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的作者奥斯丁ŸŸ克莱恩斯一位作家和艺术家。我是因为看到了他写的《“偷师”学艺》一书后,买了这本。去年买来翻看了一遍,今年3.11要去参加上海的“如何有效读书”,要求带两本书到现场去交换,我才将此书重新拿出来,花了3个小时精度,并用思维导图做了笔记。下面将书中的内容分享如下:
一、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1、问题
作者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主要有:怎样才能受到注目?如何找到观众?你是怎么办到的?
2、作者的建议
作者的建议包括三个方面:
(1)本书中介绍的自我经营10个技巧。特别提醒的是:自我营销而非硬性推销。
(2)创作者要勇于晒出自己的作品/点子
(3)晒得各种机会,通过晒出作品或点子,可以得到各种机会。
二、自我经营的10个技巧
(一)你不必是天才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很出众,没有东西可晒。作者提醒大家:你不必说天才。
1、"众才" 非天才
因为天才毕竟是少数,所有好的点子,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是其中的众才。要想出彩,就要成为众才中重要的一份子。具体做法是:找到众才,注意别人分享什么,不分享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补缺,比及时分享。
2、当个业余爱好者
很多有人都感触:当爱好成为生存的支柱或来源时,这份压力会削弱我们的爱好。作者提出三个观点:拒绝专业、跳出完美、多一度热爱。做为业务爱好者,正是因为“业余”才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更有利于多多尝试和继续保持这份热爱。
3、不发声就会失声
在这个人人皆为自媒体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失声。这两年很火热的微信,因其经济、方便受到大家的追捧,大家都在用尽全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最近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已经很少去看朋友圈了。问及原因,回答:“朋友圈里有三分之一是微商,剩下的都是自拍和晒娃,没劲!”。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声呢?作者建议:先思考:新工具可以用来做什么?在观察和分析:其他人怎么使用-,最后决定:我可以怎么用?工具、平台、技术等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赶潮流、追时尚,可能发出了声音,但真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
4、读讣告
讣告虽然是关于死的信息,但读讣告的目的,是从死者的经历中得到生的启发,让自己过得更好。
(二)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人在晒自己的作品和点子前,会先做自我评估:这个作品或点子是否足够好?会不会太幼稚或显得愚蠢…..经过这样的评估后,大多数人都因纠结结果如何而放弃了晒出自己的作品和点子。作者建议:专注过程而非结果。因为过程虽然很乱,但分享可满足他人的好奇心、建立与受众的关系。在工作时,翔实记录所作所为,将其整合为有趣的分享素材。这些素材包括:研究、日志、草稿、涂鸦、原型、计划、样本、草图、图表、笔记、照片、音频、视频、故事、剪贴簿等。具体做法,可采用写工作日志、在笔记本中记录想法、用录音机将想法录下来等方式。
(三)每天分享一点点
分享不需要 一鸣惊人,而是厚积薄发,我们只需要每天分享一点点。在分享时,有三个注意事项:
1、晒工作,而非吃喝
2、发文时,将每个读者当成可开除你的老板,字字斟酌
3、维护网域名声
具体的做法包括:
1、分享前的So What(那又怎样)测试
在分享前,问“如果自己分享了,那又怎样?”,如果答案是不会怎么样,就分享;若答案中有担心、犹豫,就将其保存在草稿箱中,第二天再看看,决定是否要分享。
2、把流量转成存量
“存量与流量”是经济学的概念,作家罗宾ŸŸ斯隆曾将它用来描述媒体:“流量就是新闻快递,是发文和推文,是每天甚至更短周期内的信息更新,它提醒着人们你还存在。存量则是比较奥耐久的新闻专题,放了两个月(或两年)都还是一样有趣的内容,是人们去搜寻才会找到的东西,缓慢稳定散播,随着时间流逝,爱好者有增无减。”他同时也说到,所谓职责就是维持流量的同时稳固存量。
作者的经验是:你的存量最好是通过搜集、组织、增加流量而来。社交网络的功能就像开放的笔记本--它让我们将思考过程写出来,与人交流,进而激发更多想法。但记笔记有个要诀,就是要复习才能物尽其用。你的翻看玩味过去的想法,才看得出过往思考的脉络。一旦你养成每日分享的习惯,就会开始注意到分享内容中的主题和趋势,从而在流量中找出模式。觉察到这些模式之后,你就可以开始搜集这些零碎的东西,把它们转化为宏观、实质性的总集,也就是把流量转为存量。例如,本书中的很多想法,一开始只是推特上的发文,然后变成博客专文,接着衍生为书中的章节。经过时间的累积,点点滴滴也终将汇集成大江大海。
(四)打开你的百宝箱
1、别做囤积狂
在我们做好准备 ,勇敢迈步向前跟全世界分享作品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人的作品分享品味。
例如:你的灵感从哪里来?脑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读什么书?订阅了什么?浏览什么网站?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是否欣赏艺术?会收集什么?书桌前的软木板上釘着什么?冰箱上贴着什么?喜欢谁的作品?偶像是谁?网络上追踪什么?在自己的领域中最崇拜的人是谁?
这些影响你的东西都值得分享,因为它们能让人们推断出你是谁?以及你所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止是你自己的作品
2、快乐不是罪
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能并不是很多人的兴趣、爱好。没关系,自己喜欢,自己快乐就好,不需要因为他人的评论而放弃或掩饰自己的快乐,因为快乐不是罪。
3、一定要标明出处
分享中引用他人的内容时,一定要标明出处,方便受众做延伸阅读,同时也是对原创者的尊重。
(五)说好听的故事
对于培训师而言,讲故事是最基本的技能;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就有“故事力”。本书作者也特别提出了:说好听的故事。其中的三个要点为:
1、作品不会自己说话
不管平凡还是伟大,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再好的作品,也不会自己说话。而同样的一件作品,有故事跟没有故事相比,就产生了悬赏很大的价值差,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艺术家瑞秋Ÿ萨斯曼说:“为什么我们要描述在工作室里遇到的挫折与转机?或是要讲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打稳基础,还有最后成果出炉前的失败?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的观众都是人,而只要是人都会想到有所联结。个人故事可以让复杂的东西更具体,点亮所有联结,让观众能深入了解作品;如果少了故事,观众可能毫无感觉。”
你的作品不会凭空出现,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在为自己的作品说故事了。你寄出的每一封邮件,发出的每一条信息,每一次对话,每一条回复,每张照片,每部影片......这些都是你不断建立的多媒体叙述片段。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率地分享你和你的作品,你就要说更好听的故事。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好故事,怎么说才是好故事。
猫坐在毯子上,不是一个故事,猫坐在狗的毯子上,就是故事了。--英国小说家 约翰Ÿ勒卡雷。
2、结构就是一切
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结构。一个好的故事结构要有条理、严谨,符合逻辑。不幸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一团糟,充满不确定性,也没有什么逻辑。日常生活和的许多原始经验并不能完美套进传统童话故事或好莱坞电影的情节,有时我们的删减掉很多东西,大量改变,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像是一个故事。如果你研究过故事的结构,就会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而一旦你知道运作的方式,就可以开始偷学故事的结构,将生活中的角色、情境、和设定填进故事里。

丹ŸŸ哈蒙的故事循环
许多故事结构都可以回溯到童话故事。曾任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担任故事设计师的艾玛Ÿ科茨将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设计成了某种填空游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
),每天,(
)。有一天,(
);因为这件事,(
);然后,(
)。最后,(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试着填入空格,你会讶异这招儿居然常常管用。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故事有开始、中间和结尾。作家约翰Ÿ加德纳说:几乎所有的基础本故事情节都像这样:一个角色想要什么东西,尽管遭到反对(或者也包括自己的质疑)还是去追求,最后结果是得到、失去,或者没有结果。
笔者喜欢加德纳的情节公式,因为这也是大多数创意工作的模式,你想到一个绝好的点子,耗尽一切精力去执行,然后把点子公开给全世界的人知道,最后可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或者没有结果。有时候这点子一点儿用也没有。这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在几乎每一种工作计划上:有最初的问题,得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然后方法是什么?
当然,如果您正处在一个故事当中,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样,你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故事,因为你不知道到自己涉入有多深,不知道这个故事会如何结束。幸好,我们还可以说开放式结局的故事,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正巧走到故事的一般,有不知道会如何结束,还能继续说故事。

冯内顾特的故事图表:卡夫卡《变形计》
每一次对客户报告,每一篇自述,每一封求职信......这些都是“推销”的方式,是切掉结尾的故事。一次好的推销有三个部分组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部分是你的过去--你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到目前为止你做了什么去争取;第二个部分是你现在的工作,如何努力,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资源;第三部分是前进方向,以及推销对象怎样能够帮助你达成目标。这就像一本冒险的故事书,这个故事模式可以有效地把听众变成助教,他可以决定故事如何结束。

古斯塔夫ŸŸ弗雷塔格的金字塔
不管你说的是一个已经结束还是尚未结束的故事,一定要时刻将听众记在心里。用平实的语言直接对他们叙述,珍惜他们的时间,陈述要简短,学习如何说话,如何写作。如果你写完文章后不在检查文法、错别字及标点,你就无法表现真正的自我哦哦,而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每个人都喜欢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说出来。这个技巧需要花一辈子学习。所以要好好研究最棒的故事,然后寻找属于你的故事。越常分享,就越能说的精彩。
(六)教别人你会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包括商业秘诀,都可以分享。教授方法并不代表马上就会带来竞争。就算你知道大师的技巧,也不代表你立刻就能迎头赶上。想想在你的工作过程中,有什么能让你想接触的观众有所收获?你学会了什么工艺技巧、是否擅长使用某种工具或材料,从你的工作中能学到什么知识?
只要你学到了什么,马上转身交给其他人。分享你的阅读清单,列出有帮助的参考数据,制作一些教学素材并放上网络,可以用图片、文字、影片,带着别人一步步经历你的工作过程。
教导别人并不会贬低你工作的价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实是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更有兴趣,大家会觉得与你的工作更亲近,因为你让他们见识到你所知道的东西。
最棒的是,你在分享知识和工作的同时,也能学到东西。将作品分享给全世界,就是“终身受用的免费教育”。
(七)别变成人肉垃圾邮件
如果想要写作,就得先阅读。不想先付出努力,而是立马就要受到回报,这样的人被称为:人肉垃圾邮件。他们不想听你的点子,而是想告诉你他们的点子,他们不想去参加展览,却在人行道上塞宣传单给你,呼喊着让你去看他们的秀,好像这个时间之绕着他们打转,他们找不到时间关心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事情。
1、闭上嘴,听别人说
如果你想要粉丝,自己得先当个粉丝;如果你想让一个社群接受你,就应先成为社群中的好公民。如果你只想在网络上点出自己的东西是行不通的,你必须有所联结。作家布莱克Ÿ巴特勒称之为“开放的节点”。若想有所得,必先付出;如果你希望别人注意到你,你要先付出注意力。偶尔闭上嘴,听别人说,认真思考,体察别人的心思。不要变成人肉垃圾邮件,而要成为开放的节点。
2、你需要人心,而非眼球
作者说:“别再关注粉丝数量,关注他们的素质吧。不要浪费时间阅读那些教你如何吸引更多粉丝的文章,也不要因为某个人可能对你有帮助,就浪费时间在网络上追踪他。不要跟您不想聊天的人聊天,不要谈你不想谈的东西。如果你想让别人关注你,就要成为值得关注的人。你是否尝试过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当个“有趣”的人就要怀有好奇心,观察力强,并保持这种特质。一句话:想当个有趣的人,得先对事物有兴趣。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认识谁”没错,但是你认识谁,大多还是要取决于你自己是谁,还有你做了什么?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也帮不了你。音乐制作人史蒂夫。阿尔比你说:“人脉不是没有意义,我从来不会可以经营人脉,只要做我该做的事情,人脉自然就冒出来了。”可是,很多人浪费时间和经历,师徒建立人脉,而不是精进自己的能力。其实,有所专长是唯一能让你拥有影响力或人脉的方法。
做你喜欢的事情,谈你喜爱的事情,你就会吸引喜欢这种事情的人,就这么简单。”
3、吸血鬼测试
如果你跟某个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疲累又空虚,那这个人就是“吸血鬼”。通过“吸血鬼测试”,可以让你知道,你的人生中该欢迎什么样的人,以后该拒绝什么样的的人。“吸血鬼测试”不仅适用与人身上,还能应用在生活中的血多事情上,工作、嗜好,地点等。
吸血鬼不能便会正常人,万一你发现自己遇到了吸血鬼,就要干脆地将其永远赶出你的人生。
4、找到你的同类
5、与活生生的人见面
(八)学着挨打
1、让他们用尽全力出手
面对各种针对作品的评论时,以下挨打的注意事项很有帮助。
(1)放轻松,深呼吸。差评不代表世界末日,因为从来没有人因为差评而死。深呼吸,不管是什么评论都要接受。
(2)挺直脖子。要能够挨打,就要先练习承受多次打击。公布很多作品,让人活力全开,尽量批评,然后再创作更多作品,不断晒出新作品。你得到的评论越多,你就越能体会评论伤不了你。
(3)挨打之后滚一圈。不断前进,每一则评论都是创作新作品的机会。你无法控制自己会收到哪种评论,但可以控制自己对评论的反应。有时候,别人讨厌你作品中的某样东西,你就越是要凸显这项元素。做出他们会更讨厌的东西,感觉非常好玩。能让某些人讨厌你的作品,就像戴上一枚荣誉勋章。
(4)保护脆弱部位。如果有些作品比较敏感,或是会透露太多内心想法,你不希望摊开来接受评论,那就藏起来吧。但要记得作家科林Ÿ马歇尔说的:“刻意避免羞辱是一种自杀行为。”如果你一辈子都在避免受辱,你和你的作品永远都无法真正与他人联结。
(5)保持平衡。你必须记住,你的作品是你在做的东西,不代表你自己。这对艺术家来说,特别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做的东西很多都跟自己有关。跟亲友保持亲密的关系,亲近那些真正爱你这个人而不只是爱你作品的人。
2、 请勿喂食山怪
山怪是指那些根本不想帮助在你改良作品,只会用惹人厌、激进或让人不舒服的言论挑衅的人。跟这些人交手对你有点好处也没有。别喂食他们,他们通常就会走开了。检视反馈第一步是先评估来源,你需要的反馈应该来自与关心你和你的作品的人,若看到来自圈外人的回馈,要看看是否为山怪。
(九)卖出
能卖出自己的作品也很重要,因为文艺复兴的艺术也需要金主。作者建议可以采用网络募捐方式,通过传帽子收费来获得支持。同时,要为自己多创作一点,将爱传递出去。
(十)坚持下去
1、不要放弃属于自己的演出
坚持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挑战,不要放弃属于自己的演出。
2、“连锁烟”工作模式
要避免各种陷入泥潭,最好的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失去动力。你可以这么做:在刚完成的工作计划与新计划之间,不要休息,不要等着观众的反馈,然后担心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是用干刚完成的计划末尾来点燃新的计划。做你眼前的工作,完成时问自己:还漏了什么?有什么可以做的更好?或有什么你还没做到?然后直接跳到下一个新计划。美国家具设计师查尔斯ŸŸ伊姆斯说:“我们之所以工作,因为它是连锁反应,每项工作都会带出下一项。”
3、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连锁烟是继续前进的绝佳方法,但总有某个时候,烟会烧完,你得去找跟火柴,最适合寻找火柴的时间就是休假的时间。如果只能看见四堵墙,你还奢望能表达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逃离办公室、切断手机服务。不用死,只要消失一阵子。
作家吉娜ŸŸ特拉帕尼提出了大脑休息的三元素
(1)通勤。移动的火车或地铁上身棒的地方,可以写作,画图,阅读,或者只要盯着窗外看就好。开城上下班是,有声书上个抽离自我的好方式。
(2)运动
(3)大自然
4、重新开始
如果有一件产品自己很得意,想要丢弃会很困难。但一直固守着旧的作品,据会让我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丢弃旧作品的时候,其实是为新作品挪出空位。你绝对不是真的从头来过,因为你不会失去之前的所有作品。就算你想要把旧做扔在一旁,你学习到的经验也会渗入下一件作品。对于这点,我有很深的体会。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制课程,而每次精心设计的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授课方式,都只会用一次。因为下一次的学员有不同的基础、需求,需要再次量身定制。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成本太高。而我自己在这份坚持中,不但为企业和学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大家,还逼着自己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成长,其他人也看到了。例如,在2016.5.22
郑州《借力翻转课堂促运用》主题活动前,我提供了自己两次《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案例,请报名者跟帖回复关于两个案例的问题。其中小蜜蜂老师说:“这是苏老师的同一个精品课程《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一个是2015年版本、一个是2016年版本,同样是4月开展的课程。一年时间两个版本有了惊人的变化,很惊叹苏老师对课程的细节打磨,这种专精的“工匠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所以,重新开始是“破”后的“立”,“破”时虽然需要勇气,但在“立”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
作者认为:不要视之为从头来过,而是当成重新开始,回到第一章,成为业余爱好者,寻找新的事物来热爱,然后全心投入学习,公开学习过程,记录下你的进度,并且一路分享,让其他人也能跟着你一起学习,晒出你的点子,如果出现了对的人,一定要密切注意他们,因为他们互有很多东西能分享给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