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纸:《文汇报》刊载黄裳文“周处读书台”

标签:
周处读书台周处民国文汇报黄裳 |
分类: 故纸堆 |
民国故纸:《文汇报》刊载黄裳文“周处读书台”
1946年(民国35年)12月6日《文汇报》第十版,刊载黄裳先生《金陵杂记》之《周处读书台》一文,叙述了笔者走访“周处读书台”的情形。
《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刊。初创时注册为英商报纸,中文名《文汇报》,英文名“The Standard”,首任总主笔为徐铸成先生。1939年5月18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8月18日复刊,1947年5月24日再度停刊;此后,于1948年9月9日创办了香港《文汇报》。1949年6月21日《文汇报》在上海再次复刊。
1946年的某一天,黄裳先生走访了周处读书台,出自他笔下的《周处读书台》一文,便刊载在1946年(民国35年)12月6日《文汇报》第十版上,其中云:
周处读书台,正在石观音寺的左边,是晋周处的读书台。
进门以后,有假山,怪石孤松,非常清疎,高处有一座享堂,现在已经是小学了。我走进庭中,他们正好在上课。被校长让了进去。在享堂中看了一下,倒还十分整洁。周孝侯是宜兴人,这里也是宜兴同乡会的产业,管理得十分完整。
在神龛里,挂了一张石塌的像,看看真是豹头环眼,十足的流氓相,前边的牌位上题了「晋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周孝侯讳处字子隐之位。」周君是颇有点小名气的,小时本是无赖,不齿于乡里,后来竟被乡人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并称三害,周君一怒,射虎斩蛟,自己也变成好人,一时而三害都去,千古之下传为美谈。
周孝侯浪子回头开始念书的时候,比起苏洵来还晚一点,已经三十岁了。他所从的师父也是有名的,是当时的才子,陆机陆云。这里得补充一句,在金陵城里这西南一隅里,正是六朝士大夫的萃聚之所。与石观音寺遥遥相对的鹫峰寺,就是江令(总)的遗宅。
京戏中有《除三害》,周处也是被画成了大花脸的。我不曾看过这戏,悬想只是描写他怎样射虎斩蛟,大打一场而已。大约未必描写他怎样读书。
已经枪毙了的梁鸿志,做过几首《金陵杂诗》。这是我在一册旧《国闻周报》上的“采风录”中看到的。想了那时的“诗坛”,真是盛得很,诗人中有王揖唐、汪精卫、梁鸿志、黄秋岳、吴达诠(前溪)、冒鹤亭、乔大壮、龙沐勋等,豪兴不浅,每星期必有一大张。曾几何时,现在不但有许多成了“古人”,有许多也化为了“异物”,别来无恙,近况甚佳的,也不是没有。闲话少说,梁鸿志的《金陵杂诗》中有“周处读书台”的一首云:
“折节为儒勇者徒,山堂垂圮见规模。群儿自贵矜身手,翻笑先生好读书”,诗作于民廿三四年许。那时梁以北洋遗孽的身份,潦倒不堪,所以诗中大有讽刺的意思。不料他后来也显了一下身手,终至枪毙,这在与他唱和的老朋友看来,大约也是值得感慨的罢?
“正在石观音寺的左边,是晋周处的读书台。进门以后,有假山,怪石孤松,非常清疎,高处有一座享堂,现在已经是小学了……(黄裳《周处读书台》)”
“又南上周处台。台高接城巅,下俯赤石矶,左带芳园,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右凭南冈,丹岩霞驳,有若繢焉。城中万户千门,连甍鳞次,眉睫相承,一览悉尽……”清代余宾硕的《金陵览古》中也有着类似的描述。
只是,如今的“周处读书台”,已经在一片废墟的包围之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子隐堂”、“周处书院”、“紫岩孤松”、“娄湖台影”、“桐下通幽”、“赤石片矶”、“杏白凭流”、“濠濮泛酒”……
“在神龛里,挂了一张石塌的像,看看真是豹头环眼,十足的流氓相,前边的牌位上题了「晋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周孝侯讳处字子隐之位。」周君是颇有点小名气的,小时本是无赖,不齿于乡里,后来竟被乡人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并称三害,周君一怒,射虎斩蛟。自己也变成好人,一时而三害都去,千古之下传为美谈。”在黄裳先生的眼中,周处是“豹头环眼”,一副“十足的流氓相”,可见对其印象真的不佳。不过能够射虎斩蛟,悔过自新,后来又努力读书的人,应该也可以算是一个“狠人”了。
《世说新语》卷六“自新第十五”中云,“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关于“周处读书台”,民国时期的报刊上,时常都会有一些花边新闻,或言其动态,或说其典故,或讲述故事……,似乎“周处”也是一个常常被人们提及的话题。
民国18年(1929年)8月14日《中央日报》载《周处读书台确系私产》,其中云,“门东老虎头周处读书台周子隐,晋时宜兴人,少孤膂力绝人,不修细行,州里患之因父老云,入山射虎投水斩蛟乃至吴寻二陆下帷发奋求学,官封平西大将军,死于齐万年之难,谧曰孝侯,宜兴旅京同乡,每年春秋,均前往拜祭,捐资保护为宜兴私产,最近南区实验学校欲以该台充作校址,扩充民众夜校,经该县同乡声明确系私产,呈请市政府制止,市府即令教育局调查,结果确系私产,并有石碑证明久为宜兴之私产,乃呈复市府核夺饬遵云。”
民国22年(1933年)4月23日《正气报》载《周处读书台山崖倒坍中之神话》,其中云,“南京来友,谓周处读书台的山崖,忽然倒坍,实际是年深日久,雨水冲激,土松石重,以至倒坍,然而附近居民,又传出了神话,据说不久以前来了一个怪僧,模样儿有些像济颠僧,平日疯疯癫癫,曾经在崖坍的前两天,在村镇间大呼,说山崖将坍,人家撵他走,他说他一走就要坍了,哪知事情凑的巧,果然在他迁走之后,果然在一日大风雨中,一块虎形石倒坍下来。事后该僧又尝出入浴池,大言炎炎自谓这是他把金刀劈开的……”
民国23年(1934年)12月31日《人报》载《京市周处读书台发现大花蛇长丈余体粗如碗口》,其中云,“本京门东石观音周处读书台,西南距墙丈余之乱坟中,昨下午四时许,忽发现一灰色黄花大蛇,长约丈余,粗如饭碗,盘伏一孤树下,嗣为一卖菜者瞥见,大骇逃跑,旋导多人往观,见该蛇仍盘伏如故,嗣蛇见行人围观,翘首伸颈,四面张望,即从容向墙根爬去,观者见状大骇,群相惊奔,蛇亦不知去向云。”
民国24年(1935年)2月27日《中央日报》载《周处读书台工局派工兴修》,其中云,“兹以本京台城附近之周处读书台亦为古迹之一,惜台已倾圮,经与周氏族人商妥,由市府保管,遂于本月内,由工局拟其修建计划,暨经费预算,呈奉核准,已于日前派工前往兴修,预计下月内当可完工。”
……
如此种种,满纸皆云周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