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阅读计划,本月我重读《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这本书。
从这张地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选择地图”又是如何提供提问改变我们的人生呢?
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帮助自己来解读选择地图
1、 这张图上都有些什么内容?
2、在“学习者心态”这条路上,都有哪些问题?
3、在“评判者心态”这条路上的问题是什么?
4、选择“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5、这张图引发了自己哪些工作、生活中的回忆或联系?
6、如何做才能从“评判者心态”转换到“学习者心态” ?
7、我从“选择地图”上获得了什么样的思考或新发现?
8、接下来我每天的1项具体行动是什么?
--------下面是我的回答--------------------
1、 这张图上都有些什么内容?
这张地图上有两个人,分别走在了“学习者心态”的道路和“评判者心态”的道路。其中,在”学习者心态“道路上行走的人,走向了双赢;在”评判者心态“道路上行走的人,掉入了“评判者泥潭
”。在两条路中间,有一条转换道,从“评判者心态”通往“学习者心态”的道路。
2、在“学习者心态”这条路上,都有哪些问题?
问题有:
(1)发生了什么?
(2)我想要什么?
(3)我能学到什么?
(4)我做了哪些假设?
(5)事实真相是什么?
(6)他们在想什么?
(7)他们的感受如何?
(8)他们想要什么?
(9)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
(10) 有哪些可能的对策?
(11)我有哪些选择?
(12)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3、在“评判者心态”这条路上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有:
(1)该责怪谁?
(2)我怎么这样?
(3)他们怎么这样?
(4)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5)他们怎么都那么笨?
(6)何必白费劲?
4、选择“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选择“学习者心态” 的结果是问题解决,达到双赢;选择“评判者心态”
的结果是陷入责怪、批评的泥潭无法自拔,导致恶性循环。
5、这张图引发了自己哪些工作、生活中的回忆或联系?
在生活中,与先生、儿子沟通时,容易先入为主地进行批评。
6、如何做才能从“评判者心态”转换到“学习者心态” ?
先自我觉察,当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特别肯定时,自问:“这是我的假设还是事实?”
在自己特别生气或负面情绪很强烈时,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现在是评判者姿态吗?
(2)这是我想要做的吗?
(3)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
(4)我更希望自己怎么做?
(5)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然后回想是什么样原因让自己有了这些情绪、反应、感受和行为?进一步提出“学习者问题”。
7、我从“选择地图”上获得了什么样的思考或新发现?
我最大的触动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例如,无论工作和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如果用“该怪谁?”来提问,得到的都是推卸和抵触,不但问题难以解决,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当我们调整为:“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这样的反求诸己,帮助自己向内找答案,同时也容易平复自己的负面情绪。
8、接下来我每天的1项具体行动是什么?
在跟儿子的互动,尤其是辅导做作业时,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表现,尽量多提问,少命令。在孩子说“不”时,不急于回应。通过提问了解他的想法,先处理心情,再通过提问来引导他,将“要他做”变成“他要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