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观察:吉利下步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2009-04-22 13:57:24)
标签:
汽车 |
|
|
|
|
1-3月同比 |
|
自由舰 |
27759 |
21087 |
31.6% |
|
金刚 |
15507 |
19595 |
-20.9% |
|
熊猫 |
4256 |
— |
— |
|
远景 |
5483 |
9068 |
-39.5% |
上海车展吉利携三大品牌22款车型参展,吉利的参展受到来自海外知名设计师、海外经销商体系、国内资深人士和媒体的高度肯定。吉利在危机来临前的先知先觉,提前进行的冬泳储备,让其在沉默后集中发力。
当我们看到吉利光明的未来之时,也要看到吉利向未来转变面临的两项关键挑战。吉利当前主销车型的价格在10万以里,未来三大品牌的宽幅跨度,首先对其渠道的能力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是三大品牌构建过程中如何切实打造和提升品牌价值。
三大品牌22款车型,吉利的未来渠道体系如何重新搭建,各款车型如何划分是第一步挑战,第二步挑战是渠道内在管理能力的提升。拥有三大品牌的吉利在产品体系方面,可与大众、丰田相媲美,南北大众用了二十多年消化大众的产品体系,吉利没有这么充分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这个软实力是更要命更关键的问题。当前吉利在向远景和熊猫两款车型转变之时,就面临着渠道能力的深度考验而产生了两款销售不畅的现状。
吉利当前拥有的三套渠道体系,除华普系外的另两个套渠道分工并不明晰,远没有达到南北大众、南北丰田合理的互补划分格局,产品虽多但能支撑两个渠道体系赢利能力的不多。吉利未来的三大品牌,需要合理互补的渠道体系,而这个互补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吉利在渠道层面的投入不会比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少。
有了三大产品体系的支撑,吉利的品牌构建具备了实体基础,姑且不从理论体系谈品牌构建之难,从上汽收购罗孚项目推出荣威750、550的持续品牌经营的主线看出,品牌这个软实力的打造也需要不菲的投入。上汽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具备了先期的技术基础,而吉利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之相比还有差距,吉利和上汽的品牌也存在差距。在具备实体产品基础之后,吉利的品牌价值工程,是另一个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工程。
吉利用冬泳方式解决了产品力的短板,营销力和品牌力的短板并没有明确改观。产品力这个基础硬件只是冰山一角,营销力和品牌力的软件则是水下的巨大冰山。吉利由大到强,还需要一个持续过程。希望吉利继续发挥冬泳策略,融开水下那块巨大的冰山。
(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