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仅仅只是画的问题
(2022-06-01 14:14:20)
标签:
杂谈 |
我不是相关专业的,但我并不喜欢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儿童绘画类图书,尽管这只是个人观点,不过相对于建国后以来的各种相关作品,我能明显感受到这其间有个明显的转折期,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中国儿童作品是相当认真且负责的,而在此之后,空多了些颜色上的大量运用,但实际内容与水准却在不断走低,甚至到现在连精神内核都不一定能够保证了。
作为那个年代过来的一代人,我是见识过白描这种传统技法在那时的影响力的,没错,只是平平常常的几本连环画,就可以带给那时候的孩子大量的快乐,同样的,那时的学习相关书籍,也大量应用类似的手法,尽力作到艺术对于孩子成长的正向影响,也因此,那时只要一看到书上的那些插画,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这种踏实像极了在春天自由沐浴阳光时的快乐,无论学习让我感到怎样的压力,我也不会认为这些插画会有什么恶意吧,即便是那些穷极无聊对插画大加改造的皮孩子们,在多年后回首曾经的自己,也一定也能够体会到这些插画作者们的善意与用心了,那个时代的学习类图书就是如此让人安心,正如那个时代描述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总要用到成灰的蜡炬,我是决难想到现在的人们往往习惯以契约绑定二者,收钱办事,就这么简单,因此也就没了高尚,因此也就没了尊严,那么谁还在乎学习类书籍的精神内涵呢?
事实上,这次出问题的图书用了不止几年,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出问题的图书也不止一种,这是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什么奇怪的,就像当年我跟许多网友一样激动地反对从中删除那些经典的带有强烈正面讯息的文章那样,结果大多是被删除的文章落伍了,不符合时代潮流了,没有文学性啦等等等等理由,在那时我几乎已经又看到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封建时代又要回来的样子,当阳刚不在,阴柔大行其道时,天晓得未来的孩子要面临怎样奇形怪状的世界呢?
说着无用的话,表达无用的意见,注定是一个越发稳定的社会需要的东西吗?那时的我说不上先知先觉,但我认定人们认知转捩点一定会到来,也就是说,当人们普遍忍无可忍时,便会产生一定的共情,至少在现在,我觉得时下的家长并没有忘记小时候被种下的健康种子,即便这个世界有多么善变,环境有多么复杂,生活有多么艰辛,也无法扭曲他们对于价值的判断以及对整体社会理想的认同,他们迟早会意识到哪里不对劲,这种不对劲要么来自于我们的内部矛盾,要么干脆来自于刻意的外部阴谋,对此我也无法给出答案,既然有人说要调查,那就先查查看吧,现在的我只能说事后请告诉我们一个合理的结果,但愿不要再像过去那样不了了之了,然后不断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发作,这才是奇哉怪也不可救药了。
我不是相关专业,所以我给不出更多的长篇大论与确切信息,更何况我没有像他们那样坐在那个位子上拥有俯视我们的角度,所以不可能随意变换着花样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轨迹,我只能静静观察着时下的各方反应,顺便再看看我们愿意相信的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孩子真有那些插画描绘的那么邪性,那么这样的未来也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我深切地以为这个过程现在仍可以被打断,这只是因为我们的理想信念仍处于可以被延续与连接的状态,这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但这样的财富却可以因时间流逝不断缩水,那些外部势力显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断尝试从这些地方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直到我们老去并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的意志是否会被我们下一代继承呢?从这点上说,我一点也不怀疑外部世界对于我们的敌意,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以当某些人口中的聪明人为荣,那大多只是一种刻意的价值观引导方式,当你变得跟他们一样时,你眼中的世界其实已经被扭曲了,那样的你会做出什么来已经不由你自己决定了。
我不止一次强调我们是中国人,但我们更应强调自己是新中国人,这一个新字注定了我们应该与旧时的那些中国人有所区别,除去物质领域的不同,更大的区别还是在于思想与文化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显然建立在一个更为健康与不断自我完善的哲学基础之上,显然是在以扬弃的精神继承过去,并以探索家的气魄大踏步开启另一个高度的新循环过程,这需要构建一个理所当然的自信,我们的未来理应为这种自信所左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该走怎样路时,就用不着再去将别人的糟粕拿来当成宝贝,也用不着再如此配合着外人自轻自践自己的未来,而这才是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告诉我们下一代的东西,它是阳光是雨露,是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希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以及那些家长们如此愤怒的原因了,只因我们如此珍视我们的未来,只因我们如此深沉地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