修理佛殿墙垣,养赡僧众过活。本寺创立既久,聘僧焚修香火,在寺僧人遵体佛教,甘清守淡,早暮讽经,祝延圣寿,巩固皇图;庶保存者康宁,归者升度。则承顺先人之遗嘱,三尺幽灵有所赡庇,千万载美义益无疆矣……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北京万寿兴隆寺,原为明代的兵杖局佛堂,清代康熙39年(1700年)敕改为万寿兴隆寺,嘉庆16年(1811年),成立于乾隆年间的养老义会购得万寿兴隆寺,入会的太监先交上白银百两,三年后便可到寺院养老,吃住不用再额外付钱。1949年以后,寺院继续用作老年太监的集中住所,由政府供养。寺中有乾隆26年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乾隆48年养老义会题名碑以及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石碑多方。其中乾隆26年(1761年)《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中云,“空门设教,以清净寂灭为宗,慈悲方便为本,虽无裨于世事,可以饮甘露而得清凉。故薄世味,思高举者,乐就之功。因行僧宽素与内监宫宦接交,每见老景衰病之秋,其困苦颠连而无所告。今有同志乐善者,愿与行僧结一善缘,犹依本寺,建立养老义会,每人各出三十金,交纳常住,以作功德事用。其养老送死之规,自有条约。然入此会,须要僧俗一体,彼此相谅,后来者继续乐善,不患无人,而此举者自不朽矣。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明代宦官衙门,是明代宫廷内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私人生活的宦官机构,设置始于明初,期间经过多次调整,洪武年间设有十二监二司七局,永乐年间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以司礼监为首,且南北二京都设有相应建置。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为兵杖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因而便有“南京司礼监等衙门”之说。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酌中志》卷二十二中云,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南京雨花台地区是城南最大的岗埠,六朝以来,便有佛教寺院建筑于此。明代,雨花台一带也是寺院林立。不仅仅是寺院,自六朝以降,历代许多名人的墓葬亦多择于此地。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绿荫深处,一座石碑,“太监义会碑”,碑文字迹可辨,只有名录,没有故事,有的只是无限的遐想……

金陵拾遗:太监义会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