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庙堂:鹫峰寺

标签:
鹫峰寺白鹭洲公园寺院鹫峰道成 |
分类: 览金陵 |
寺观庙堂:鹫峰寺
鹫峰寺(鹫峰禅寺),位于南京秦淮区白鹭洲公园内,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
鹫峰寺,位于白鹭洲公园景区的东北侧。前往鹫峰寺,可以从白鹭洲公园的南门、西门、东门或者北门进入,就行走距离而言,从东门和北门进入则路程最近,但就交通方便程度而言,从南门和西门进入则较为方便。
至平江府路和小石坝街的交汇处,向西行走,便是白鹭洲公园的西门。
从白鹭洲公园的西门,向东经浣花桥、白鹭塔,行走大约300米左右,来到鹫峰寺门前;如果是从公园的东门进入,行走只需二三十米左右即可到达。
白鹭洲公园东门外一侧的白墙上,张贴着一些关于“东园”的古代诗词,其中便有一首清代王友亮所作的《鹫峰寺》,“阿谁曾此好家居,宛宛青溪画不如。江令闲情绕竹石,鲁公遗爱及龟鱼。曲阑花雨僧归后,高阁茶烟客到初。拟向禅房幽绝处,平分一席著琴书。”
鹫峰寺门前东侧,竖立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1982年8月13日,“白鹭洲鹫峰寺”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黄墙黄瓦,坐北朝南。鹫峰寺的山门为一殿堂,并列有三扇门,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或许这应该就是“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了。门口立着两个石狮子,正门的上方悬挂有金色匾额,上有“鹫峰禅寺”四个字,为茗山法师1999年春题写。两侧的边门上,亦悬挂有匾额,分别题有“华严古蓝”、“白鹭胜境”,两侧的院墙上有“庄严国土”和“利乐有精”等文字,屋脊上有“国泰民安”四个字,背面则为“风调雨顺”。只是,早些年鹫峰寺的门前并没有这么多匾额,且寺名的匾额也为一幅尺寸较小的竖匾。
鹫峰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天王殿、圆通殿、毗卢殿、地藏殿、观音殿、财神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等诸殿,以及钟楼、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客堂、斋堂、寮房等建筑。
进入寺门,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又称之为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塑像,不过这里韦驮菩萨的“韦驮金刚杵”是拄在地上的。
殿内两侧,站立着四大天王。南面门的上方,悬挂有隆悦法师题写的“龙华三会”匾额,即“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之意。
天王殿的北侧,门额上悬挂有匾额,上书“三洲感应”,两侧的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第一重院落,正面为“圆通宝殿”,西侧为祖堂和鼓楼,东侧为客堂和钟楼。
正中的“圆通宝殿”,即观音殿,门前悬挂有写有“圆通宝殿”字样的匾额。殿内供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是四大菩萨之一。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圆通宝殿(观音殿)内供奉着座高约2米的观音像,四周皆供奉有观音像,据说佛像的数量有200多座。
鼓楼、钟楼相对,钟楼之下为客堂,而鼓楼之下则为祖堂。
钟楼悬有洪钟,鼓楼置有大鼓。鹫峰寺的鼓楼和钟楼,看上去不太像是“楼”,而是在二楼的屋顶上又加了一个有点像“老虎窗”的“凸起”的屋顶。不过,早些年鹫峰寺里鼓楼和钟楼,似乎并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鼓楼的一楼为祖堂,其中供奉着“南无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位”以及鹫峰堂上各位禅师的牌位;祖堂的一侧为“法物流通处”,另一侧为“全公长老纪念堂”。钟楼的一楼则为客堂。
圆通宝殿(观音殿)的东西两侧各有拱形门通往后院,拱形门上有嵌有石刻,两侧分别写着“入总持门”和“登华藏地”,为隆悦法师题写;拱形门的另一侧同样嵌有石刻,写着“趣菩提道”和“获胜善根”。
通往后院的拱形门,原先是一个圆门,不仅门的上方嵌有石刻,两侧还有楹联。门上有“通幽”、“入胜”等文字,两侧有“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有福方登圣贤地,无缘难入解脱门”,“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等楹联。而“圆通宝殿”门前,原先却是悬挂着“毗卢宝殿”的匾额。
第二重院落,正面为大雄宝殿,西侧有谷茂楼和地藏殿,东侧有春霞楼和财神殿,院落中间摆放着香炉。
圆通宝殿的北侧门前,悬挂着“慈航普渡”的匾额。
大雄宝殿,建于一楼台之上,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最上端中间悬挂“大雄寳殿”的匾额,其下方有三块匾额,分别题写有“勝妙吉祥”、“大圆满”和“行願無盡”。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据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门前有一幅楹联,“一行白鹭绕春水,四面群山朝鹫峰”;大殿内柱子上也有一幅楹联,“地遁秦淮梵宇别开清净刹,水临芳洲香花共悟上桑禅。”
大雄宝殿的一楼为“念佛堂”,堂内摆放着跪拜凳,应该是诵经之处。门前有“念佛堂”匾额,为茗山法师题写,分别有两幅楹联,一幅为“秦淮问舟空色相,鹫峰试茶悟禅机”,联旁有题款“九三衲子/全乘”,此联为全乘长老题写;另一幅为“全心兴建古道场,乘願化导诸有情”。堂内的柱子上也有一幅楹联,“念佛念心心念佛,参禅禅性性参禅”。
西侧的二楼为“谷茂楼”,门前悬挂有“谷茂楼”的匾额。一楼为地藏殿,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东侧的二楼为“春霞楼”,门前悬挂有“春霞楼”的匾额。一楼为财神殿。只是不知道这“谷茂”和“春霞”的名称有何来历?
院落中摆放着几只香炉,香炉上镌刻有“鹫峰禅寺”文字。院落的中间是一座七层宝鼎塔,宝鼎塔底部镌刻有“鹫峰禅寺”以及“方丈全乘大和尚/监院隆悦、隆雨/知客隆净”等文字,塔上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福寿康宁、法门不二、山门鼎盛、国土庄严、香火绵远、普天均乐、万事常通、一真法界、佛国风光、功德无量等文字,以及“戒定真香冲天上,大地众生脱苦轮”、“炉出名香献诸圣,闻思参慧满十方”、“香炉起处总是真,宝鼎献时无非福”等楹联。
大雄宝殿的两侧,有回廊可以通向殿堂的后面,廊道上悬挂着长木鱼和云板。
从一侧回廊可以前往斋堂,斋堂的门前悬挂有“斋堂”的匾额,门前两侧有一幅楹联,“有弥勒肚皮千金易化,无维摩手段粒米难消”,匾额和楹联的落款都为“栖霞隆相”。斋堂对面的照壁上,则镶嵌着四个大字“当思来处”。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二中记载,“青溪鹫峰寺(古刹、敕赐),在都城内,中城钞库街南,青溪地。西南去所统天界寺五里。齐为东府城。梁为江总宅。唐乾元中,刺史颜鲁公置放生池,东接清溪。宋淳溪间,待制史正志移于清溪之曲,建阁其上。岁久湮没。国朝天顺间,即其地建寺,赐额鹫峰。寺后有塘,属内监,相传为放生遗址,以存旧迹。寺记称:旧为梁法光寺。法光,即鹿苑寺,亦近清溪。但按《鹿苑记》云:圣像即山而成。今鹫蜂绝无山,恐非是。且《回光寺记》中,亦谓是鹿苑。岂因其地相近,而误入耶?所领小刹,曰回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鹫峰寺的殿堂有“金刚殿,三楹。左钟楼,一座。右鼓楼,一座。天王殿,三楹。左伽蓝殿,三楹。右祖师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观音殿,三楹。毗卢阁,三楹。回廊,三十三楹。僧院,九房。禅院,二十四楹。基址十亩(东至官路,西至民家房,南至官路,北至高墙厂)。”
明代杭郡邹干撰《鹫峰寺碑记略》中记载,“都城秦淮之南,有地曰清溪,旧有法光禅寺,建自梁武帝天监年。历唐、宋以来,岁久废毁,遗址犹存。国朝天顺间,进公保开拓旧址,重新构造。佛殿三间,翼然严正,檐牙栋宇,远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卢阁。左庑之半,建观音殿,簇以画廊二十余间;右庑之半,建藏经殿,亦簇以画廊二十余间,俱彩绘其壁。东廊之前为钟楼,西廊之前为鼓楼,树以碑铭。又于正殿之东,辟地数亩,建佛堂、方丈,以为讲经之所。饭僧有堂,庖湢有所,栖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绕其后,金城抱其左。岁戊子,工克告成,特赐鹫峰禅寺。成化三年十一月囗日。”
清代《新修江宁府志》卷十中记载,“鹫峰寺,明天顺间,即青溪阁建寺,赐额‘鹫峰’,在东水关之南(青溪阁,宋淳溪间史正志建。建康志云:在府治东,此宋府治,在旧王府东北,当中正街处,不应在秦淮南,今世指鹫峰西沟为青溪,其误明矣),或云旧为梁法光寺,法光即鹿苑寺,即山而成,今鹫峰无山恐非是。”
清代《江南通志》卷四十三中记载,“鹫峰寺,在府城中钞库街南,齐为东府城,梁为江总宅,唐乾元中刺史颜鲁公置放生池,东接青溪,北通运渎,宋淳熙间待制史正志移于青溪之曲,明天顺间即其地建寺,赐额鹫峰。”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七中记载,“钞库街南鹫峰寺,明天顺间宦官进保创建,自释达宗驻锡,寺乃中兴。毘卢阁上下五楹,为达宗所建,正殿年久就圮。道光乙未,静斋叔父暨道库大使冯君耀先,捐资重建,于殿前台基缭以石栏,工极坚固。太仆蔡友石先生撰记,学使祁春浦先生书碑。寺占东园之胜,为城中游览名区。然有不可不辨者。《梵刹志》称为‘青溪地’,齐为东府城,梁为江总宅,宋淳熙间待制史正志移颜鲁公放生池于清溪之曲,建阁其上,即其故址。皆未之深考也。”
陈作霖撰《东城志略》中记载,“……至国朝康熙间,改筑石坝,而桥始废。塘西有鹫峰寺(唐时僧名鹫峰)。天顺中,宦官进祖定所建寺。寺后有颜鲁公放生池。溪云芦雪,秋景绝佳,石上镌擘窠字曰:鱼极乐国。宋乾道时,史制使正志建青溪阁于池上,后人误以为淮东为青溪,实始于此。”《东城志略》所附的“东城山水街道图”中可以看见标注有“鹫峰寺”。
2003年《秦淮区志》中记载,“鹫峰寺,在白鹭洲公园花圃区内。明天顺五年(1461),宦官进保(又名祖定)择其地创建寺庙,英宗朱祁镇书赐其额‘鹫峰寺’。昔日寺基址10亩(0.67公顷),另有公产地5.75亩(0.38公顷)。面南,进山门及金刚殿三楹,其东西各有钟、鼓楼。进而为天王殿三楹,东有伽蓝殿三楹、祖师殿三楹,西以画廊接轮藏殿三楹,僧房九间。明礼部尚书邹干撰写《鹫峰寺碑记略》。寺后有水池,传为唐颜真卿放生池,有《鱼极乐园碑》,明礼部祭司郎中葛寅亮撰写《复颜鲁公放生碑》,这些碑刻现已不存。清中叶,鹫峰寺失修近颓圮。乾隆六十年(1795),达宗法师云游金陵,任鹫峰寺住持,经十余年努力,寺院恢复如初。嘉庆年间,明彻和尚嗜花,与寺中砌筑花坛栽植牡丹、芍药,为金陵一绝。道光年间,曾改寺为老民堂,当时正殿因年久失修行将圮废。道光十五年(1835),乡绅甘静斋、冯耀先捐资修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民国初,火灾焚毁殿堂大半。民国25年(1936),修建市内小火车铁路,路基从此穿过,鹫峰寺仅存东侧一小部分。至解放前夕,殿堂只剩破屋数椽,此景况一直维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内佛教设施悉数被毁,仅剩两进三楹破屋,断首石趺一,破屋被第五毛纺厂改作职工宿舍。1993年-1997年,白鹭洲公园管理处将寺内居民搬迁,并维修一新,辟为书画展览室。”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鹫峰寺,古迹。位于白鹭洲公园北大门入口处。传南朝梁代为江总宅。唐乾元间,昇州刺史颜真卿在此置放生池。明代为段约之宅。天顺间拓建为寺,赐额‘鹫峰寺’。寺共3进,有山门、金刚殿、钟鼓楼、天王殿等建筑。为明代32中刹之一。明末日趋衰微。清乾隆末,湖南僧人达宗来寺中兴。民初,因修小铁路,寺保留东部分,规模缩小。建国后,仅保存殿宇2进。2004年,新建有大雄宝殿、韦驮殿等。”
鹫峰寺,建于明代天顺5年(1461年),几度损坏,几度重修。据史籍记载,宦官进保(又名祖定)择其地创建了寺庙,明英宗朱祁镇书赐其额“鹫峰禅寺”。明代的鹫峰寺为32中刹之一,属天界寺统辖,并下辖回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等诸小刹。明末,鹫峰寺日趋衰落,至清代中叶,已经失修近颓圮。乾隆60年(1795年),湖南僧人达宗法师云游金陵,来寺驻锡,营建毗卢阁上下五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使得寺院恢复如初,遂得中兴。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性海禅师驻锡鹫峰寺,升座主讲《华严经》,原寺院中的真诠、明隐两位禅师也是沿袭《华严经》的高僧,为此鹫峰寺成为江南华严宗道场,寺内香火又趋鼎盛。清代道光年间,鹫峰寺一度改为老民堂,即收养老弱病残的慈善机构。道光15年(1835年),乡绅甘静斋、冯耀先捐资修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记载寺庙中兴的盛况。
民国初,寺院遭遇火灾,焚毁殿堂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南京的市内小火车向南延展,路基从寺院的中心位置穿过,使其仅残存东侧一隅,寺的规模大为缩小。至1949年前,寺庙只剩破屋数椽。
1937年民国时期报刊上曾经有题为《白鹭洲上之鹫峰寺》的游记,叙述了当时寺院破败的情形,其中云,“……鹫峰寺在白鹭洲东南古城堞下,据云:此寺为明嘉庆年间所建,余常喜散步白鹭洲,然过寺门而未入也。前日复经此处,进瞻遗迹,甫入寺,则残败之景,映入眼帘,墙壁有倾倒之虞,佛像四肢,皆残缺不堪,灰尘遍地,入地中,有大铁鼎一,缺一足,倾倒于院侧。破壁短垣,瓦砾纵横,触目四顾,凄凉欲绝,大殿均为一般孤苦贫民所占居,无异一丐窟也。大殿中时有老妇呻吟声,小孩嚎寒声,凄然而促,极为可悲可悯!院中有香火道人告余云:此寺在数十年前,为香火极盛之所,一年收入,足堪糊口,今则寺僧皆讬钵他方,独留渠守此空寺而已。余对此荒刹,乃增凄凉,遂扫兴而返。”
1966年时,鹫峰寺旧址曾被第五毛纺厂改作职工宿舍,两进房屋第一进面阔10米,进深5米,第二进面阔五间12米,进深九檩10.30米,高5.8米,硬山顶。
1982年,鹫峰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至1997年,旧址内居民搬迁,加以维修后被辟为书画展览室。
1999年,鹫峰寺尚存殿宇2进;2000年交僧众管理;2002年,鹫峰寺全面复建,新建大雄宝殿等房屋三十余间,黄墙黛瓦,古朴庄严,并推举佛门尊宿全乘长老为住持。现在的鹫峰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
鹫峰寺,明代时期在南京虽属于“中刹”,却因为与山水园林相伴而闻名。
晋代,这里为东府城池,南朝名臣江总的府第构筑于附近。
江总(519年至594年),字总持,南朝陈时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工诗善文有辞采。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中云,“江总宅即寺基”;清代陈文述撰《秣陵集》中云,江总宅“旧说在东水关鹫峰寺”。黄裳的《金陵杂记》中云,“伫望城墙一角,在左首,露出一角小红庙宇,就是鹫峰寺。是六朝时的江令(总)遗室。”
唐代,颜真卿就任昇州刺史时,奏疏朝廷在全国建造八十一座放生池,其中一池即置于鹫峰寺附近,放生池前立有“鱼极乐国”石碑,四周池栏刻其亲笔题写的“环海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沉受获”十六字。
颜真卿(709年至784年),字清臣,别号应方,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中云,“唐乾元中,刺史颜鲁公置放生池,东接清溪。……寺后有塘,属内监,相传为放生遗址,以存旧迹。”“古迹:放生池(颜鲁公置,史待制改建于此,迹已久湮没。今寺后有塘一口,相传为放生池,因复之,以存其迹)。颜鲁公书放生池碑(今重刻,非旧迹)。”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云,“鹫峰寺后有塘,属内监,天启中以教坊毁庵隙地易之,谓为放生旧迹,构祠祀鲁公,重勒其碑文。”《秦淮志》中云,“鱼极乐国,鹫峰寺后,有青溪阁。阁下为放生池。石上镌擘窠字,曰鱼极乐国。上祀鲁公,有碑记为通州姜渭访得,今存钟山书院(县志)。”
南宋,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此处,并建起楼阁。
《景定建康志》中云,“青溪阁,在府治东北青溪上,本梁江总故宅。至国朝为段约之宅。有亭曰‘割青’,取荆公诗‘割我钟山一半青’之句。乾道五年秋,因移放生池于青溪之曲,即割青故基建阁焉。”《金陵梵刹志》中云,“宋淳溪间,待制史正志移于清溪之曲,建阁其上。”
关于鹫峰寺,还有一些说法。
如“秦淮八艳”中的马湘兰,据说佛性根器最深,其住所清幽洁净,琵琶琴瑟之声此起彼伏,夜阑人静之时,马湘兰则在默默念诵经文,修身习禅,打坐敬佛。据说,马湘兰的墓就归葬于鹫峰寺旁。
《秦淮闻见录》中记载,“江宁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金陵胜迹志》中记载,“明马湘兰墓,《虞初续志》:相传江宁南城外瑞相院后丛林中为马湘兰墓。严冬友侍读又以为新安贞女某氏之冢,陈楚筠作诗以证其误云(鲁雁门《题马湘兰墓》:叶飘难禁往来风,未肯输怀向狡童。画到兰心留素素,死依僧院示空空。知音卓女情虽切,薄幸王郎信未终。一点怜才真在意,青青竹节夕阳中)。”如果说马湘兰墓在“南城外瑞相院”,似乎应该是中华门外曾经的碧峰寺。《金陵梵刹志》中记载,碧峰寺“在都门外,南城,安德街。东去所统报恩寺二里,东北去聚宝门二里。晋瑞相院,永嘉中为寺。唐贞观中,敕诸遂良重建,改翠灵寺。宋淳化,改妙果寺。元至元中,改铁索寺。国朝洪武中,敕建,居异僧金碧峰,因名寺”。
关于“鹫峰寺”寺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说为了纪念唐代名僧鹫峰大师。
清代金鳌撰《金陵待徵录》卷三中记载,“鹫峰寺,鹫峰者唐时僧名,见《春明梦华录》。此寺为明中叶奄寺所建,邹干有记。”而清代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六十六中云,“唐淤泥寺即今鹫峰寺,鹫峰者,唐僧之号也。见唐人石刻心经中。寺在内城西隅。中有旃檀瑞相。”《宸垣识略》卷七中云,“鹫峰寺即唐淤泥寺,在内城西隅城隍庙之南鹫峰寺街,唐贞观二十二年建。亦名卧佛寺,以卧佛得名。鹫峰者,唐僧之号也,见唐人石刻心经。”
《春明梦余录》等中提及的“鹫峰寺”,为北京的“鹫峰寺”,旧为淤泥寺。始建于唐代贞观22年,旧址位于今复兴门内大街西口北侧,今已不存。且邹干在其《鹫峰寺碑记略》中,并未提及寺名的由来。
“鹫峰者,唐僧之号也”,没有说明是哪位“唐僧”,只是明代所建之鹫峰寺,却以一位“唐僧”为名?因而便有了另外一种说法。
在历代高僧中,被称之为“鹫峰”的,还有明代初期的高僧道成。
道成,字鹫峰,别号雪轩。明代《补续高僧传》卷十六中有《天界成禅师传》,明代南兵部侍郎李震撰有《雪轩成禅师志略》、清代《五灯全书》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明代《补续高僧传》中记载,“道成,字鹫峰,别号雪轩。居蓟北之云州。”
1994年出版的《禅宗辞典》中记载,“道成(1352-1432)。明代禅僧,俗姓赵,字鹫峰,号雪轩。保定(今属河北)人。十五岁于本邑兴国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三人为侣,于青州密究单传之旨,长修苦行,又于泰安灵岩寺谒秋江洁禅师,受曹洞宗法。洪武十五年(1382),授青州都纲,辅助齐王。寻升僧录司右讲经,赐金襕衣。永乐元年(1403),奉敕使日本。次年升左善世,五年(1407),奉旨说法,听者数万人。洪熙元年(1425)被诬,谪海南。宣德元年(1426),召还,引见便殿,慰劳甚加,复授左善司,命掌僧录司事。次年退居天界寺。历事四朝,五十年间,三坐道场,四会说法。著有《语录》行世。”
《雪轩成禅师志略》中云,“宣德戊申春,左善世道成入疏,乞归南京天界寺之西庵以终老。上从之,赐白金、楮币及镀金铜佛一尊。明日,入谢,敕兵部给驿舟,命中官姚忠护送。既至,逾三岁,辛亥十二月八日,微疾,端坐而逝。闍为,得坚固无算于遗烬中。上遣官谕祭,赐塔所曰鹫峰禅寺。”
鹫峰寺建于天顺年间,道成逝于1432年,鹫峰寺因高僧之名而得名,或许是这位道成大师吧?鹫峰寺的门额上题写有“鹫峰禅寺”四个字,为何称之为“禅寺”?或许也与道成相关,历事四朝,三坐道场,四会说法,曹洞宗济南秋江洁公的弟子天界道成,是明代禅宗方面的重要僧人之一。
鹫峰寺,不仅在明代之前是风景如画之处,明清时期,还是市井繁华之地。
在《儒林外史》中,具体写到的金陵茶馆有十多处,其中便有鹫峰寺旁的茶馆。书中第42回中,便有“二爷同那个姓鲍的走到东花园鹫峰寺旁边一个人家吃茶”这样的描写,可见当时的鹫峰寺也是金陵城中的一大景观。不少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诗文及墨迹。或许寺庙中现在还有“谷茂楼”、“春霞楼”这样的名称,也是缘于其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吧?
【明代】王缜《游金陵鹫峰寺》
微风晴日煖初冬,乘兴悠然到鹫峰。邺水波心开宝镜,钟山天畔削芙蓉。
六朝不见英雄宅,千载空闻野寺钟。半醉归来都市静,马头惟有月溶溶。
【明代】汤显祖《住鹫峰寺晓起同夏正之》
拂衣苍翠堂,云光满虚闼。后台临雨花,前亭生木末。
【清代】孔尚任《鹫峰回光寺》
六朝古寺基,半是王谢宅。鹫峰及回光,境界尤孤僻。老树郁相望,溪流深盈尺。
僧众澹无为,洗钵坐盘石。传说江总持,此是旧吟席。又云颜鲁公,祠碑有遗迹。
千年事荒唐,谁主谁为客。宇内皆寓形,吾生况行役。
【清代】王友亮《鹫峰寺》
阿谁曾此好家居,宛宛青溪画不如。江令闲情绕竹石,鲁公遗爱及龟鱼。
曲阑花雨僧归后,高阁茶烟客到初。拟向禅房幽绝处,平分一席著琴书。
【清代】姚鼐《鹫峰寺》
寂寂青溪水,萧萧祇树园。江潮春入郭,海月夜当门。
银杏风前活,金容世外尊。陈隋销落后,来听道人论。
“黄蝶飘寒圃,青溪咽暮潮。鹫峰寺前柳,摇落亦魂销”,鹫峰禅寺,历尽沧桑,曾经几度衰败,又得几度修整。如今,古朴庄严、黄墙黛瓦的鹫峰禅寺隐现于苍松秀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