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语:江苏路5号杨华臣旧居

标签:
江苏路5号杨华臣颐和路民国建筑湖南路 |
分类: 览金陵 |
建筑物语:江苏路5号杨华臣旧居
杨华臣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5号。是“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中第十二片区中的一幢建筑。
江苏路是南京市鼓楼区中部的一条街道,街道呈“J”字形,长度约1000米左右。江苏路5号位于江苏路的南端,临近宁海路处。属于“颐和路公馆区”,在该片区的南侧。
所谓“颐和路公馆区”的全称为“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这里是民国时期按《首都计划》实施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开始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存225处,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区。
在这片37.8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现存的225幢建筑,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心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处在江苏路、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形区域内,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有26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江苏路5号建筑便是其中的一幢。
行至位于山西路西侧的“江苏路广场”,沿江苏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300米左右沿街道方向,转向西南方,再行至200米左右便可到“江苏路5号杨华臣旧居”。在这里沿街的围墙上可以看到“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的字样。
在围墙的后面,就是江苏路5号杨华臣旧居。
一座淡黄色的小楼,之前小楼前的庭院已经被新建的地下车库入口占据,已经看不出小楼当年作为“花园住宅”的全貌。
根据记载,江苏路5号建筑,西式建筑风格样式。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8平方米,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楼高2层,有假3层阁楼,房间16间,还有附属建筑,平房2进4间,厨房2间,汽车房2间,厕所1间,共计25间。建筑的造型变化丰富,门窗大小搭配,整体看上去极具韵律感。
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建筑主体的西式楼房一幢,而记载中的平房、厨房以及汽车房、厕所等已经不复存在了。其实作为“花园住宅”,庭院及附属用房也是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不同的庭院格局,附属房屋的坐落位置,都能够显现出建筑的整体风格。而“公馆区”的改造,恰恰却是忽略了这一点。
在江苏路5号建筑东南方向阳台侧面的墙壁上,镶嵌着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2013年10月,该建筑被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路5号建筑,曾经是原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华臣的旧居。
现在该建筑的一楼,是一间小型的展览馆。在展厅内,悬挂着建筑档案的展示板。
展厅内展示板上的“旧居档案”中记载着“江苏路5号铁路工程师杨莘臣”。具体内容为:江苏路5号建筑。系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莘臣旧居。建于抗战前,建筑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80平方米,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2层16间,平房2进4间,厨房2间,汽车房2间,厕所1间,共计25间。1953年1月,经交易所介绍,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购买使用。
在展厅的展示内容中,还有一张江苏路5号建筑的旧影。
这一区域内的民国建筑大都已经有近八九十年的历史,完全超过了设计的使用年限,目前建筑的基础承载能力和墙体强度也远远达不到现在的设计规范要求。
为了使这些建筑既能够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必须保留住原有的建筑外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首先对基础进行加固,将原建筑的条形基础改为现浇混凝土筏板基础。对于建筑的外立面进行加固处理,在墙体两侧布置双向钢绞线(对于清水砖墙的只在内部布置钢绞线),之后用高标砂浆粉刷,以增强墙体的强度。
建筑的内部也进行了修缮,房间格局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面貌,部分空间也进行了调整。建筑的一楼为《梧桐树下:南京民国建筑风情》的展览。
江苏路5号建筑是在铁路工程师杨华臣任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期间所建。
杨华臣,又作杨莘臣(号莘臣),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归国后曾任国民政府平汉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平汉铁路即京汉铁路,由于民国时期北京称为北平,所以称“平汉铁路”)、铁道部北宁路局局长。平汉铁路开始营建时是从卢沟桥至汉口,因此最早的名称为卢汉铁路。1906年4月1日,平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打破了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杨华臣在平汉铁路的建造过程中,从机务干事做到了机务处长,后又升任副局长。同时他在此期间,不断被全国各交通大学请去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1949年后,杨华臣选择留在大陆,没有去台湾,担任新中国的铁道部顾问。
修缮之后的建筑,已经不再陈旧,但也能够从建筑外观的风格上,依稀看去它所属于的年代以及岁月留下的痕迹。
南京地区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部分都采用砖混结构和大屋顶造型,屋顶内部为人字形木质结构,外部为琉璃瓦屋面,这些建筑超出了“使用寿命”之后,建筑的内部和外部或多或少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在建筑外立面因风化侵蚀,材料性能丧失而发生脱落,内墙面石粉干化,起皮严重,成颗粒状掉落,墙面墙角渗漏严重;又因为气候原因,白蚁较多,木质结构易受蛀蚀,屋面容易开裂渗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修缮改造之前,这些建筑内基本上都居住着数十户居民,成为大杂院,院落内也有不少搭建,虽然居住环境不佳,但因为地处闹市中的幽静之处,仍然受到许多居民的喜爱。
建筑修缮虽然说尽可能的做到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但实际上还是和原来的建筑格局有不少变化,譬如江苏路5号建筑现在的院落大门就不在原先的位置上,已经向前移动了数十米,而在原先院门的位置上修建了地下民防工程的入口,现在的大门进去之后,也无法感受到当年的建筑及庭院格局的那种风格。
至于这幢建筑原来的门牌号码是否为“江苏路5号”并没有确切的说法,根据1948年出版的《南京市街道详图》上,这条道路的位置上标注的路名是“湖南路”。而现在湖南路与历史上的湖南路位置并不一致,现在的湖南路西起于山西路广场,东与中央路相交,原名为“中央党部路”,而当时的与江苏路、宁海路相接的道路名称则为“湖南路”,现在则为江苏路的一部分。
根据南京市档案馆藏的“南京市新住宅区第一区征收给价及承领土地等事办法”(南京市政府·民国文书(档案号10010011027(00)001))中的“新住宅区第一区领地各户未报建筑表”中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到,“江苏路5号”建筑似乎当时应该位于“湖南路”上。
无论建筑现在是怎样的美轮美奂,房屋拆迁的过程总是十分痛苦的。
江苏路5号建筑所处的颐和路公馆区12片区,2014年,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昔日旧楼换新颜,外立面光鲜了,内部整洁了,可是不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住宅区,其历史的积淀、传承的文化又都在哪里呢?
或许在雪中?或许在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