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拾遗:三宿崖

(2018-08-19 11:20:53)
标签:

三宿崖

三宿岩

真假山

虞允文

静海寺

分类: 览金陵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也称“三宿岩”,位于南京市朝月楼116号,是古静海寺里的一景。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狮子山的西麓,静海寺纪念馆北侧的院落中。三宿崖紧临静海寺纪念馆西门,周围有天妃宫碑以及《南京条约》展览区等,院落外便是护城河。

金陵拾遗:三宿崖

前往三宿崖,可以从静海寺纪念馆正门进入,沿着西侧的长廊蜿蜒前行200米左右,直至后院;也可以从静海寺纪念馆的围墙外绕到西门处直接进入。

静海寺纪念馆的西门,看上去有些破旧,门柱上的油漆已经脱落,门前的墙上挂有一块黄色的牌匾,上面写着“南京静海寺纪念馆”的字样。门前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内容为“南京条约于此胁成寺颜静海百年间瀛海何曾一日静,东亚纪元自今更始亭翼鸣钟千载后警钟应亦中宵鸣”。

金陵拾遗:三宿崖

进门之后,一眼看见的便是三宿崖。同时正对门前还有一块石碑,是“扩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碑记”,内容为介绍1997年扩建陈列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提到在扩建陈列馆的同时,“将附近的明代天妃宫碑移入馆中,并修复了原静海寺内的古迹‘三宿岩’”。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前,两座石碑。一块为文物保护单位碑,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关于三宿崖来历的说明文字。三宿崖19828月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背面也刻有一段文字,内容为“因宋代虞允文三宿于此而名。虞允文是隆州人由进士第仕圣士部尚书。以万余宋兵大败四十万金兵,三宿于崖中,故名‘三宿崖’。现在石岩洞及宋时题迹尚存”。

金陵拾遗:三宿崖

另一侧的说明牌上则写着,三宿岩,因南宋抗金英雄虞允文,在安徽采石以18千宋兵大胜40万金兵后,还朝途中在此系舟而得名。它生自天然,又酷似假山,非常奇特,清代被列为金陵48景之一。

两块石碑,都是在说三宿崖,一说“以万余宋兵大败四十万金兵”,另一说“以一万八千宋兵大胜四十万金兵”,“大败”和“大胜”都是赢;一说“宿于此”,另一说“在此系舟”,都是说曾在此地……,足以见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三宿岩)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有趣的名称叫“真假山”。虽说是别称,可是在《古静海寺全貌图》中却分别标有“真假山”和“三宿岩”两处位置,以及“仙人洞”等。

金陵拾遗:三宿崖

真假山的“假”说的是它玲珑错落,有峦有洞,如同极具审美情趣的假石山;而真假山的“真”则是指它生自天然。其实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江边的一座矶石,也是狮子山的余脉,千百年大江北移,它成了突兀于地面的一座山石。

《金陵梵刹志》中有篇“三宿岩记略”,为明代南大理卿沔阳陈文烛所著。其中云,南京下关去城四、五里,有静海寺,余常过之,住持请余游山亭。南京名园假山者众矣,而此山突怒偃蹇,负土而出,奇怪万状,涣若犇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后,如熊罴之士鼓勇而立,又如战马森列,渴而饮于溪也。昔人所谓抉其穴,而鼻口相呀;搜其根,而蹄股交峙者也。假令香山仙客、平泉庄主任、海岳庵居士见之,有不欣于所遇而赏鉴者哉?余每过之,风月之夕,有登临忘倦,徙倚忘去者矣。山僧请余一言,且曰:此山在宋时原系江岸,虞允文大破金人于采石,曾系舟三宿山岸,至今名三宿岩,而高皇帝起淮甸,命使大征西洋,奏凯而归,建静海寺。此其大概也。遂题于壁而记之。

“山石嵌空玲珑,如鬼斧神工,三宿崖的美妙奇特,在清代被誉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为三宿名崖

金陵拾遗:三宿崖

陈作仪1923年所绘《金陵四十八景》画面清秀隽逸,引人入胜。其中也有一幅“三宿崖”。陈作仪(1856─1934)原名作梁、字濠生,号乌榜村农、凤叟等,世人称逸园先生。

金陵拾遗:三宿崖

现在的三宿崖,已经不如当年的险峻峭拔,但看上去的确有山石嵌空玲珑,如鬼斧神工的神韵,整个岩体通显“瘦皱漏透”,参差嶙峋,苍郁雄浑。

金陵拾遗:三宿崖

怪石嶙峋的三宿崖和郁郁葱葱的狮子山相比,只能算是一块小岩石,但似乎又与狮子山浑然一体。虽然相隔了一条护城河,但其实就是狮子山余脉。三宿崖占地数十平方米,周不过百步,高度约有10米,岩石整体上非常像一座假山石,但却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或许是被人们称为真假山的缘故。

据说三宿崖还有一个名称叫“狮子头”,后来因纪念虞允文才改成为“三宿崖”。很多人形容三宿崖时都说是“状如狮首”,说是如果将狮子山比作一只狮子,那三宿崖就像一个小狮子头,而山崖中的山洞,好似狮子张开的血盆大口。虽说三宿崖与狮子山形断脉连,但若是说其是“狮首”,以狮子山如此偌大的“狮身”,不会低下那高昂的“狮子头”吧?

金陵拾遗:三宿崖

形状奇特的三宿崖,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若是说三宿崖自身就是状如一只狮子,或许真的能找出高昂的“狮首”以及匍匐的“狮身”来。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的岩体有一个山洞,称为“仙人洞”。洞外一汪潭水,洞中流水潺潺,不知这洞中是否还别有天地?

金陵拾遗:三宿崖

山洞口的上方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刻有一个红色的“佛”字,显得十分醒目。

金陵拾遗:三宿崖

低头向洞中看去,山洞之中还有一尊佛像端坐在石壁上。

金陵拾遗:三宿崖

沿着崖边的小道,绕到三宿崖的背面,只见这里到处藤蔓缠绕,岩体参差嶙峋。崖的四周随处可见“禁止攀爬”的木牌。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的后侧也有一些小水潭,应该是和前侧的水潭相通。

金陵拾遗:三宿崖
金陵拾遗:三宿崖

大概是为了保护这些山崖不被损坏,三宿崖的四周都有一些铁制的支撑架。

金陵拾遗:三宿崖

因为有围墙的缘故,无法绕行三宿崖一周,只能从前后两侧在崖体周围徘徊,崖体的周围种植了一些树木,还有铺设的石子小道。或许是因为三宿崖地处静海寺纪念馆的后院,这里显得十分静谧。

金陵拾遗:三宿崖

崖前有一汪潭水,衬托着嶙峋的岩石,只是昔日的滚滚江水已经远去,只留下一湾小小的水潭……

金陵拾遗:三宿崖
金陵拾遗:三宿崖

水潭前有一些建筑,这里都是陈列馆的馆室,在临潭的一侧,廊柱上写有一幅对联,内容为:“伟哉虞相南宋一人水石尚留三宿影,雄矣郑公西洋七下风林犹作万涛声”。

金陵拾遗:三宿崖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一直以来,宋代名将虞允文在此三宿的故事,使得这座山石具有了传奇的色彩,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虞允文绍兴30年(1160年)时出使金国,见运粮造船者诸多,返宋后请求加强战备。本年4月,宋朝闻金国将毁和约,令王权守建康、李显忠守池阳、刘錡守镇江,壁垒相望。10月,金兵渡淮南侵,两淮守将王权、刘錡节节败逃,金军直抵长江北岸。宋高宗赵构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临江督战。10月末,叶义问、虞允文等至镇江,金帝完颜亮已到达长江北岸的西采石、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南)多日。11月初,叶义问、虞允文至建康府。这时王权已经被罢免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职,接任者李显忠尚未到任,王权所部退至东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叶义问遣虞允文往东采石犒师,并往芜湖催促李显忠赴任。虞允文夜见刚到任的知府张焘商议御敌之计,表示“当以死守留钥”。虞允文至东采石,见王权部下士气低落,而长江北岸金人遍野。虞允文整顿军队,于江岸山间布阵,令当涂民兵协助水军,大破金兵于采石江上,杀死金兵4000余人,俘获500余人。次日,虞允文派船队出击北岸杨林渡口,大败金水军并烧毁金军渡江船只。完颜亮渡江南侵计划破灭,移师扬州。采石之战力挽危局,是南宋惟一击败金兵渡江的战役。虞允文以一介儒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毅然挺身于时艰,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率一万八千宋兵大胜金兵四十万,挽回了败局,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采石之战

战后,虞允文率李显忠部将李棒所统1.6万人及战船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以防金兵南渡。虞允文途经建康时,泊舟下关江边,在狮子山下岩洞系舟三日,岩因此得名三宿岩。

金陵拾遗:三宿崖

虞允文,字彬甫(11101174),四川仁寿县人,南宋名臣。绍兴24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32年(1162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5年(1169年)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8年(1172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淳熙4年(1177年),追赠太傅,谥号忠肃。

毛泽东先生在读《续通鉴纪事本末》批语中写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正因为有着“虞允文督战采石”的故事,数百年来,这处得胜还朝的宝地,一直为人们传颂。

800年前,南宋时期的长江河道比现在偏东,三宿崖是卢龙山延伸至江边的一块礁石,三宿岩矗立岸边,是一座虽不高大但看去很有些陡峭之势的矶石,江涛激荡,长江从其脚下流过。由于长江河床不断迁移,江滩淤积,三宿崖离长江越来越远,现在离江边至少有一公里以上,便成了陆地的一座真假山。沧海桑田,变化万千。

在汉语中“崖”一般是指悬崖峭壁,即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而“岩”则是指岩石或岩石突起而形成的山峰,至于“三宿崖”亦可称之为“三宿岩”不知是何缘故,或许是昔日之“崖”而今日已成为“岩”了。

金陵拾遗:三宿崖

三宿崖,有着奇特的外貌,也有着传奇的故事。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之吟诗绘画。清代作家吴敬梓曾经写过一组《金陵景物图诗》,其中有一首就是《三宿岩》:“嵯峨灵石阁,传石三宿岩。其上为青鸳,玲珑怪石嵌。昔日涌江涛,岩下落征帆。今日列僧庐,岩下丢松杉。”即记录了三宿崖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描述了三宿岩环境状况。民国文人卢前也曾经写过一曲“满江红”《下关静海寺三宿岩》,“千古龙江,说当日、曾眠忠肃。扫敌后、振衣江上,于焉三宿。南渡朝廷糊纸耳,假兹一战为张目。是书生、立志要饥餐,胡儿肉。亭已圮,花犹馥。岩尚在,鸣鸡触。感惨胜奚骄,幸何自足。如此栋梁谁爱惜,让他鹰犬成人物。纵金亡、宋岂便能安,看蒙兀。”

郑板桥也曾有词一阙《百字令·三宿崖》,但未载入《板桥诗抄》中。词的内容为,“巃嵸怪石,似狮蹲而怒,虎卧而起。又似深林藏古庙,四壁揶揄之鬼。凹者成盂,凸而为髻,缝裂香花媚。披麻斧劈,画家皴法都备。勘叹畴昔金人,兵残阵折,三宿悬崖蔽。半壁江山非正朔,也有神灵怪异。穴肯藏狐,鼠能依社,造化知何意?至今洞口,栝藤老蔓阴翳。”

《金陵图咏》中的《宿岩灵石》图中,寺院围墙内矗立一座巨大的石矶,名为三宿岩。该石矶体量硕大,石材受到风化作用而呈现多处孔洞,表面嶙峋漏透。石矶上有两座楼阁式塔,一座重檐,一座无檐。塔后的石矶上建有灵石阁,四周绕以栏杆,是观景的场所。石矶下方靠近护城河建有一座潮音阁。

金陵拾遗:三宿崖

《金陵梵刹志》中有记载,三宿崖“宋人题刻、泊舟于此。盖江浒也。又三宿岩题,万元范以嘉定丁丑仲春月别赵君用,字类黄太史”。《新京备乘》中记载,三宿岩“岩居卢龙山麓仪凤门外静海寺内,在昔危石临江,为波涛激荡,磊珂特起,崖穴相贯。宋虞允文出兵,尝三宿其下,因以得名。清光绪末季,端匋斋建楼于其上,为文酒宴会之所,并有文以表之”。

三宿岩磊珂突起,奇怪万状,崖石嵯峨,中虚外俏,嵌空玲珑,鬼斧神工。清代光绪末年,曾建楼于其上,为聚会赏景之佳处,文人雅士,每游于斯,多有题咏。如《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下其中就有“三宿岩厉元范题名(行书。嘉定十年二月。仪凤门外静海寺),三宿岩赵柏林、张元瑞、宋可行题名(行书。丁丑重阳。仪凤门外静海寺),三宿岩坚濯浚题名(行书。重阳后三日。仪凤门外静海寺)”的记载,朱之蕃、高岑、徐虎等所绘金陵景色画中都有关于三宿崖的绘画作品。

金陵拾遗:三宿崖
金陵拾遗:三宿崖

岁月沧桑,现在的三宿崖,“至今洞口,栝藤老蔓阴翳”。但却不知从哪个角度看过去,可以有过去画中的那般高大耸立,也无法想象出崖上可以有楼台亭阁……,据说洞口石壁上还曾有“三宿岩”三字依稀可见,但如今似乎也难以辨认……

金陵拾遗:三宿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