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均突破了720万辆,这是连续第五个年头的高增长。潜力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让我们缺乏更深入的关注汽车行业,研究汽车行业,一切都被这些畅销的数字所掩埋。
在新汽车时代下,将有更多的消费者拥有和使用汽车。汽车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重点关注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汽车企业应该更关注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消费者更应该关注消费者自身,为自己量身选择合适的车型,关注自己的有车权益如何得到保护;汽车行业部门也该关注消费者,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不因环保、不因能源、不因交通而限制汽车的发展。
企业没有为消费者服务
在中国汽车市场放量增长的时代,汽车企业没有真正的为消费者做好服务。在汽车需求唯新的时代,合资企业、自主企业拼命推出新车型,这是继汽车市场价格战新一轮的产品战。这些车型的推出,有多少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选择呢?
新产品推出的周期缩短,质量可靠性差,新车刚上市就降价。这些都是表明了企业市场策略的失误,在新产品导入方面缺乏深入的战略规划。在新车泛滥的浮华时代,没有哪个企业耐住了寂寞,纷纷跟随推新。
新产品上市越来越多,产品质量越来越差,这就是汽车企业在新汽车时代下奉献给消费者的?推新也好,降价也罢,本是给消费者带来的福音。可是一切与质量下降、服务不到位挂上干系,还有哪一点值得可取。
试问一下,汽车企业,究竟是为消费者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在没有给消费者服务好的前提下,又如何为企业服务呢?中国汽车市场的放量增长,可以带给企业一时的利益,却不会是永恒的。新车上市质量不稳定,产品降价降配置。。。。。。企业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为消费者服务,它们更像是市场的投机者。
近几年新车上市了几百款,看看06年中国畅销的10大车型,就知道车并非唯新就好。捷达、桑塔纳20个年头,依然畅销。看看近来车市没有停止的价格,哪款配置又没降低?汽车款式的新旧和汽车价格都不是关键,对得住消费者才是根本。
消费者没有认真对待自己
真正的消费主体是消费者,容忍车市浮华存在的还是消费者。如果用汽车市场的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来形容,似乎过于苛刻。但是,在中国车市跟风的现象依然普遍。消费者并没有真正的从自身出发,研究自己的需求。
消费者希望买到低价车,可是你更要仔细研究一下它的配置降了多少,不要唯价格是从,应该综合考虑价值问题。购车也不要唯新是从,如果产品得不到市场的充分认可,至少你的使用成本会高居不下。购买只是一时行为,使用才是漫长的磨合。
购车之后,消费者又充分保护了自己的权益吗?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和专业的维权方式,纵容了企业的“不法”行为。有多少消费者认真的研究了自己的服务过程?有多少消费者认真的询问4S店的服务内容?有多少消费者曾经因为质量和服务问题,向企业或是社会部门投诉过?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太宽容了,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
行业部门服务了谁?
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根本保护,关键在于法制的不健全。三包制度一直难产,没有法制的保护,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不会得到提升。汽车强制召回监管不到位,企业的隐性召回频频发生。如何净化汽车的消费环境,如何让每年近千万的新增用户享受有车生活带来的便利呢?
车多了,能源、环保、交通等方面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都会遇到问题。但是总不能一限了之罢,这是最没有水平的处理办法。
对于因为有车生活带来的能源问题,政府可以鼓励小排量车的发展,企业是否提供了优秀的小排量车型呢?消费者是否可以承担社会责任,选择这些车型呢?除了小排量,企业还有混合动力、电力等多种开发形式呀。但是,新方式的开发,大都以高成本做代价,普及起来又太难了。
环保是不可以回避的问题,个别区域已经安装了OBD,因为受到油品和区域的限制,相关配套服务远远没有跟进,实质意义并不明显。车位越来越紧,停车难将在近期困绕社会,谁应该切实关注这些问题,化解这些问题呢?
新汽车时代到来的今天,汽车产业链的各个部分,都应该更深入的关注一些问题。对企业,要提供给消费者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保护自身的权益;对于行业部门,要合理规划汽车行业,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让我们抛开车市的浮华,切实为消费者,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前一篇:情人节里的情侣车
后一篇:自主品牌是否渡过了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