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系列:汽车行业自主、合资两个模式探讨了多年,今年两会期间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提交的一份特别议案,提出了汽车行业的第三种模式-通过海外收购进行自主创新。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通过收购实现?笔者认为,上汽、南汽成功收购罗孚项目不是个案,此次上海车展期间,两大汽车集团已经成功推出了新的汽车品牌,汽车产业的第三条路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走得通。
汽车产业重组一直进行中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了北美,第二是从美国转移到了亚洲的日本,第三次转移的方向正在向中国走来。在汽车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汽车巨头间的兼并重组一直进行,从未停止过。
从1985年至今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全面合资时代,世界汽车行业的6+3巨头都已布局中国。在这些汽车产业的重组和合作中,中国汽车企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当上汽和南汽成功收购英国百年罗孚汽车项目时,业内的怀疑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中国汽车企业从来没有主动的参与过国际汽车的跨国收购,并且获得了成功。
通过海外的跨国收购,是汽车产业的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汽车行业的重组和收购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中国汽车才刚刚迈出这一步。
海外收购以获取价值为前提
前段时间,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在CCTV-2的对话栏目中,谈到了收购罗孚项目的艰辛。实施海外跨国收购,是企业的战略问题,需要风险评估。但是有一点,收购是以获得价值为前提的,否则收购没有任何意义。
罗孚是英国没落的汽车贵族,但是对上汽和南汽来说,依然有价值可以寻。在这个成功的跨收购中,上汽在罗孚750的平台上推出了荣威750品牌,南汽刚推出了名爵7系、跑车系列和起动了发动机项目。收购成功后,上汽对罗孚750进行了消化吸收,掌握了生产中高端产品的技术,并且成功的打造出了自主的中高端品牌;南汽刚通过保持、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阶段,规划名爵项目。南汽留在英国的生产线,是锻炼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良好平台。这些都是上汽和南汽在国际收购中获得的有益经验。
如果没有收购国外汽车品牌这种模式,中国汽车企业打造一个中高端品牌需要更长的时间。上汽在打造荣威750高端品牌形象的过程,可谓千辛万苦,至今依然反复打造和传播。从这一点上看,跨国收购,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技术研发水平和品牌形象都是大有裨益的。
前段时间关于收购克莱斯勒的问题讨论的非常激烈,从战略角度看这种收购没有问题,但是从具体的执行计划,要有充分的风险评估。中国汽车企业即使收购不成克莱斯勒,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走不通,只是这个企业不合适,在投入与产出方面对企业来说不匹配。
点评:自主创新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不能仅依靠奇瑞、吉利、华晨这些自主品牌,合资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也应该以积极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海外收购的第三种模式同样如此。只要对提高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有益,我们都可以借鉴,不要束缚在一两种模式上。
不管是哪种模式,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经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过程。比如奇瑞、吉利起初的模式与华晨当初的外包研发是一样的,都是产品的技术引进阶段。前两个阶段是自主品牌必需的积累,第三个阶段才是自主品牌的真正创新,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个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