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两宋是一段尴尬和耻辱的时期。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国掳走成为人质,北宋灭亡,南宋小朝廷建立,偏安江南一隅,夜夜笙歌,苟且偷安,自愿向金国称臣,割地纳币,用屈辱和无奈换来短暂的安宁。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主战派将领自然有了用武之地,派上了用场,上阵杀敌,收复失地,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然而一心精忠报国的岳飞被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死,成为历史上的千古冤案,个人英雄事迹彪炳史册,那首慷慨悲愤的《满江红》传唱了千年。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良臣猛将尚报国无门,何况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且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大多只能黯然洒泪,隐忍偷生,相比武将就会逊色许多,让后人记住的更是寥寥无几。
乱世出英雄。除了那些熠熠发光的武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还有一些文臣能人以其风骨和品质让后人铭记,给那段悲壮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柔情。
今天,讲述的是一位叫王伦的文人故事。
一
小说《水浒传》里也有一位叫王伦的人物,其在小旋风柴进的资助下,成为梁山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但其为人心胸狭窄,难以容忍能力比他大的人。
此王伦非彼王伦。王伦,北宋人,字正道,莘县人,王旦之弟王旭的玄孙,祖上都是正直的臣子,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家庭贫困,他虽成天游手好闲,到处惹事,但是广结好友,办事义气,颇有些侠士风范。《宋史》中记载王伦少年时曾数犯法,幸免。看来他也是个很机灵的人,每次遇事总有人给摆平,化险为夷。
像他这样的无名小辈,和刘邦一样,如果不是赶上社会动乱,可能一辈子就混在市井之中,吃吃喝喝,像大多数人一样娶妻生子,平淡过日子,一天天地老去,最终被历史所湮没。
但王伦这样的人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就是赶上了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给他们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才成就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话说公元1126年汴京被围,金军攻到了城下,大宋一片慌乱,宋钦宗亲自到宣德门查看敌情,大臣急得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一帮人正在吵吵嚷嚷中,王伦出场了。
他是如何出现在宣德门?又是如何挤到皇帝身边的,历史没有交待,可能之前也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总之,在混乱中,够不上级别的他成功地挤到了皇帝的身边。
不知受什么激励,他竟然主动对宋钦宗说:“臣能弹压之。”
当时,宋钦宗正急得一塌糊涂,听到有人有破敌之法,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也顾不上细问他的官职和破敌之法,急忙解下自己的夏国宝剑赐给王伦,让他去上阵破敌。
可王伦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光有尚方宝剑无法命令前方的军士,当下又对皇帝提出了要求:“臣未有官,岂能弹压?”
是啊,我没有官,上阵谁听我的啊?看来王伦人也不傻。
估计皇上急得没有办法了,来不及考察他的能力,就赶鸭子上架,当下任命他为兵部侍郎。
这王伦虽是文官,应颇有些英莽之气,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当下“挟恶少数人,传旨抚定,都人乃息”,成功地将场面控制了下来。
但事过以后,宋钦宗感觉后悔了,这么多武将不作为,居然让一个不知名的文官给解决了危机,多少感觉不光彩,宰相何栗也说他小人无功,升迁太快,于是过河拆桥,找了各种理由,将其连降十级,从兵部侍郎一下降到了修职郎的身份。
换做其他人,皇帝如此不厚道早就寒心了,像大宋其他的官员一样偷偷摸摸地投降了,但王伦还是保持了一个文人的风骨,在自己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和众多的人一样,为朝廷不确定的未来日日担忧着。
二
公元1127年,金朝的铁骑最终攻下了北宋都城东京(也称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皇室成员三千余人,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变”。之后南宋建立,宋高宗称帝,形势危急,朝廷急需出使金朝的使者,在国家危难的时期,王伦又一次站了出来,他被授予“刑部侍郎”,怀着壮士的决心,踏上了自己独特的仕途。
和其他出使的宋使一样,王伦一到金国就被羁押了,成了囚犯。但王伦仍然想方设法以重金贿赂金使,使其告诉二帝:我会来救你们的!
金朝不断地派人来劝降,王伦不为所诱,仍然为大宋说话。他的气节得到了金朝完颜宗翰的欣赏,被他的气概所折服,当下决定放其回家,让他回国传话议和一事。
此时,王伦被羁押在金朝已经五年之久。
虽然没有迎回“二圣”,但王伦回到南宋以后,还是被宋高宗嘉奖了一番,赐予他高官,他的两个弟弟和侄子也得到了重用。
此后,王伦就像“金宋专列”一样的列车员一样,奔波在金宋之间。宋金之间的很多协议都是他签订的,自然遭到了主战派和老百姓的唾弃,全国骂声一片。
王伦的角色很尴尬,弱国无外交,在那样一个敌强我弱的时代,皇帝都没有办法,他一个负责办事的臣子又能做什么呢?就像清朝的李鸿章一样,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可是在那样的形势下,作为国家的代表,面对家园零落和百姓流离,或许他们心里也有很多的无奈和不甘吧。
三
对于这样骂声,王伦选择是充耳不闻,他以自己的方式仍然奔波在宋金之间,为大宋争取着一方和平,或者一点小小的利益。
最后一次出使金国的时候,当时金国的主战派已经占了上风,王伦出行已经非常危险,很多人劝他不要去,家人也反对,但固执的他还是执意前往,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行。
这次,他没有那么幸运。很快,他就被扣为人质,又一次成为囚徒,被关押。金国对这位多年以来奔波在两国之间的宋使还是很客气的,多次让他投降,允诺给他很高的职位。但王伦此时又一次展现了倔强和骨气,他的回答只有七个字:“奉命而来,非降也!”
我是奉命而来的,不是来投降的。
此后,金人多次劝降,甚至派投降的宋臣来劝降,王伦都不为所动,最终金人看其心意已决,决定将其勒死。
行刑那天,天阴沉沉的,王伦却面无惧色,慨然被押赴刑场。此时,王伦作为一介文人流芳千古的一幕发生了。就在绳子勒紧的时候,王伦突然对执行的人进行了“贿赂”。
现场的人都以为他有了悔意,没想到他说的却是“你们等等。”随后,不顾金人诧异的眼神,他“冠带向南”,遥看着那个曾经过河拆桥羞辱过他,曾经凭由他被关押11年从未想过去营救他,曾经背负各种卖国骂名被上下唾弃的祖国,“再拜”之后痛哭失声:“先臣文正公(他的非直系祖上)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爱一死以辱命!”
言毕,王伦从容就死,“年六十一”。随后“河间地震,雨雹三日不止”。消息传到南宋,“人皆哀之”。王伦死后,南宋朝廷追封王伦为通议大夫,并赐谥号“愍节”,也算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岁月流逝,人事代谢,王伦这个小人物早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风中,被时间所湮没,史书上记载他的资料也是寥寥,现代知之人更是甚少。然而掩卷沉思,即使千年之后我们读他的故事还是很动容,那个老头在生死最后关头发出的临终遗言还是让人肃然起敬,他坚守气节,宁死不屈,那种高尚的品格和忠贞的立场令人敬佩。历史前进的步伐从来不缺少王伦这样的身影,就像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的苏轼,“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的陆游……相对于同一时代寂寂无名的朝臣,他们平凡而伟大,活出了文人的风骨,实现了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值得被铭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