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晨笛声之行走天下
清晨笛声之行走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553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2023-12-07 09:24:46)
标签:

紫金山

地磁观测台

石屋

天文台路

民国档案

分类: 览金陵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紫金山地磁观测台,位于紫金山天文台路南段的地势平坦处,现存有一处废弃的石屋以及几处残存的建筑遗迹。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前往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从“紫金山索道”入口出发,可以有两条道路通往。

一条道路是从“紫金山索道”入口起,沿天文台路向北至“翠竹音乐台”前,转向西侧的小道前行;而另一条道路则是从“紫金山索道”入口起,沿天文台路向西转向“环紫金山绿道”至竹海湖,再沿竹海湖北侧的小道向东北方向,登山前行。两条道路,对于登山而言,前者略微平坦,而后者则更加具有挑战性。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从“紫金山索道”入口出发,沿着天文台路,向北前行大约200米左右,便有岔路口,继续向北为天文台路,西侧则为“环紫金山绿道”。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两条道路,殊途同归。自然是先选择稍许容易的道路前行。

沿着天文台路继续向北前行,这条路基本上是直行道,在经过两三个弯道之后,转过一个大弯道,向前大约550米左右,又有一个岔路口,前行的方向都是往北,东侧为天文台路,西侧则是前往“翠竹音乐台”的一条支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往“翠竹音乐台”方向,前行大约50米左右,道路的西侧平缓的山坡上一片翠绿的竹林,依稀能够看见其中有一条狭窄的土路,蜿蜒向下。

从路边的一处“缺口”踏上这条土路,沿着土路穿梭在竹林之中,向南前行,再折向西,跨过两道沟壑。上行和下行之处可以看见土路上有着残缺的石阶,应该是有些年月了。

再向西,不远处便是“地磁观测台遗址”的石屋了。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有可能的话,也要挑战一下行走“野道”的乐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林间寻迹”,只是行走安全十分重要。

从天文台路与“环紫金山绿道”的岔路口,转向西侧的“环紫金山绿道”,向西前行。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沿着绿道,缓步向西前行,转过两个弯道,大约行走250米左右,便看见“竹海湖”,再沿着湖边向前行走150米左右,可以看见竹海湖北侧山麓边有一条上山的“野道”。

竹海湖,紫金山西侧山麓的一片不大的水面,由于周边翠竹成林,竹林似海,而被称之为竹海湖。湖虽然小,但湖边一片青翠,绿意盎然。清澈的湖水,碧绿透明。此处也是人们野泳的去处之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踏上山麓边的登山“野道”,径直向上,方向大致为东北。行走数十步,便有一个岔路,东侧较宽的一条土路,向上可以到达“天文台路”第一向右大弯道处,而要前往“地磁观测台遗址”,则要走西侧那一条较为狭窄的土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这条土路,行走方向为东北,路程大约400米左右。

山路,真的是一条“野道”,路的两侧树木茂密,仿佛走进了深山老林。时而上,时而下,时而还要低头穿过或抬脚跨过一些倒地的树木,在有的地方,或许是因为行人稀少的缘故,几乎都没有了土路的踪迹。

在跨过一条沟壑之后,转向东,继续向上,不远处便是“地磁观测台遗址”的石屋了。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两条道路,殊途同归。紫金山地磁观测台的废弃“石屋”,就隐匿在这片茂密的丛林之中。

这处废弃的石屋,曾经是地磁观测台的标准室和记录室。石屋从外观上看,似乎是依山势而建的“一高一矮”的两幢石屋,石屋呈东西向排列,东侧的石屋没有门,而西侧的石屋在其南向临近登山道侧有一小门。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从西侧石屋南向的小门进入石屋,满目疮痍。石屋全都由石头与水泥砌筑而成,已经没有了屋顶。北侧的墙壁已经坍塌,内里的石壁上,依稀可见一些木楔的痕迹,石屋内的部分窗户前,还立着一些一米来高的石墩子。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石屋分为里外两间,外间为标准室,内间为记录室。两屋之间由石砌过道相连通,外间呈长方形,内间近似正方形,内间较之外间稍许小一些,四周的墙壁基本完整,如果这里曾经有两层楼的话,那么底楼几乎被山体包围,四周将没有窗户。

石屋的内部看上去大约有百十平方米,但似乎感觉很大,或许是没有屋顶的缘故,有一种空旷的感觉。那厚实、坚硬的山石砌筑的墙壁,那满是杂草、青苔甚至是树木的地面,那周围繁茂苍翠的树丛……,似乎都是岁月的印痕。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石屋的内外,长满了杂草和树木,整个石屋都掩藏在树木丛林之中。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在石屋西侧的树丛中,还有两根石柱,不知是当年建筑的残留?还是用于观测的“观测墩”?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翠竹音乐台”北侧的不远处,还有两处建筑基址的遗迹。

有一种说法称,这两处建筑基址遗迹,甚至包括“翠竹音乐台”本身,都曾经是紫金山地磁观测台的一部分,分别为当时的实验室、办公室和宿舍等。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2009年出版的《钟山志》中记载:

地磁观测台,位于紫金山天文台路南段的地势平坦处。1929年始筹建,1936年春落成。鉴于当时对大地物理的观测,除气象外,从无专职机关,有学者提出应设立中央研究院大地物理观测台。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帮助下,地磁观测台选址于紫金山天文台附近。由时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燮林负责建造。这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地磁观测台所用建筑材料,必须尽量避免铁质或含磁性的物质,以使室内磁场比较均匀,所以其建设特别讲究。如墙体并不是采用平常所用青砖、红砖,而是采紫金山石砌墙铺路。采取的石块还必须一一试验,没有磁性者才可以使用。因地磁观测台的记录室必须保持恒温,所以在建造时将墙体加厚至5米。为了使湿气不能透过,墙外还涂抹10厘米厚水泥一层,再铺柏油胶牛毛毡一层,室内墙上及楼板上均钉“西罗特格士”,地面浇筑水泥厚达26.7厘米,中间并夹一层牛毛毡,楼上铺垫干燥木屑,厚2.7米,出入口有5米多深的甬道。装有5道门,门缘均钉呢绒。建筑所用的水泥是采用一种红色石粉制成。此外,门锁、窗搭以及钉、铰等类,均以纯铜定制而成,并逐一进行了试验。

地磁仪器分为三类:轻便测量仪、标准仪和记录仪。前两类仪器于1930年秋即向英国订购,共四台并带多种附件,价值约25000元,均经英国皇家观测台及英国国立物理实验馆分别校准,于1932年春全部运送到上海。后一类记录仪最初因经费限制,没有能同时购置,至1934年才向丹麦订购,并立即运到上海,价值7000余元。标准室及记录室全部落成后,将原置实验室的仪器移装,同时上海所存的标准仪及记录仪也先后运到,发电机与蓄电池亦装妥,紫金山地磁观测台开始试验观测。

抗战时期,地磁观测台迁往广西桂林和四川重庆北碚,1945年迁往上海,次年再度迁回南京。1954年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1976年江苏省地震局重新在南京地震台内建立了地磁综合观测台。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因为中国在远东及太平洋西岸的地理位置,俄英法德等国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和青岛建立了地磁观测台,为其本国服务,中国人长期未能参与其中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继承了德国在青岛的观象台。1924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观象台,其中的地磁台成为中国所拥有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南京紫金山地磁观测台,是中国自行建设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19323月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所长丁燮林的主持下,于1932年在南京紫金山西坡(位置:北纬32º0409.0,东经118º4848.3)筹建地磁观测台,1936年全部建成,使用的仪器设备于1937年安装完毕。地磁观测台1933年开始观测,1935年陈宗器先生回所以后接手负责。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地磁观测台西迁至广西融安县丹洲,1938年至1940年进行了临时地磁观测。1941年春,地磁观测台由丹洲前往广西桂林南郊良丰雁山,并在雁山上筹建地磁观测台,1943年正式记录。1944年夏迁往重庆北碚,迁往途中,部分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被毁。之后,在北碚建立了临时地磁观测台。

抗日战争胜利后,物理研究所迁回上海,后迁至南京九华山。1947年,地磁部分编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此时,紫金山地磁观测台已在战争中全部被毁坏,无法修复,因此在所址北极阁下面半山腰处地质研究所后建立了简易的地磁观测台。北极阁地磁观测台于1954年关闭并停止观测工作,迁往北京。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中有着关于紫金山地磁观测台的详细记录,1937626日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地磁观测台建筑概况》中,对地磁观测台的建设以及基本情况作了详细地叙述。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地磁观测台建筑概况(其中“囗”为缺失文字)

(一)建筑缘起

曩者本所鉴于国内对于大地物理之观测,除气象外,举凡地磁、重力以及地震等有地域性之自然现象之观测,从无专司机关设立,坐视外人代庖,良引为憾,爰于十八年四月廿八日本院第十次院务会议时提出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大地物理观测台案,当经议决原则通过,并经院务年会议决,尽先补助经费,与相关研究所共策进行。嗣以地震观测方面已设于气象研究所,自不必重设,而地磁观测工作,欧美各国已有悠久之历史,今且日见其推广,是故为国际学术合作上之必要,则地磁观测台之建筑,实属刻不容缓之图,经积极筹建,业于二十五年春全部落成矣。

(二)建筑实验室及办公室

囗囗囗地磁观测台之地址问题,曾经几度考虑:(一)因故新台之设,以距东海之滨稍远之地方为宜,如北部或西部等处。(二)都市中铁器及电流之干扰,以及车辆往还之震动,实无法避免,故台址应在郊外。(三)本所订购之各种地磁仪器,比较为新式,装设及使用手续必须先经过若干时间之试验,而观测人员亦须先有相当训练,故又不能与本所相距太远。

因此,商得本院天文研究所之助,在南京紫金山选择公地一处,地势较为平坦,且接近天文台路南段,交通稍便。于廿一年秋先行兴工建筑一实验室,长三十二呎,宽十六呎。为使室内磁场比较均匀起见,所有建筑材料,尽量免除铁质或含磁性物质。室内砌六个石墩,用作置放仪器。如平面图(甲)照片(一)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二十五呎。如平面图(乙)照片(二)是。此屋现已改为办公室。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以上属于第一期工程,业于二十二年春完成,约费八千余元。屋成后,即将各种地磁仪器大部由沪运来,仅标准磁强仪须待大量蓄电池及发电机等设备完成后始运来京。届时记录仪亦可同时订购运到。

(三)建筑宿舍及马路

本台因观测工作日趋繁重,人员亦渐次增多,原有宿舍已改作办公室后,余屋不足供职员寄宿之用,遂于廿四年九月在办公室东南约七十尺处另建宿舍一楹,长四十二呎,宽三十一呎,内分五大间,两小间,附厨房三小间,工料估价共五千元,领有总理陵园管理会六十六号建筑执照,如平面图(丙)照片(三)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此外因办公室与标准室及记录室相距约有八百尺之遥,距天文台路亦不下六百余尺,山径崎岖,泥泞难于行,为便利交通计,乃决意雇工自筑丫形石子路一道,岔道处一方通天文台路,一方通标准室及记录室,长约一千四百余尺,经月余筑成,费四百余元。路成,定名为“地磁台路”,如照片(四)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四)建筑标准室及记录室

为选择一地磁力分布较为均匀地点,用作建筑标准室及记录室,曾经在本台附近先后测量各区域地磁力分布状况,嗣以西南区域较为均匀,乃决在该处建筑标准室及记录室。于廿四年十月间,领得总理陵园管理会六十号建筑执照后,即行兴工建筑。

关于标准室及记录室之建筑,除地址应选择地磁力分布均匀之处外,尚有与其他建筑不同之点:(一)因需要比较建筑材料之磁性影响如何,故在未砌墙以前,须先砌所预定置仪器之石墩,并囗定各墩之地磁力之值,以备建筑完成后再事比较,记录室之石墩并须在未砌墙前,测定经纬度及方位角。(二)平常所用青砖红砖,均经试验含有磁性物质,不能使用,故决采取本山山石,以为砌墙铺路之用,当向总理陵园管理会领得一百廿六号免费采取山石执照,开始炸取,但炸取石块,必须逐一经过试验无磁性者方合用。(三)记录室必须保持常温,故墙厚至十六呎,同时又不使透过湿气,故墙外粉三寸后水泥一层,再用柏油胶牛毛毡一层,室内墙上及楼板上均钉“西罗特格士”,落地则铺八寸水泥,中央牛毛毡一层,楼上铺垫干燥木屑,厚八尺,前有十六尺深甬道,装有五套门,门缘均钉呢绒。(四)青瓦红瓦均经试验不能用,故屋面系用三层牛毛毡,最外一层为粘有绿色砂子之牛毛毡,颇为美观。(五)一般水泥多含铁质,经试验数种,得象牌较好,遂决采用象牌水泥,并逐包试验。又与水泥混合用之黄沙,经试验多种,均不合用,不得已乃采用一种红色石粉。至于门锁、窗搭以及一切钉、铰等等均系定制纯铜,并逐一试验。

标准室及记录室之基地面积,计长八十一呎,宽六十四呎,工料约共计一万五千元。如平面图(丁)照片(五)是。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五)装设仪器

查地磁仪器可分为三类:(一)轻便测量仪,(二)标准仪,(三)记录仪。关于第一第二两种仪器,本所于十九年秋即向英国剑桥仪器公司,订购Schuster-Smith两氏之标准磁强仪一具,标准Earth Inductor一具,Schuster-Smith两氏轻便磁强仪一具,New Pat-fern Dip Circle一具,以及其他附件多种。上项仪器约值国币二万五千元,均经送英国皇家观测台及英国国立物理实验馆分别较准,于廿一年春全部运到沪。其次,关于记录仪,初以经费所限,未能同时购置。俟廿三年度,始向丹麦订购,囗即运到沪上,价值约合国币七千余元。

标准室及记录室全部落成后,遂将原置实验室仪器移装,同时沪上存所标准仪及记录仪亦先后运到,发电机与蓄电池已于两月前装设妥当,现已开始试验观测矣。

(六)将来添设其他设备

此后本台除原有各项地磁仪器外,拟逐步增加关于测量及记录大气电象之各种设备,大约下年度即可着手进行。

如《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地磁观测台建筑概况》文中所述,地磁观测台当时共建有建筑5幢,即实验室、办公室、宿舍、标准室和记录室,并修筑“地磁台路”一条。现在的天文台路西侧前往翠竹音乐台的道路应该称之为“地磁台路”,西侧山坡下废弃的石屋分别是标准室和记录室,而翠竹音乐台以及其北侧的两侧建筑遗迹,可能就是地磁观测台当年的实验室、办公室和宿舍了。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陈宗器(1898年至1960年),字步青,号伯簋,又号君衡,道衡,浙江新昌人。早年在新昌、宁波等地读小学、师范,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工科,1924年入东南大学物理系,1929年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5年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工作;1936年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地磁学,1939年转瑞典和英国深造,1940年留学返国,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兼广西大学教授,并在南京迁往广西丹洲的地磁台工作;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院兼地磁台主任;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院;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宗器先生,是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中国地磁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在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中,还有着民国26年(1937年)10月“地磁台职员名册”,其中有陈志强(33)、周寿铭(37)、吴乾章(28)、龚鸿生(33)、邬松山(37)、王业友(28)等人,地磁学家陈志强先生(1904年至1989年)是中国当代地磁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晶体学专家吴乾章先生(1910年至1998年)则是中国人工晶体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地磁观测台,分为永久地磁台和临时地磁台两类。前者可为地磁场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可靠的地磁资料,后者是为研究某些特殊课题而专门设置的。地磁观测台应设在远离城市和没有人为电磁干扰的地方,仪器室要用非磁性或弱磁性材料建造,并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在北纬324,东经11848分的位置上,这座废弃的石屋,以一种直面历史的姿态,孤独地屹立着,无论是否被人们记忆或者怀念,它就在那里……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