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2017-05-10 10:19:05)
标签:

培训师苏平

读书

教育心理学

解决问题能力

专家

分类: 培训师修炼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中国培训师沙龙QQ群分享,群号:121492918

分享嘉宾:苏平老师  记录整理:尹军平老师

 

 

【精华版】

 

一、成为专家后的好处

    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对自己有哪些好处

   (1)减少痛苦

   (2)提高工作效率

   (3)轻松解决各种问题

   (4)升职加薪

   (5)提高生活质量

 

 

二、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差异

 

     (1)专家能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激模式,新手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2)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在于:专家可以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快速复位,而新手比较弱很多,年龄并不是局限知觉模式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专门的知识储备。

     (3)知识面广了,实践得多了,就容易快速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

     (4)我们需要培养遇事提炼和记忆有效重点信息的能力。

 


2
、短时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1)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也称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独立的信息单位,记忆时长为10-15秒。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的信息时,如果没有重复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在10-15-秒后就会清空,这也是我们觉得学员“健忘”的原因之一作为培训师,我们可以利用间隔重复,或者其他方式来帮助学员扩容短时记忆。

 

(2)专家在他熟悉的领域有较优越的长时记忆能力。人的长时记忆能力决定于他的知识的加工程度,知识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

(3)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1)基本技能的高度熟练。专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有的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些基本技能可自动执行,减轻了他们短时记忆负担,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运用策略,完成需要高水平思维方面的任务。

 

    (2)偶然推理。专家解决问题速度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必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同时,积累的知识,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快速判断及反应,迅速解决问题。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1)什么是表征问题

 (1)表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表层理解(读懂:能用自己的话重现问题的条件)和深层理解(包括两方面: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

 (2)表征问题 = 审题

 

   2)专家与新手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1)在解决常规问题时,专家比新手快得多;但在解决困难的新问题时,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专家往往在解决问题前对问题的审题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会比较长。

 (2)专家看的更加深入,考虑的更加详细。

 (3)新手的条件反射是:马上去做。新手的假设是:现象=原因,条件反射是立刻行动。专家的假设是:要找到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条件反射是做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

 

    3)正确定义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

 

5、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

 

1)正确定义问题

      专家的思维是要从现象到本质。

 

2.表征的深度

(1)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专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新手则看问题的表面来表征问题。

(2)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源自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如果自己不够自信,可以借力或者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群策群力。

(3)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度,确保在有需要时能够快速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1)专家倾向于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而且这种检查的效果比新手更好。

    (2)新手遇到问题后,通常忙着手去做(即: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很少回头反思这样做是否方向正确,是否有意义。

 

 

三、一句话收获分享

 

(1)“专家比新手看待问题会更加深入,好处多多,如果我们能平时注意积累知识,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家思维模式,那么我们离专家还远么?”——Nicole

(2)“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专注认真重复的做一万小时,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拉拉

(3)“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架构和完善自己的结构性思维模式。”——游走的鱼

(4)“练好基本功 闯荡江湖不废功。”——Nicole

(5)“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一定要沉下心来打基础才行。”——苏平

 

 

 

 【现场版】

 

 

前言:

 

为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
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想不到。
为什么,我的努力会白费。
......
答案就在:《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

 

为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想不到—— 表征的深度差异
为什么,我的努力会白费—— 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

 

 

 

一、成为专家的好处

 

摘要:

 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对自己有哪些好处
(1)减少痛苦
(2)提高工作效率
(3)轻松解决各种问题
(4)升职加薪
(5)提高生活质量

 

海川-中山-拉拉: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下午主题分享的助教拉拉,非常高兴能跟大家共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今天下午,我们有幸请到分享嘉宾苏平老师为我们进行主题分享,题目是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大差异。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和鲜花欢迎苏老师吧! 


论剑-昆山-苏平:

各位老师下午好,欢迎大家抽空跟我共度下午的1.5小时。考虑到大家还没完全睡醒,我们先来醒醒脑。请问:在工作、生活中,大家解决过问题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顺利还是困难呢?
海川-上海-corona:刚开始一般都是困难的。
论剑-昆山-苏平:corona 老师,您说刚开始一般都是困难的,主要表现在?
海川-上海-corona:   因为问题发生时都是突然的,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刚开始碰到就会有点没有头绪。
海川-无锡-张圆圆 找不清最根本的问题,而找到后再进行方法选择后,跟进实施有阻碍


论剑-昆山-苏平: 

corona:针对突发事件,刚开始没有头绪。

张圆圆:找不清最根本的问题,而找到后再进行方法选择后,跟进实施有阻碍
 感谢两位老师的反馈。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解决各种问题中度过,所以每个人在解决问题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在工作中这样的差异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些人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快速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忙来忙去,问题却依然存在。如果我问:大家想成为新手还是专家呢?一定有人心里暗暗说:这不是废话吗?!肯定是专家呀!


海川-杭州-Nicole:   不想成为专家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的,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对自己有哪些好处呢?
海川-杭州-Nicole:   可以不那么痛苦,一眼看穿的感觉,多棒~  还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当然,被老板发现了,升职加薪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海川-中山-拉拉: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海川-上海-corona:   可以轻松的解决各种问题
海川-张家港-静静:   提高生活质量
海川-杭州-Nicole:   婆媳矛盾也不再会是千古难题 


论剑-昆山-苏平:   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对自己有哪些好处——

1、减少痛苦 
2、提高工作效率

3、轻松解决各种问题 

4、升职加薪 

5、提高生活质量

  哈哈,看到这种种的好处,大家是不是都在偷笑呢?


海川-杭州-Nicole:   觉得今天要赚了, 苏老师
论剑-昆山-苏平:  

所以,要想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跟培训一样,我们要先知道,从新手到专家,有哪些距离,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补强。下面我们就正式今天的分享主题——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
海川-张家港-静静:  了解标准,找差距,再补
论剑-昆山-苏平:   是的 

论剑-昆山-苏平: 

 这是今天下午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图一: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体现在他们掌握的结构化知识、熟练的技能和灵活的解题策略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就是图一的六个方面。下面我们一个个来剖析。

 

 

二、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差异

摘要:

(1)专家能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激模式,新手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2)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在于:专家可以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快速复位,而新手相比较弱很多,年龄并不是局限视觉模式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专门的知识储备。

(3)知识面广了,实践得多了,就容易快速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

(4)我们需要培养遇事提炼和记忆有效重点信息的能力。

 

论剑-昆山-苏平:  

 “测量知觉模式的典型方法:给被试呈现某个方面的信息,然后请他复现这些信息。以国际象棋为例,呈现一个典型的对弈棋盘,请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均看5秒后,在空棋盘上复现看到的棋子位置。结果表明,国际象棋大师看一眼能复现20多个棋子及其位置,新手只能复现4~5个棋子及其位置。 这说明专家能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激模式,新手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类似的实验在许多领域了重复,并以优秀的儿童棋手与成人新手、儿童新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优秀儿童棋手比成人或儿童新手有更大的棋子的知觉模式。这一研究表明,年龄不是决定棋子的知觉模式的关键因素,关键的因素是专业知识的水平。” 看完的老师,请用一句话来说明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海川-杭州-Nicole:   

以象棋为例,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在于专家可以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快速复位,而新手相比较弱很多,儿童比成人更具优势,年龄不是局限知觉模式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专门的知识储备。
论剑-昆山-苏平:    感谢 Nicole的分享,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吧?

海川-无锡-张圆圆:   对事物认知的专业程度会影响事物的信息读取量和初期形成的思维认识
海川-上海-corona:   专业知识的储备问题

海川-张家港-静静:   复现是指解决方法吗?
论剑-昆山-苏平:   复现,就是将看到的事物重现。例如,我现在给出10张图片,5分钟后请大家回顾一下,看看还记得多少?
海川-上海-corona:   下棋有复盘,这个是专业词
海川-杭州-Nicole:   是的呢,我的理解就是发生的事情,情景再现。最强大脑,上面很多就用到苏老师说的复现~
海川-上海-corona:   哇,记忆力,这个是短时记忆。
海川-张家港-静静:    感觉像要当特工了,快速记忆房间里的物品


论剑-昆山-苏平:    跟记忆力有关,但根源不在于记忆
海川-杭州-Nicole:   在于相关知识的储备么 苏老师
论剑-昆山-苏平:  

的,记忆的策略是一个方面,例如通过联想、视觉化等策略。但这里说的是有意义的知觉,也就是跟问题相关的感官接受到的刺激,在我们头脑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组织,后续如何被提取出来。因为这是我的《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所以每一条后面都有启示,也就是如何运用。

 

海川-张家港-静静:   大脑对事物具体有自然整合功能
海川-杭州-Nicole:   接触多了,这个快速提取能力是可以被快速训练出来吧?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很善于思考,知识面广了,实践得多了,就容易被快速提取。那么,关于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差异,对大家有什么启发或行动的启示呢?
海川-无锡-张圆圆:   培养遇事提炼和记忆有效的重点信息
论剑-昆山-苏平:  为圆圆点赞,您这样做是为以后的提取埋下线索,提高记忆提取的效率。
海川-杭州-Nicole:   让自己有一个发现的眼睛,细节之处做积累,才有可能将自己培养成相关行业专家。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做有心人,不断积累,向行业专家迈进。为两位老师点赞!

 

 

2、短时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摘要:

   (1)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也称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独立的信息单位,记忆时长为10-15秒。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的信息时,如果没有重复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在10-15-秒后就会清空,这也是我们觉得学员“健忘”的原因之一作为培训师,我们可以利用间隔重复,或者其他方式来帮助学员扩容短时记忆。

   (2)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专家在他熟悉的领域有较优越的长时记忆能力。人的长时记忆能力决定于他的知识的加工程度,知识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



论剑-昆山-苏平:

刚才大家谈到了记忆,这也是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二个差异。听到不少老师说:“我在上课讲过的,为什么学员记不住?”
我记得4.15-4.16的《问题树模型》培训中,有个小组的鱼骨图问题,就是:为什么学员记不住产品卖点?
论剑-昆山-苏平: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人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了。一般情况下,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也称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独立的信息单位,记忆时长为10-15秒。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的信息时,如果没有重复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在10-15秒后就会清空,这也是我们觉得学员“健忘”的原因之一。

 

海川-杭州-Nicole:  

那苏老师,如何进行改善呢?我们需要调整上课方式么?看数据,貌似记不住,也是个正常现象呢,好像情有可原。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回想一下,在4.15-4.16的《问题树模型》培训中我是如何做的?记不住的确正常,但作为培训师,可以利用间隔重复,或者其他方式来帮助学员。分享一下 我针对这个差异的行动:提供结构图、视觉化线索等帮助学员扩容短时记忆;同时,请学员自己组织并呈现所学内容,深化知识的加工,促进长时记忆。参加过我的课程或分享的老师们,可以回想一下,我的课程有哪些特点?


海川-杭州-Nicole:   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联因素,进行无罪辩护,寻找导致记不住卖点的关键要因。
论剑-昆山-苏平:  

无罪辩护,这样的说法,让鱼骨图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更有趣,大家也容易记住。两天的课程内容,我画成思维导图版的海报,挂在培训现场。问题树模型的口诀 ,我也写成海报,张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方便大家随时查看。
海川-杭州-Nicole:  

是的,挂满了海报,我们的智慧结晶也呈现在了墙上。苏老师会让我们先思考,思考后进行讨论,苏老师在点评、午休、晚间都加了复盘。 
论剑-昆山-苏平:  

 我刚才说的是视觉化的方式促进记忆,Nicole谈到了通过思考、讨论加深理解,还有行动墙促进运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太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也高估了学员的记忆力水平,以为自己说了,学员就一定能记住。
海川-杭州-Nicole:   苏老师说的真对,我在做现场记录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环节漏了。
论剑-昆山-苏平:   做记录才发现很多环节漏了,这也是做记录的好处之一。
海川-杭州-Nicole:   是的 苏老师 

 

论剑-昆山-苏平:  

无论是在线交流还是现场培训,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所以,通过海报张贴的方式,培训师可以将自己想要传达的重点秀出来,随时提醒学员。此外,间隔性重复也是加强记忆的好方法。在演练每一个工具时,我的流程都是:说明-演练-逛画廊-交流-总结-小组讨论要点分享及张贴--个人行动计划分享、张贴。

海川-杭州-Nicole:   让学员复述重点内容做总结 是不是也是可以来帮助加强记忆呢?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说的“让学员复述重点内容做总结 ”特别有帮助,因为自己咽下去的才容易消化,别人强加或代劳的,很快就会忘记。


论剑-昆山-苏平:  

“研究表明,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例如,运用联想、视觉方式,可以将单个的信息,扩容为信息串,从而扩大了记忆容量。专家在他熟悉的领域有较优越的长时记忆能力。人的长时记忆能力决定于他的知识的加工程度。知识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而加工程度又决定于他采用的策略。策略的适当性又与个人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看到这段话,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最强大脑中的选手们,强在记忆的策略上,因为有了这些策略,例如记忆宫殿,一般不太受专业的限制。我们这里谈论的专家,是指各个领域的专家及其专业领域的知识。

 

海川-杭州-Nicole:   苏老师,知识的加工程度?我不理解,如何加工自己的知识。
论剑-昆山-苏平:   加工知识的程度,是记忆还是理解、或者运用? 

论剑-武汉-朱莹:   记忆的策略有哪些呢?
论剑-昆山-苏平:   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是心理学研究最多的三个基本的学习和记忆策略。但不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海川-杭州-Nicole:  

“人的长时记忆能力决定于他的知识的加工程度。”这句话,也就是可以通过记忆、理解、运用来强化知识 是这个意思么?
论剑-昆山-苏平:    Nicole,是的,可以通过记忆、理解、运用来强化知识,促进内化。
海川-杭州-Nicole:   OK 老师我理解了,咱们继续吧~


论剑-昆山-苏平: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原因。有人读书,靠听,靠别人来拆,否则自己就看不下去。这样得到的知识信息,即使有自己的加工,也是非常粗浅的,很快就忘记了。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翻一下今天上午的聊天记录,谈论的是如何将读书内容内化。我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其中,我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加工的程度是:可以直接将这本书扔掉。因为在做读书笔记时,我不但理解了,还通过“行动区”进行了运用的思考和实践。
海川-杭州-Nicole:   苏老师的笔记做的很详尽
论剑-昆山-苏平:  

有效读书笔记三步骤-苏平老师20170321 http://www.pxssl.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02&fromuid=3248分享结束后,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个帖子。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摘要:

 

1.基本技能的高度熟练。

专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有的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些基本技能可自动执行,减轻了他们短时记忆负担,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运用策略,完成需要高水平思维方面的任务。

 

2.偶然推理。

(1)专家解决问题速度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必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

(2)积累的知识,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快速判断及反应,迅速解决问题。

 


论剑-昆山-苏平: 专家与新手在技能执行读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偶然推理。 

(1)基本技能的高度熟练。

“某一领域的专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等,他们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有的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这些基本技能可自动执行,就减轻了他们短时记忆负担,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运用策略,完成需要高水平思维方面的任务。例如,不熟练的阅读者一字一句出声读出句子,而熟练的阅读者能做到所谓的“一目十行”。这样,他们的阅读速度比初学者快得多。”看完这段文字,大家想说什么呢?
海川-张家港-静静:   熟能生巧
海川-杭州-Nicole:   专家对内容的高度熟悉,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他的时间可以花在策略上,大大提高效率
论剑-昆山-苏平:   是的,专家的基本功都是很扎实的。所以才有一万小时的理论:一个人至少要在自己的领域有一万小时的专研,才能成为专家。与之相反的是:很多新手不屑于基本功的练习,一味求新求异,反而欲速则不达。我在培训时就发现:这样的情况非常严重和普遍,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
海川-杭州-Nicole:   是的
论剑-昆山-苏平:   有人听说过鱼骨图、剥洋葱这几个字,或者到网上看过相关资料,就认为自己会了。但请其实际操练一下,就发现:“知”都不全,更谈不上“行”了。我分享一个案例,3月份我整理如何收集培训案例—2017.3.30(沙龙培训师总群)

http://www.pxssl.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07&fromuid=3248只用了2个小时。
论剑-昆山-苏平:   从询问分享嘉宾 @致远-北京-smile是否有人整理,到将记录发给她确认。她当时非常惊讶,说:我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整理出来了。我的回复是:因为我已经锻炼了10年。从记录整理锻炼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提炼等能力,对于我写博文,写书、培训的帮助都非常大。所以,飞扬老师才专门发了一个帖子:沙龙记录整理的成长之美

http://www.pxssl.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36&fromuid=3248

这也是为什么@海川--昆山--海荣 每次都抢记录整理的原因所在。
论剑-昆山-苏平:   除了通用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提炼等能力提升,还能收获各个主题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同时,做记录整理,也是对知识进行深入加工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才说:沙龙的任何工作,都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论剑-烟台-赵城:   是的,做知识深加工,是考究能力的,像我就很不善于做。
论剑-昆山-苏平:   赵老师上次在论剑的分享,也是一种深加工。

海川-杭州-Nicole:   只有乐于分享的人,才能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论剑-昆山-苏平:   @海川-杭州-Nicole说得没错呢。学习是输入,分享是输出,输出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加工。


论剑-昆山-苏平:  


(2)偶然推理。

 

“除了基本技能熟练之外,专家解决问题速度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必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格拉泽提出了机遇推理(opportunistic reasoning)概念。这种推理是专家在收集信息到一定程度之后偶然抓住的。例如,电子工程专家在检测机器故障时,不必预先计划每一步,在检测过程中,他们可能偶然出现某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与已经收集的信息相一致,由此导致问题迅速解决。”大家看完这段话,有什么想说的吗?
海川-杭州-Nicole:   积累的知识,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快速判断及反应,迅速解决问题。
论剑-昆山-苏平:   是的,我的启示:针对基本技能,在培训前、中、后提供更多练习和反馈机会。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摘要:

 

1)什么是表征问题。

(1)表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表层理解(读懂:能用自己的话重现问题的条件)和深层理解(包括两方面: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

(2)表征问题 = 审题

 

2)专家与新手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1)在解决常规问题时,专家比新手快得多;但在解决困难的新问题时,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专家往往在解决问题前对问题的审题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会比较长。

(2)专家看的更加深入,考虑的更加详细。

(3)新手的条件反射是:马上去做。新手的假设是:现象=原因,条件反射是立刻行动。专家的假设是:要找到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条件反射是做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

 

3)正确定义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

 

论剑-昆山-苏平:  

(1)什么是表征问题。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其中,表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表层理解(读懂:能用自己的话重现问题的条件)和深层理解(包括两方面: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
论剑-昆山-苏平:   特别提醒:表征问题 =审题

(2)专家与新手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论剑-昆山-苏平: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大家看到区别了吧?
海川-杭州-Nicole:   刚刚有同事找,还没看完

 

论剑-昆山-苏平:  

 没关系,大家慢慢看 
在解决常规问题时,专家比新手快得多;但在解决困难的新问题时,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原因是,他们有更多可供利用的知识,他们需要思考与当前问题最有关的是什么知识。例如,许多数学教师发现,代数学得好的学生在解题前常常给问题创造有意义的表征,而代数学得差的学生通常不思考问题的意义就开始把数字代入公式。其实,在我们群里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当群里有老师问:“我要给新员工做入职培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或者“谁有团队精神的视频?”等问题时,通常会有两种反馈,一种是立刻提供答案,也就是直接给鱼;一种是先询问问题产生的背景、目标和对象等。我们借用问题表征的两层理解,前者可能是认为自己读懂了对方的问题,而后者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深入理解,希望通过对问题背景资料、目标和对象的了解来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一个是条件反射、一个是观察角度吧?
海川-上海-corona:   表征问题就是分析问题的意思吗
论剑-昆山-苏平:   特别提醒:表征问题=审题
海川-上海-corona:   嗯,和分析差不多吧
论剑-昆山-苏平:   审题跟分析还是有差别的
海川-上海-corona:   哦,差距哪里呢
论剑-昆山-苏平:  

 您看一下刚才我发的内容“(1)什么是表征问题。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其中,表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表层理解(读懂:能用自己的话重现问题的条件)和深层理解(包括两方面: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
区别在: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海川-中山-拉拉:   就是专家往往在解决问题前对问题的审题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会比较长
海川-上海-corona:   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吧
海川-杭州-Nicole:  专家看的更加深入 考虑的更加详细


论剑-昆山-苏平: 

先正确定义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现在不少HR和内训师的培训还处于灭火阶段。那么,执行不力这个现象就像火灾引发的浓烟,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到,但真正要灭火,必须找到真正的火源(即本质)。那么,执行不力有哪些具体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又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新手通常不会进行深入分析,马上去开发或寻找执行力的课程,最终可能忙了半天,火非但没有扑灭,反而浓烟滚滚,波及面更大了。HR和培训师所做的工作,不但不被认可,还可能成了众矢之的。而专业的HR或培训师,不急于去开发执行力的课程,而是像我刚才的案例中那样,先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现象,再深入分析原因,找到火源,然后精准灭火,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一直说:正确定义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刚才我以常见的“执行力”培训为例了。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专家的条件反射是:现象之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新手的条件反射是:现象=原因
论剑-昆山-苏平:  

 鱼说得没错,新手的条件反射是:马上去做。新手的假设是:现象=原因,条件反射是立刻行动。专家的假设是:要找到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条件反射是做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新手看问题是直线型的,专家大概就是曲线型的

海川-杭州-Nicole:   要有专家的思维模式
论剑-昆山-苏平:  

在《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培训需求诊断和调研》一书中,提供了如何运用剥洋葱或鱼骨图对冰山上的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其本质(即: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真因)的方法和案例,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再去翻翻。
 

 

5、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

 

摘要:

1)正确定义问题。

     专家的思维是要从现象到本质。

2)表征的深度。

(1)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专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新手则看问题的表面来表征问题。

(2)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源自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如果自己不够自信,可以借力或者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群策群力。

(3)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度,确保在有需要时能够快速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海川-中山-拉拉:   那么如何正确定义问题呢?

论剑-昆山-苏平:  

这就引出了下面的一个差异: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根据问题得以解决的原理对问题进行表征,被认为是问题的深层表征。前面我们提到了:问题表征(即:审题)的两层理解,其中表层理解是能用自己的话重现问题的条件,深层理解则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识别问题的类型,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与无关信息。下面我们结合冰山模型来看看审题中的深层理解。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新手不太买账的两种思维方式:政治家思维方式和商人思维方式


论剑-昆山-苏平:  
(1)正确定义问题。刚才大家都说了,专家的思维是要从现象到本质。
(2)表征的深度。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专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新手则看问题的表面来表征问题。例如:研究者给出20个描述物理学问题的名称。当请新手和专家将问题分类时,新手的典型名称是“斜面上的木块”,专家使用的典型名称是“牛顿第二定律”。大家看到其中的差别了吧?

 记得有不少老师问我:在对访谈得到的问题点进行分类时,总觉得很难找到分类的依据。其实,这就是新手和专家在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例1:针对客服的服务态度不好的共性问题点,如果按照培训课程的类别:知识、态度、技能来进行分类,在制作对策树时就会相对容易。例2:对柜台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不足的问题点进行分类时,如果按照销售的几个步骤来进行分类,也容易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根据问题得以解决的原理对问题进行表征,也就是问题的深层表征。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大家可以拿一两个时政新闻检测一下,就会觉察自己是习惯专家思维还是新手模式
论剑-昆山-苏平:   这是个不错的方法,请鱼老师详细分享一下。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习惯标题党、凭第一感受做反映,解决方案通常都是唯一性的,很多时候,是新手的思维模式

论剑-昆山-苏平:   

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源自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如果自己不够自信,可以借力或者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群策群力。前面描述物理学问题名称的实验,也反映了出新手与专家在专业度上的极大差异。联系到我自己,看《教学设计原理》、《教育心理学》这些枯燥的专业书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度,确保在有需要时能够快速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海川-杭州-Nicole:   是的,苏老师,我们那一组,好几次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导致拖了进度
论剑-昆山-苏平:   现在知道原因所在了吧。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摘要:

(1)专家倾向于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而且这种检查的效果比新手更好。

(2)新手遇到问题后,通常忙着手去做(即: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很少回头反思这样做是否方向正确,是否有意义。

论剑-昆山-苏平:

专家倾向于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而且这种检查的效果比新手更好。专家遇到问题后,会马上激活了长时记忆中与问题陈述相关信息。对于某领域的专家来说,这些信息总是与相应的程序性知识(How)和解题策略一起贮存的,因而后两者也被相应激活,从而形成了问题的正确表征。新手遇到问题后,通常忙着手去做(即: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很少回头反思这样做是否方向正确?是否有意义?

启发:

提供技能的分解表和评估表征,方便学员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我已经在4.15-16的《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培训中实施了。具体做法如下:针对问题树模型的两个难点:剥洋葱和鱼骨图,我在课前作业4 鱼骨图演练和作业5剥洋葱演练部分,增加了相应的有效性评估指标,并请学员们进行自我评估后画出相应的雷达图。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主题分享记录


学员们反馈:之前只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但不知道卡在哪个环节,有了这两张细致的评估指标后,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问题,便于后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演练,很有帮助。通过提供评估指标,既方便了学员自评,也能让我同时看到大家对于鱼骨图和剥洋葱的掌握程度和对评估指标的了解度,为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提供了依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再次进行需求调研的过程。同时这也是自己学以致用的一个案例,分享给大家。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剥洋葱辣眼镜,很多人不喜欢的。
论剑-昆山-苏平:  

 没错,在课前辅导给好几位老师开小灶时,大家都说真相不但辣眼,还辣心呢。本来以为都是别人的问题,最后剥出来的结果责任都在自己。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辣眼睛也得继续,不然新手半年后就是旧手,再半年,就是废手了

论剑-昆山-苏平:   鱼老师说得很形象,也是很好的警醒
海川-杭州-Nicole: 鱼老师讲的很有意思,学了不用,过段时间这些内容就和自己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啦。

  

 

三、一句话收获分享

 

摘要:

(1)“专家比新手看待问题会更加深入,好处多多,如果我们能平时注意积累知识,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家思维模式,那么我们离专家还远么?”——Nicole

(2)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专注认真重复的做一万小时,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拉拉

(3)“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架构和完善自己的结构性思维模式。”——游走的鱼

(4)“练好基本功 闯荡江湖不废功。”——Nicole

(5)“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一定要沉下心来打基础才行。”——苏平



论剑-昆山-苏平:  

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六个差异——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差异
2、短时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5、表征问题的深度差异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论剑-昆山-苏平:   在今天的分享结束之前,请大家用一句话谈一下自己的思考/感悟/行动吧。
海川-杭州-Nicole:  

专家比新手看待问题会更加深入,好处多多,如果我们能平时注意积累知识,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家思维模式,那么我们离专家还远么?
论剑-昆山-苏平:   看来 Nicole今天收获多多
海川-中山-拉拉: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专注认真重复的做一万小时,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架构和完善自己的结构性思维模式。
论剑-昆山-苏平:   最近很多老师都在谈个人的知识体系建构,如果不能沉下心来打基础也是枉然

海川-中山-拉拉:   是的
论剑-昆山-苏平:   一句话:练好基本功。我跟大家一起努力!
论剑福州游走的鱼:   结构性思维、知识管理、逻辑思维+行动力
海川-杭州-Nicole:   练好基本功 闯荡江湖不废功。
论剑-昆山-苏平:   大家都太有才了!


海川-中山-拉拉: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半小时的精神圣宴结束了,让我们感谢苏老师的分享谢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今天的主题分享到此结束!
海川-杭州-Nicole : 拉拉老师辛苦啦
海川-中山-拉拉: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苏老师,老师您辛苦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