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挖掘培训需求

标签:
培训需求诊断和调研培训师苏平培训需求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 |
分类: 《培训需求诊断和调研》 |
分享大纲:
一、培训要求≠培训需求
二、系统思考做有价值的工作
三、破解培训需求挖掘的难题
【精华版】
一、培训要求≠培训需求
二.系统思考做有价值的工作
三、破解培训需求的难题
1、见不到培训对象如何做调研
2、找不到访谈切入点怎么办
3、老板或领导一句话没方向
前面两个案例已分享具体做法。补充一点:见老板一面难,可以借力,从侧面了解领导需求,例如秘书。
【现场版】
前言:
昆山-苏平:
很高兴今天下午能跟海川的老师们交流“如何深入挖掘培训需求”。这个主题分享,是对海川的管理员们的奖励,因为在上个月沙龙个群的《管理员SOP》执行度PK中,海川管理团队获得了第一名!
本来是要在海川管理员群做分享,管理员们特意将这个福利扩大到了海川群。让我们为海川的管理员们点赞。
今天下午的分享主题:如何深入挖掘培训需求。
分享大纲:
一、培训要求≠培训需求
二、系统思考做有价值的工作
三、破解培训需求挖掘的难题
一、培训要求≠培训需求
摘要:
通过调查反馈:大多数老师觉得自己培训后出力不讨好;同时,有很多HR或培训师吐槽领导不支持或部门不配合。苏老师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告诉我们症结所在:误将培训要求=培训需求。如果不深入挖掘,很难知道:案例一中的老板要求培训执行力,其实是对销售业绩不满意。案例二中的领导要求做销售技巧培训,真正原因是新员工产品不熟。从而导致培训工作南辕北辙,出力不讨好也就很正常了。
昆山-苏平 :在分享开始前,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调查。
看看下面的三种情况:
1、当老板发话要做某个培训,我是否立刻执行?
2、当部门领导要求做某个培训时,我是否马上照办?
3、一场忙碌之后,是否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呢?
如果以上情况出现的比例超过%,请打出相应的序号
厦门-乐晖:无
厦门-Sunny 、杭州-徐徐、杭州-包子、泰州~Wendy :3
广州-飘逸
昆山-苏平
南昌 - 安尘、杭州-徐徐、厦门-乐晖、厦门-Sunny、泰州~Wendy:是的
昆山-苏平:
可见这是培训人的常态,每次我都会建议: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回到刚才的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问题1、2是因,3是果。问题1、2的情况,也是很多培训人的通病:误将培训要求=培训需求。
昆山-苏平:哪位老师分享一下:什么是培训需求?
逐鹿-Tina:培训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昆山-苏平:感谢Tina的分享。没错!培训需求是学员现状与要求或标准的差距。老板和部门领导通常不会直接指出这个差距,他们关心的只是问题解决。所以,当老板让您做一个执行力的培训时,您千万不要马上去安排。而应询问:“大家的执行力哪些方面让您不满意”或者“您希望培训后,大家哪些方面能改善呢?”。这样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您非常意外。
如图一所示,老板最终想解决的问题是销售业绩的提升。因为他认为销售业绩未达标就是执行力不够所致。所以,有很多老师说:老板的心思好难猜,大家有同感吗?
厦门-乐晖:有的
泰州~Wendy:的确
厦门-Sunny:有
昆山-苏平:感谢乐晖和 Wendy老师的回应。除了老板,还有部门领导,他们经常要求我们安排一次某个主题的培训。这时,我们也不要急于行动,先问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要做这个培训呢?”或“您希望通过这个培训,解决哪些问题呢?”
如图二所示,领导要求解做销售技巧的培训,也是希望提升业绩。但您深入了解后发现导致业绩无法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是:新员工多,对产品知识不熟悉。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到:通过执行力培训,无法提升销售业绩。通过销售技巧的培训,也无法增加员工对产品知识的熟悉度,从而提升业绩。请问大家,从上面两个案例,您联想到了什么?
厦门-乐晖:想到冰山理论
泰州~Wendy:沟通,与老板或领导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只做一个执行者
逐鹿-Tina:浮出水面冰山一角不代表全部,深挖潜在需求才是关键
昆山-苏平:感谢三位老师的反馈。
二.系统思考做有价值的工作
摘要:
培训需求是学员现状与要求或标准的差距。而老板和部门领导不会直接指出,他们关心的是问题解决。所以不要急于行动,先做询问,从中寻找真实需求。我们需要整体思考来看待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但是培训的执行者,更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就需要站在企业、部门的角度思考。因此,培训师的价值,体现在对企业和学员最实在的帮助上。课程的好坏是需要老板、学员和学员的领导共同来判定,因此时刻检验自己:是否自己的培训真的对企业和学员起到帮助?
昆山-苏平:
前面两个案例,都站在培训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培训。是典型的只见木,未见林。在本次分享的广告词中有一句:把一头大象切成两半,并不会得到两头小象。这句话是《系统思考》中的原话,要表达的是:将事物分割开来,无论分割得多细,研究得多深,可能也无法辨识出系统层面的特征。通俗地说:我们需要整体思考来看待问题。具体到培训,本来就是为企业战略和业绩服务的。我们不但是培训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而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就需要站在企业、部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导致的局限。关于这方面,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厦门-乐晖: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对自我的定位不单是执行者,更是思考者
昆山-苏平:我们的分享进行到这里,相信有些老师已经开始思考:为什么一场忙碌之后,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呢?
厦门-乐晖:力没用到点上
昆山-苏平:大家想一想:好还是不好,谁来评判呢?
厦门-乐晖 :我认为学员
昆山-苏平:学员,还有吗?
厦门-Sunny:老板
昆山-苏平:是的,需要老板、学员和学员的领导来判定。那么,他们对一个课程好坏的判断标准分别是什么呢?老板:
厦门-乐晖:老板:效果;学员领导:适用性;学员:可操作性
杭州-徐徐:学员看对他们实际工作是否有用?老板看员工产出结果是否有改善?
昆山-苏平:
感谢乐晖和徐徐老师的回应。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我常说的:培训师的价值,体现在对企业和学员实实在在的帮助上。所以,如果当自己觉得委屈、无助甚至沮丧的时候,也复盘一下:自己的培训,是否真的对企业和学员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否能经得起老板、学员和学员领导的评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还有改善的空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能发生了方向性错误。找到了问题所在,下面就需要破解了
厦门-乐晖:说的有道理。
三、破解培训需求的难题
摘要:
如何破解培训需求的三大难题:
1、见不到培训对象如何做调研?采用问卷、电话及面谈的形式。
2、找不到访谈切入点怎么办?显而易见的培训主题,如“连带销售”,运用数据分析+观察+面谈法。技能性的课程,例如PPT培训,运用测试法,要求学员们制作一份PPT,寻找共性问题。
3、老板或领导一句话没方向。前面两个案例已分享具体做法。补充一点:见老板一面难,可以借力,从侧面了解领导需求,例如秘书。
昆山-苏平:为了今天的分享,我这两天在群里进行了调研,汇总如下:
1、见不到培训对象如何做调研?可以采用
2、找不到访谈切入点怎么办
3、老板或领导一句话没方向
看看大家是否还有补充?
厦门-Sunny、厦门-乐晖、太原-张先生、泰州~Wendy、杭州-徐徐:无
昆山-苏平:
感谢各位老师的反馈,今天下午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三个问题。大家可以先看看这张表,若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
1、见不到培训对象如何做调研
摘要:
可以采用问卷、电话和网络三种形式。其中,企业内训的初期不建议使用问卷。等初步课程大纲确定好方向后,再用问卷来做普查,更有针对性。
昆山-苏平
1、见不到培训对象。只是面谈法无法运用,我们还问卷、电话和网络三种方式。
大家有相关的经验分享吗?若有,请码字
苏州-吴磊:人数较少时会提前准备想了解问题,然后通过电话采访培训对象,再进行提炼。问卷调查在人数比较多的时候会用,但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不会设计有争对性的问题,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用的较少,总觉得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
大连-小微:通过QQ群填写过问卷
昆山-苏平:小微老师通过QQ群填写问卷,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昆山-苏平:@苏州-吴磊老师,如果人数多,也可以采取电话访谈的方式。只是对象的选取要注意有代表性,尽量涵盖学员的所有层级。例如:菜鸟和有一定经验的,不同年龄段的。
杭州-徐徐:我们曾用过几次金数据,做问卷调研比较方便
大连-小微 :主办方设计好问卷
昆山-苏平:如果是企业内训,我建议初期不要使用问卷的方式来做调研。等初步的课程大纲确定后,再用问卷的方式来做普查,会更有针对性。如果在初期就用问卷,因为方向不明确,很难有针对性。沙龙的周年庆报名表也是用金数据的,统计比较方便。
昆山-苏平:感谢小微的分享,了解了
因为是职业培训师,会先提供一份“企业培训需求表”,请HR填写,里面包括培训的背景、学员的基础信息、问题点,培训目标等信息。
我根据“企业培训需求表”中的信息,再跟HR通电话或QQ访谈学员深挖培训需求。
关于 见不到培训对象如何做需求调研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2、找不到访谈切入点怎么办?
摘要:
显而易见的培训主题,如“连带销售”,可以运用数据分析+观察+面谈法来挖掘需求。先通过数据分析找问题点,然后进行访谈。特别注意不能用观察法直接对员工下定义,需要结合面谈来做确认。技能性的课程,例如PPT培训,可以运用测试法来挖掘需求。要求学员们制作一份PPT。老师通过大家的作品分析来找到共性的问题点,作为课程的重点模块和内容。
昨天枝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显而易见的培训主题,如“连带销售”,不知道去哪挖掘培训需求?
昆山-苏平 :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呢? 可能这个问题过于专业了。我来自问自答吧
我的建议是:运用数据资料分析+观察+面谈法。如果公司有完善的数据统计,从报表中,就可以看到连带销售方面的数据,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点。若公司没有这方面的统计,就要回到一线,也就是门店的销售报表,自己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也就找到了切入点。然后,在进行访谈时,就可以从切入点开始。从而避免问一些看着很正确,但空泛无力的问题。最终收获了一堆无效信息。
特别提醒的是:眼见未必为实。观察法不能单独使用,需要结合面谈来做确认。
例如:看到一个员工上班时间频繁操作手机,是否有很多人直接判断:此人工作态度不好。
上海-枝燕 :苏老师说的几点,我正在努力
昆山-苏平 :大家身边是否有类似的案例呢?
南通-月月、苏州-吴磊、上海-枝燕、厦门-Sunny :有
上海-枝燕 :观察与面谈要相结合
昆山-苏平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几乎是条件反射,就下了结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刚才看手机的员工为例,我们先数据资料分析一下,他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优秀员工。再访谈一下他的领导,告知最近家人生病住院。
昆山-苏平 :
这里是否也是一个冰山模型,我们看到的现象和真相之间,就需要我们能运用七大方法去挖掘验证。有一些技能性的课程,例如 OFFICE操作的培训,我们不知道需求在哪里?可以如何做呢?例如,是关于PPT制作的
杭州-徐徐 :还有关于流程图的如VISIO,哈哈,我们最近正有这个需求
昆山-苏平 :徐徐老师是如何发现这个需求的呢?是什么事情,或者什么人,引发了这些需求?
杭州-徐徐 :我们是一个综合支撑的团队,主要负责客服中心所有部门质培工作的,发现内部员工在制作流程及流程图时工作使用不佳,部分都还不会用。一方面是通过业务部门反馈,另一方面是与质培员工的面谈。还有一方面是日常她们在工作时会向他人请教这类的问题
昆山-苏平 :可以看数据资料,例如大家做的报表,徐徐老师还用了观察法
那么,确定要做PPT的培训后,如何能够找到大家共性的需求呢?
就可以运用测试法,要求学员们制作一份PPT。老师通过大家的作品分析来找到共性的问题点,作为课程的重点模块和内容。
昆山-苏平 :小组讨论法,如果要运用得好,效率也很高。要点是:要有相对聚焦的主题,畅所欲言的氛围,主持人要有控场能力和时间把控等。
昆山-苏平 :好了,关于“找不到切入点”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3、老板或领导一句话,培训没有方向
摘要:
前面两个案例已分享具体做法。补充一点:见老板一面难,可以借力,从侧面了解领导需求,例如秘书。
昆山-苏平 :谢谢大家的及时反馈 。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老板或领导一句话,培训没有方向。
昆山-苏平 :其实我在开场的两个案例就已经分享了具体做法。这里再补充一下:可能有些老板的风格是不愿意接受您剥洋葱,或者您见老板比较困难。
昆山-苏平 :遇到这样的情况,依然不能盲目行动,可以借力。
昆山-苏平 :例如:从公司的内刊,公告、内部论坛,了解最近公司的动态,问题;找老板的秘书侧面了解,请教自己的领导等。
昆山-苏平 :一句话:关心老板关心的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总结:借力+有心人
摘要:
借力:收集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数据(各种报表)、资料(会议记录、公司内刊、公告等)、人(老板、领导、同事、学员等)。
做有心人:平时多关注公司、部门的动态,参加部门例会,了解工作重点和问题。平时遇到学员,也可以聊几句,或者他们在聊天时,也留心听一下。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机会。
昆山-苏平 :最后,送大家两个法宝:借力+有心人
借力:收集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数据(各种报表)、资料(会议记录、公司内刊、公告等)、人(老板、领导、同事、学员等)。
做有心人:平时多关注公司、部门的动态,参加部门例会,了解工作重点和问题。平时遇到学员,也可以聊几句,或者他们在聊天时,也留心听一下。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机会。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了。按照惯例,请大家用一句话来分享一下感悟吧
大连-小微 :关心老板关心的事情,事半功倍。这句话太赞了
上海-枝燕:老板一句话——先关心老板关心的事情 ,培训师不仅是培训执行,也要给解决问题提供方案。找不到访谈对象,要借力
昆山-苏平:枝燕老师,加油
杭州-徐徐:
像我们做内训,员工关系很重要,做有心人:平时多关注公司、部门的动态,参加部门例会,了解工作重点和问题。平时遇到学员,也可以聊几句,或者他们在聊天时,也留心听一下。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机会。苏老师这句话很实用
大连-小微:借力+有心人 真的适合职场中的所有职位
苏州-吴磊:做好一场培训,需要做好培训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员、领导、老板。明确培训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通过开展不同且有效的调研方式,寻找出核心要点。过程中还需要借力使力。
上海-枝燕 :感谢@昆山-苏平 老师的精彩分享,下午的分享正是急时雨
厦门-Sunny:学会与老板双向沟通,不单停留在服从指令,一味的为了培训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