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给自主创新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2007-07-18 12:01:12)
 

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7月4日奇瑞与克莱斯勒的战略协议的签订,自主创新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模式,有业内人士认为奇瑞不再是典型的自主品牌代表,自主阵营的力量越来越薄弱。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自主品牌。大有自主品牌不能与外方汽车企业有任何的合作形式。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合资品牌能否打造自主品牌的讨论也在悄然兴起。在新的发展阶段,合资企业的中方凭借多年的合作基础,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完全可以打造出新的自主创新产品。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合资企业都明确了自主品牌的计划,但是具体自主品牌计划的背后,中方参与了多少,主导了多少还是未知之数。我们现在没有理由就对其否定。

 

合资企业究竟能否打造自主品牌,关键看一点。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中方是否拥有自主权,是否拥有技术的控制权。如果中方拥有自主权,那么这种自主创新我们应该欢迎。

 

别给自主创新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自主创新的多种模式

 

自主创新,在不同的阶段,正在迎来新的模式,我们应该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深化对自主创新的认识。比如上汽和南汽的海外收购、奇瑞的代工生产、合资企业自主创新等等,不管是华晨集团当初的研发外包、还是吉利、比亚迪等企业模仿的日韩模式、甚至上汽、南汽的海外收购,都是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有益模式的探讨。

 

自主创新需要经历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的三个阶段,在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底了薄的客观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积累,直接进入再创新的阶段,并不现实。在完全自主创新之前,不排除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费吸收。

 

别给自主创新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其发展。自主创新,需要更宽松的环境。自主创新,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只要最终拥有了自主产权,并且产权同时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我们都应该肯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