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郑和:静海寺

(2018-09-14 17:25:46)
标签:

静海寺

郑和

下西洋

明代永乐

天妃宫

分类: 览金陵

寻找郑和: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

寻找郑和:静海寺

静海寺始建于明代永乐9年(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所敕建,静海寺建造之初占地约30亩,各类殿堂80间,郑和晚年一度在该寺居位,下西洋时带回的一些奇珍异物供养于寺内。明代嘉靖43年(1516年),李时珍曾住在静海寺考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药用植物,增补了《本草纲目》。

寺名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志书中有记载,文皇命使海外,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静海。明清时期寺院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

清代道光22年(1842年),鸦片战争战火蔓延,英军兵临城下,胁迫清政府在静海寺内四次议约,议定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静海寺历经战火,几修几毁,1937年日军一把火,烧得仅存僧舍8间。1987年复建静海寺旧址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扩建静海寺旧址,并铸造了警世钟19976月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静海寺再次扩建后占地12000平方米。

寻找郑和: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南京市建宁路288号,建宁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在仪凤门城门西侧250米左右的地方,便是静海寺文化广场及静海寺门前的牌坊。

静海寺在2005年和2012年评选的“新金陵48景”中与天妃宫一起以“天妃静海”的名称入选其中。

静海寺的正门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写着“南京静海寺纪念馆”几个字,为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原先在正门两侧的廊柱上还有一幅楹联,“古寺历沧桑奇耻殊荣关国运,大江流日夜雄风豪气铸民魂”。此联为郭殿崇先生所撰写,书法家常国武先生题写,这副联墨双辉的杰作不知今在何处?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进入大门,是一个宽阔的院落。前方有正殿,两侧有配殿,院落显得十分宽敞。

迎面是一座横条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重修南京静海寺记并铭》,背面是大海高山祥云的图案。《重修南京静海寺记并铭》的作者为许嘉璐先生,碑文由言恭达先生书写。铭文分“序”和“铭”两部分。碑铭的前部为文言散体,后补为宽韵骈体,叙述了静海寺六百年的兴废荣衰。

其序曰:南京静海寺,明永乐间敕建。名曰静海,四海和谐,波澜不惊之意也。盖成祖遣中官郑和七使西洋,是百异毕陈,万邦来朝,故建寺以旌伐。记谓此寺规模宏阔,殿堂百余楹,地三百亩;英宗刻藏经于京师,有诏赐静海乙部,是则一时名刹,金陵盛景矣。正德间重修,嗣后凡六毁五建,烬余仅偏殿数楹而已。近时多有兴衰,二零零五年岁在乙酉,适为郑和出航六百周年,乃复扩建,虽未能尽循初建之旧制,然其恢弘壮丽不让焉。

噫!静海之废兴也,世事之映照。郑珰之出使,意在通好。所至平等贸易,非遇袭则不武,此中华民族和合理念之体现也。是以中土声闻远播,友朋接踵,国力益盛。然明廷旋即固步自封,外行海禁,内施酷政,遂渐陵替。逮及清叶,未能更张,反见其厉。是以三百余年而中华衰落,且不自知焉。道光间,英人狂输鸦片于前,继之以坚炮利舰,破关陵城,虽将士奋勇,无奈朝廷腐朽,一战而北。一八四二年八月英人迫议于此寺,同年二十九日签订南京条约于英舰康华丽号,是为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华之始。自兹而后,我中华遂屡战屡败,乃至无年不受不平等条约,任人宰割,生灵涂炭,中华之衰,莫此为甚。呜呼!和谐万邦乃立寺之表,丧权辱国则斯地为证。虽名静海,政浊国弱,海何得静!国无外交,关隘竟属强敌;民陷水火,山河岂得自主。后人至此得无感慨耶!今逢昌明,既重现静海往日之盛事,复示来着以殷鉴定。工程既就,勒石以记其事。

其铭曰,浩淼龙江,嵯峨狮岭;有明蓝若,金陵盛景。禅林梵呗,纪事解脱;天妃护佑,意在和平。百年名刹,岂期凋残;煌煌巨寺,唯存数掾!江湄为陆,阅江增楼;沧海桑田,市井繁稠。盛衰荣辱,因缘为何?国为谁立,孰人掌国。既逢盛事,当立宏志;民族复兴,国耻应志。举国同心,前史为箴;居安思危,力绝疠祲。大道既无极兮,国人安可息肩;巍巍我华夏兮,屹立东方万年!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石碑之后,院落正前方的殿堂为郑和纪念堂。

郑和纪念堂是静海寺扩建的主体建筑,堂前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有“郑和纪念堂”几个大字。门前的廊柱上为一幅对联,“盛誉著瀛寰重洋几涉开新纪,大功传禹甸圣德广宣睦远邻”。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进入纪念堂内,正中为郑和的全身铜像。

郑和雕像高2.60米,重2吨,材质为白铜,由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创作。郑和雕像下方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写着“郑和(1371-1433)”的字样。雕像定格的是郑和成功返航,站在船头,远眺祖国还那先的瞬间。阳光照射下来,郑和微眯着眼睛,披风被海风吹起,手里拿着一卷航海图……,整个雕像内敛而又昂扬,自信而又豪迈,凝重而又飘逸。

两侧的立柱上分别有两幅对联,“前胜古人苍茫烟水万千里,后期来者激荡风云六百年”以及“帆引长风七下西洋惊世界,史铭伟绩重光东土壮中华”。郑和铜像的正上方有横匾,上面写有“超前轶后”四个大字,作者为孙中山先生。

“超前轶后之壮举”是孙中山先生对以郑和为代表的七下西洋壮举所作的历史地位评价。在《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中有一段关于郑和航海的论述,“……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人士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外国之机器,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孙中山以“超前轶后”盛赞郑和航海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奇举”。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郑和纪念堂墙壁的四周陈列着郑和航海史迹壁画,一共有十幅,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凌清教授创作,壁画从郑和下西洋28年间所有事件中精选出有代表意义的十个场景,来展现郑和“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内涵,描绘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过程。壁画总长为36米。高2.30米,采取传统的磨漆刻漆工艺,做工精美。

十幅壁画的内容分别为,“京师起航”(明成祖朱棣率文武百官为郑和船队送行)、“上货出海”(太仓浏家港,郑和船队将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装运上船,准备出海)、“天妃护佑”(海上风云变幻,海神妈祖显灵,护佑郑和船队平安归航)、“生擒海盗”(郑和生擒无恶不作的海盗陈祖义,从而打通了东西方海上交往的通道)、“重栅小城”(郑和船队在马六甲建官厂,作为船队补给地及货物的集散中心)、“水上贸易”(古里国王与郑和举行开市仪式,当地人与船队进行贸易往来)、“传播文明”(郑和船队给土著居民赠送冠服、历法等礼物,传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暹罗礼遇”(暹罗国王迎接郑和船队登岸)、“睦邻友好”(各国国王、使节来朝进贡,郑和也将自西洋携回的宝物展示给皇帝及大臣们观看)和“建寺立功”(成祖褒奖郑和航海功绩,敕建静海禅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郑和纪念堂所在院落的东西两侧均有配殿。其中西侧的一隅有着“天妃宫碑基座”。

“天妃宫碑”的全称为“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是明代永乐14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天妃宫碑,此碑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为了酬谢海神妈祖的护佑,奏请皇帝而立。古天妃宫于1925年遭毁,但碑仍巍然耸立。2005年扩建静海寺时,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天妃宫碑的基座,并对此采取了就地保护的措施,基座四周以围栏保护,周围墙壁悬挂展板,介绍碑座遗址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过程。

“天妃宫碑基座”2014630日被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局列为“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天妃宫碑基座在原始位置就地保护,也就是说天妃宫的原址,比复建的天妃宫要偏西一点些,如此说来,静海寺的位置,应该在现在位置的西侧。

寻找郑和:静海寺

从西侧配殿顺着长廊来到静海寺后院的一处狭长的空地上,那里矗立着已经屹立了600年的青石碑:天妃宫碑的原物。

寻找郑和:静海寺

天妃宫碑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上,它的原始位置是在建宁路290号院落即天妃宫碑基座所在的位置。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迁移于静海寺内,并改朝南为朝北,为减缓古碑的风化速度,在碑的四周用大红铁架搭成玻璃阳光房罩住,顶部留有孔洞,以保持空气流通。阳光房禁止进入,因此只能隔着玻璃罩欣赏古碑。

寻找郑和:静海寺

天妃宫碑,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明代永乐14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在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归来而亲自撰文,碑高5.48米、宽1.50米、厚0.50米,下承龟趺,上刻螭龙,碑额篆书,碑文正楷,楷书笔力挺拔,清健遒劲。天妃宫碑的龟趺碑座龟头已残,龟趺高1.17米,残长3.10米。

天妃宫碑于1957830日以及19823月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7812月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牌上标明,时代: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天妃宫碑两侧建筑的墙上,分别嵌有“文化遗产解读”、“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以及“天妃宫碑简介”等内容的说明牌或石碑。

“文化遗产解读”说明牌的内容为,天妃宫碑,在朝月楼116号静海寺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碑全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青石质,正面碑文楷书阴刻,满行48字,碑文计699字,碑文基本清晰可读。明正德十二年重修。清咸丰年间,宫毁碑存。

寻找郑和:静海寺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为碑文的全部内容。

“天妃宫碑简介”石碑的内容为,天妃宫碑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始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公元一四一六年),残部重二十七吨,碑体六百九十九字,高约六米,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为了对航海保护神天妃表示谢意,奏请皇帝朱棣批准,于永乐五年(公元一四〇七年)在龙江关建成天妃宫并立碑纪念,碑文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天妃又称天后系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生于公元九〇〇年,死于九二七年,本名林默娘,也称妈祖。传说她一次做梦时救回在海上遇难的父亲,嗣后被尊为保护航海者的海神,福建、台湾及海外不少地区和航海者信奉天妃,已出现一种“妈祖文化”。此碑原遗存在隔壁建宁路二九〇号居民院内,为了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并使之发挥作用,经有关方面批准,下关区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三月将此碑挪移至此。碑座为龟趺,俗称龙生九子,“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因此石碑基座往往用赑屃,其头部已于早年毁损。碑体全文分散文与诗歌两个部分:第一段大意是朱棣怀念其父亲朱元璋的功绩,叙述大明江山国泰民安。第二段大意是朱棣自述在继承先人事业的基础上兢兢业业管理国家,特别是对外派遣使节频繁交往,并叙述做法和目的。第三段主要是叙述初次航海的一段遭遇,详细描写了怎样遇险和终得神助,尽管里面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从碑文中,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出海上极端艰险和变化无常的情景。第四段叙述始建天妃宫的情况。第五段叙述建宫以后航海更加顺利的情景,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海上交通往来的繁荣景象。第六段描述了神的威力,并说明建碑的目的。诗歌部分是对天妃海神的赞美之辞。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天妃宫碑在1997年的迁移过程中,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有关部门用环氧树脂粘合修复,整个碑从此连成一体,不能分成三部分运输。经过微波无损探伤仪检测,显示碑体内部早已有了许多贯通的裂隙。隔着玻璃罩可以看到,碑身上横七竖八地裂了不少裂纹,有几条深深的纹路已经贯穿了整个碑身,细小的裂纹无法数清,底座的龟趺也多处残缺不全,赑屃底部花纹几乎全部脱落,石片风化剥落沿着弄。碑身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很多字无法辨认,甚至有些文字已经完全消失,远远看上去仿佛就是一块“无字碑”,碑额上的明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也已经模糊,只能隐约看出一些字迹。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碑文还能够拓出清晰的拓片,但现在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

或许是当初搬迁过程中没有规划出足够的空间,使得天妃宫碑似乎在周围房屋的夹击之中,显得十分局促。仔细看起来,似乎整座碑还向东南方向有些倾斜。

碑的最上面的部分是碑额,雕刻着四条盘在一起的很像龙的动物,传说龙生九子,这是龙的第二个儿子叫喜欢登高望远,因此就把它雕刻在云头之上,盘绕冠顶,美轮美奂。因其身形像兽,又称朝天吼叫,华表柱顶用其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中部碑身,镌刻着明成祖朱棣亲自撰书的碑文,最下面的是碑座,它的形状很像乌龟,是古时的吉祥之物,也是传说中龙的长子叫赑屃,有福寿绵长、忠孝传家、繁衍子孙之意,且能负重,所以就让它来驮石碑。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天妃宫里现有一座碑亭,碑亭中的天妃宫碑是用青石为原料,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成的复制品。

寻找郑和:静海寺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内容如下:

仰维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员之广,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皈章。怀柔神人,幽明循职,各得其序。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惑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竞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悿,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乃有神人飘飘云际,隐显挥霍,下上左右,乍有忽无,以妥以侑。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耀,偏烛诸舟,熇熇有声,已而烟消霾霁,风浪帖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龙鱼遁藏,百怪潜匿。张帆荡舻,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咸曰:此天妃神显灵,应默加佑相。归日以闻,朕嘉乃绩,特加封号曰护国庇民妙灵临应弘仁普济天妃,建庙于都城之外,龙江之上,祀神报贶。自是以来,神益显休,应视前有加。凡使者及诸番国朝贡重译而来者,海舶往还,驾长风,驭飞帆,蓦数万里,若履平地,略无波浪忧险之虞,歌吟恬嬉,咸获安济。或胶于浅,冒入险阻,则陵徙谷移略,无关阂,奇灵异效,莫可殚纪。今夫江湖之间,以环海视之,如池沼之多,猛风急浪,尚有倾樯破楫之患,而况于临无涯不测之巨浸也哉!然则神之功于是为大矣。虽然,君国子民,其任在朕;而卫国庇民,必赖于神。阴阳表里,自然之道,沧溟渤澥,神之攸司。凡风霆、雨露、寒暑、燥湿,调变惟宜,易沴为祥,奠危为安,铲险为夷,皆神之能,其可无文以著其迹?爰书其事,建碑于宫,并系以诗曰:湄州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上帝有命司沧溟,驱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风雨电雷霆,时其发泄执其衡。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题卉服皆天氓,梯航万国悉来庭。神庇佑之功溥弘,阴翊默卫何昭明,寝宫奕奕高以闳,报祀蠲洁腾苾馨。神之来兮佩珑玲,驾飙车兮旖霓旌,云为扆兮雾为屏,灵缤缤兮倏而升。视下土兮福苍生,民安乐兮神攸宁,海波不兴天下平,于千万世扬休声。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寻找郑和:静海寺

天妃宫碑是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记事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也是研究郑和航海和妈祖文化的珍贵资料,还有着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如碑文中“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耀,偏烛诸舟,熇熇有声”的一段就是准确、生动地记载了一种大气电学现象。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经过郑和纪念堂来到下一个院落,这里是“潮音阁”。潮音阁原来是古静海寺内最高的建筑,因在其楼上能听到长江潮水声而得名。《金陵梵刹志》中有记载,“潮音阁杰出殿表,见千帆下上涛浪”,“潮音阁者罡风昼响,恍度落茄之山”。现在的潮音阁内,陈列的是《和平的使者:郑和航海史料展》的大型展览。

潮音阁,黄墙红柱,青瓦飞檐,正中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有“潮音阁”三个字。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潮音阁内的《和平的使者:郑和航海史料展》,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及实物展现了郑和“超前轶后”的航海伟绩及友好开放的博大胸襟。展览共分为前言、七下西洋传播文明结友邦、航海英雄永垂青史、敕建寺庙以纪功德等四部分。展厅内陈列有《郑和航海图》、古静海寺模型等。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史料展”的展厅的中,分别展现了郑和出海使用的宝船、战座船、马船、水船和粮船,无论是外形还是结构,都严格按照当时的实物缩小仿制,完整地反映出郑和船队中的各类船型特征。

宝船为船队最高将领、外国使节等所乘坐,并载有赏赐给各国的贵重礼品和各国进贡的珍宝。上下四层,各层间有登梯相通。宝船长444尺(约合132.68米),宽18丈(约合53.94米),船体深12米,吃水8米。舷壁高1.5米,载重为7400吨,共有九根桅杆,四层甲板,宝船上层两侧列放有中炮16尊,中层则分列大炮9尊,宝船头部染有被称为“龙目”的两个大圆眼。

马船是快速综合补给船。长37,宽15丈,八桅十帆,仅次于大号宝船,吃水深、稳定性好,宜于载重远航,也称中号宝船。水船是专门为存储、运载淡水用的辅助船。粮船是用于船队运输粮食及其他物品的补给船。战座船是兼有作战性能的海船。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史料展”的展厅中有一幅石碑拓片的放大照片,这是“静海寺郑和残碑”的拓片。碑文虽然已残破,但仅存的寥寥数十言,记载了郑和船队的船只种类和与西洋沿岸国家交往的史实,这是目前国内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船队情况的珍贵石刻资料。

《南京静海寺碑》(残碑文)内容为:“……帝敕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于都城外龙江之上,以……帝复建静海禅寺,用显法门,诚千古之佳胜,岂偶然之……一、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兵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清海道。永乐四年(1406年),大船住于旧港海口,即古至三佛奇。……首陈祖义、金志名等,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回京。由是……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其国王阿烈苦奈儿谋劫钱粮船只,事……阿烈苦奈儿并家……”

根据碑文中记载的“永乐三年,将领官兵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内容,说明郑和下西洋时所乘的船舶分别有二千料海船、一千五百料海船和八橹船,这是目前唯一记载郑和宝船队船只大小的碑文,其内容记载与明代祝允明在《前闻记》中所述的第七次下西洋时所用船种基本一致。

根据碑文中记载的“帝复建静海禅寺”内容,可见静海寺是在永乐17年明成祖朱棣敕令重建弘仁普济天妃宫完工之后,复又新建的一座禅寺。这时静海寺新落成,又适逢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即将从海外带回的海棠种植于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如今残碑实物早已不复存在,而发现这块残碑的是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1936年春,时在南京国立编译馆任职的是郑鹤声在下关一带寻访郑和遗迹,在静海寺意外地发现了镶嵌在厨房墙壁上的《静海寺郑和残碑》,发现这块珍贵的残碑后当时就拓印了一张,不久又对拓片拍了照片。在郑鹤声出版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一书中他回忆了这段发现经历。

“南京静海寺,自永乐初创筑后,至正德、万历、乾隆间三经重修,于道光十二年(1832)被火焚毁。嗣后再经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即在此寺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静海寺再度被毁,事后又由静安和尚再行募修。一九三六年,编者曾数度往游,并在寺中发现郑和在静海寺所立之碑。此碑历劫之余偶尔保存,因其残破,故寺僧不知于何时嵌之寺西则出访壁间,以永其传,表示珍惜之意。”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史料展”的展厅中陈列有“古静海寺的木构件”,这是展厅里的珍贵藏品。木构件是古静海寺被毁前遗存的建筑构件,木雕文饰精美。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史料展”的展厅中有一个古静海寺沙盘模型,展现了旧时静海寺的风貌。

静海寺是明朝的十大律寺之一,坐落在长江岸边,狮子山西南麓。

古静海寺始建于明代,但关于始建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和文人笔记大多认为静海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明代静海寺初建成时规模宏大。《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有,“在都城外,南去仪凤门半里,所统天界寺二十里,西城路龙山之麓。文皇命使海外,平服诸番,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额静海”。其中寺内的建筑,殿堂包括金刚殿三楹、左钟楼一座、右井亭一座、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观音殿三楹、左伽蓝殿二楹;右轮藏殿三楹、右弥勒殿三楹、右祖师殿二楹、潮音阁五楹、左华严楼二楹、回廊二十楹、玩咸亭一座、方丈一所十六楹、公学三楹、僧院四十房等”禅堂包括“正门一座、华严楼三楹、禅堂左右两堂共六楹、十方堂三楹,茶厨等房、旧禅房一所”,此外公产有盘槐田、地、塘二百三亩二厘等。

《白下琐言》中记载有,“仪凤门外静海寺,明永乐建,规模宏阔,础石大若车轮,润如苍玉,柱皆数围,或云沉香木为之,其实钟山楠木耳”。

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以及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静海寺,背倚狮子山和明城墙,东接天妃宫,西临仪凤门下的护城河,殿宇林立,气势恢宏。静海寺中曾供奉郑和在洪熙元年守备南京期间,为纪念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而铸造的一尊铜鼎。

数百年以来,静海寺几毁几修,历经沧桑。根据史料记载,明代正德年间静海寺大修过一次,历时三年,修建了殿、堂、楼、亭、阁、廊四十间。重修之后,静海寺有四殿、六堂、四亭,还有方丈室、楼、阁、画廊等建筑。根据《静海寺重记略》中记载,“狮子山之阳,有静海寺焉,鼎创岁深,蛊坏日甚。用浮图故事,费出募缘经营三载,厥功告孱,凡为殿四,堂六,亭亦四。若门,若阁,若楼,若方丈室各一,若画廊以间计则四十……”

清代乾隆年间再次重修,且重修之后吸引了众多的出家人,香火旺盛,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律寺,号称金陵律寺之冠。清代道光12年(1832年)2月,一场大火将寺庙几乎化为灰烬,仅剩山门和天王殿,再度重修,这是静海寺第一次毁而复建。

清代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天国军队从静海寺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北侧城墙后攻入南京,静海寺遭清军炮击起火被毁,后来由静安和尚募款重建。

1937年冬,日军进攻南京,静海寺于是年1210日大半被毁。计焚去头门韦陀殿三间,大课堂三间,原大殿地基平房三间,影堂三间,祖堂三间,斋堂三间,库房四间,云水堂三间,大厨房五间,楼房五间,共四十九间。仅存方丈室六间,念佛堂五间,其临街(绥远路)大门“静海禅寺”四字,亦尚存在。

寻找郑和:静海寺

1949年后,静海寺旧址曾一度作为建宁路小学校舍,那时的静海寺还有三尊木雕法像,一口几百斤重的钟和一些寺产。1982年,在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了残存的静海寺遗址,当时遗址仅剩残缺的东配殿共26间,其中3间建于100多年前,另3间建于200多年前,临街的一间被街道工厂占用,其余被下关区土杂公司作为仓库使用。

1982年,静海寺被定为下关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寻找郑和:静海寺

1987年,南京市在静海寺遗迹偏西处,按照明代庙宇风格进行第三次重建,1988年建成,修复了僧房并新建过殿和正殿。修建工程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持设计,过殿在前、大院居中、正殿在后,正殿前还设抱殿,占地面积628平方米。由于修建的是仿古建筑,因此称古静海寺旧址

1990年,静海寺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11月,对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静海寺占地近3000平方米,在配殿后设主副五个展厅,新馆于199761日落成。

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将静海寺扩建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由东南大学杜顺宝主持设计。这次扩建后的静海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新建郑和纪念堂、潮音阁等建筑,扩建后的静海寺包括山门、郑和纪念堂、潮音阁、香港回归厅、戏台等建筑,通过回廊与原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古静海寺旧址重建之后虽然整体建筑仿明代的江南园林风格,古色古香,安静典雅,但其用途已经不再是佛教庙宇,而是被辟为纪念馆以及史料陈列馆。

寻找郑和:静海寺
寻找郑和:静海寺

在“史料展”的展厅中有一个古静海寺的全貌图,这是《金陵梵刹志》中明代凌大德绘,傅汝贤刊的《静海寺全景》图。古静海寺有天王殿、正佛殿、观音殿、伽蓝殿、托藏殿、弥勒殿、祖师殿等殿堂楼阁八十多楹。如此大的规模,当时可谓金陵名刹。

寻找郑和:静海寺

从《金陵梵刹志》中的《静海寺》一图中,静海寺位于城墙与河流之间的空地上,城墙曲折,墙后为狮子山,植被稀疏。城墙下开有仪凤门,门外大路一侧为绣球山。山门面朝大路而建,坐北朝南,开一门,山门后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方丈室、毗卢殿,潮音阁,是一个狭长空间布局。靠城墙一侧有钟楼、观音殿、三宿岩、真假山、禅堂。“寺左有巨石,名真假山,从地矗起,下空洞,潦水微渚,曲径盘折而上,形类累石为之”。在天王殿两侧有钟楼和井亭。靠近仪凤门处可见天妃宫。静海寺建筑殿宇较多,其中潮音阁高两层,面阔五楹,三层重檐歇山顶,登阁可远望长江。

《金陵梵刹志》中所说的“左钟楼一座、右井亭一座”,在现在的静海寺正门前,一左一右也各有一座井亭和钟楼。

井亭在正门广场的西侧,为一座四角方亭,亭中有井一口,亭上悬挂有“井亭”的牌匾,亭柱上有对联一幅,“一脉清泉远,五洲乡梦长”,对联为潘高鹏先生书写。

寻找郑和:静海寺

钟楼在正门广场的东侧,为一座两层四角方亭,亭上悬挂有“钟楼”的牌匾,亭内有“警世钟”一口,1997年时由南京市大中小学生为迎接香港回归捐资铸钟造亭。

寻找郑和:静海寺

“警世钟”为青铜材质,造型沉稳端庄,色泽古朴,重3.50吨,钟主体高度1.842米,象征着《南京条约》于1842年在静海寺被迫议定。钟顶有一高7.1厘米火球,寓意71日香港回归祖国;钟的肩部铸有12只和平鸽,钟裙之上是两条龙,二龙之间是一朵盛开的梅花,是钟的撞击点,一道回纹环绕钟体。钟的背面镌有武中奇先生题写的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钟体的正面铭刻着陈焕友先生所题“警世钟”三个大字,钟的两侧用魏体竖排着572个字的铭文,记述了从《南京条约》签订到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沧桑的历史。

寻找郑和:静海寺

静海寺,曾经的“金陵律寺之冠”,建造之初占地30余亩,殿堂80余间,曾几何时,这里香客聚集,梵音缭绕,佛轮常转。郑和晚年曾在此居住,下西洋时带回的一些奇珍异物也供养于寺内;明代嘉靖43年(1516年)李时珍曾住在静海寺考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药用植物,增补了《本草纲目》……,今日的静海寺,仿古庙宇建筑鳞次栉比,黄墙红柱,青瓦飞檐,斗拱交错,院落、过殿、配殿、正殿,一应俱全。虽殿堂楼宇辉煌,但缭绕香烟却无,只是院落后侧的那座闻名遐迩的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三宿崖”,依旧还在……

寻找郑和:静海寺

三宿崖后是那条护城河,河上有座“静海桥”。流水、小桥、城墙,似乎也都在叙述着过去的故事……

寻找郑和:静海寺

静海寺门前,灰白色的石牌坊高耸在山门之外,四座石台之上,方柱直冲蓝天,方柱之间夹着三座低檐瓦顶,中间偏高,两边的沿中轴线对称,整个石牌坊显得古朴美观。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静海寺,正如门前这座石牌坊上题写的“静海沧桑”那般,经历了无数的岁月,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寻找郑和:静海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