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ORID四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关系?|焦点讨论法

标签:
ttt培训师苏平焦点讨论法orid引导技术企业培训 |
分类: 《引导式课程设计》 |
在看了上一篇文章:图解ORID-焦点讨论法 后,不少读者反馈:在学员看完视频、做过活动后,自己邀请大家分享时无人回应。
我询问具体情况后,发现了共性:他们问出的第一个问题都是
“看了这段视频对你有什么启发?”、“刚才的活动对你有什么启发?”这类问题。
难怪!一开口就问出了“死亡”问题,怎么会不冷场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类问题属于焦点讨论法中的诠释性问题(I的问题),在看完视频或做完活动后马上提出,可能会让学员不知道从何说起,从而导致冷场。
一、ORID四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关系?
不少伙伴运用ORID后未达成目标,问题可能出在没弄清楚ORID四个层次问题之间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到:
R的问题源自O,也就是客观事实、数据和现状,I的问题是整个焦点讨论法的转折点,也是关键,不同的诠释性问题(I),会引导出不同的决定性问题(D)。
二、案例:
一杯水的启示
马俊在给新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准备时,打算用半瓶水做道具引导学员做课程总结。于是,设计了下面的提问,请同事模拟回答。
O: 当您看到这个瓶子时,注意到了什么?
R:
当您发现瓶子里有半瓶水时,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
I: 这半瓶水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启示?
模拟到这里,马俊觉得走不下去了,向我求助。
下面是我设计的问题:
O:
当您看到这个瓶子时,注意到了什么?
回答:还有半瓶水
R-1:
当您发现瓶子里有半瓶水时,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
回答:有点失望
R-2:
是什么原因让你有这样的心情呢?
回答:因为觉得少了一半
I-1:
如果这个瓶子就是自己,这半瓶水可能是什么?
回答: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已经拥有的东西。
I-2那瓶子上端空着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回答:是自己欠缺的
I-3如果我们希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以做些什么呢?
回答:提升自己欠缺的部分
D:
若今天开始有一项提升自己的行动,会是什么?
回答:笔者今天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以后每天坚持读书至少30分钟。
【案例分析】
从案例2可以看到:让马俊走不下去的是问题I:
这半瓶水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看似将半瓶水跟培训主题联系起来了,但太笼统,学员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没有想清楚通过提问希望达成什么目标?是马俊走不下去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如果第一个问题O的问题,如:“刚才的视频中有几个角色?他们在干什么?”或“刚才的活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听到了什么?”,能够帮助学员回顾刚才的视频或活动,因客观性问题难度低,也有利于更多学员参与。
那么,如何才能以终为始设计有效的问题呢?下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以上内容来自《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引导式课程设计》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