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ORID运用案例】“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读书分享

(2014-07-12 15:50:37)
标签:

培训师苏平

引导技术

orid

写作

分类: 培训师修炼

【ORID运用案例】“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读书分享
图一

 

时间:201479 下午13:30-15:30

地点:沙龙管理群

主题: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

主持人:苏平老师

参与老师:武汉-简,群英-潍坊-知秋,海川南宁小鱼儿,群英-上海-朱朱,海川-株洲-袁媛

逐鹿-南京-多唯,问鼎-深圳-超亚,问鼎-上海-枝燕,问鼎-泉州-七叶,逐鹿-成都-梧桐,群英-苏州-欣澈

理:问鼎-上海-枝燕

 

前言:

论剑-昆山-苏平: “之前在进行《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培训时,我分享:如果我通过诊断和调研后,发现企现培训目的和学员不匹配,会建议更换培训主题和学员。当时很多老师都说:这个难度很大吧?

我的经验是:只要给出有理有据的诊断报告,老板大多会同意的!有理有据!并强调,一定要写书面报告.最近在看《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发现我们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我的诊断报告,能够让老板改变培训的方向。

 

今天苏平老师围绕《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第六、七章的内容给大家带来“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的分享。

 

资料阅读调查

摘要:

在分享之前,苏老师在群里通知大家去阅读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根据大家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重点

 

论剑-昆山-苏平: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具体如下:

1、如何将金字塔结构转为文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gq.html 

2、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jt.html 

3、“如何用金字塔结构讲故事?”主题分享记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ep.html  

 今天的重点是:

2、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jt.html

    来不及的老师,先看这个。

  

 

一、看了博文,您注意到了什么?

 摘要:

请大家到苏老师博客中看读书笔记,分享自己从中看到的内容,找到了大家的关注点:1、文案先说结论 2、选对问题,事半功倍  3、给领导选择题

 论剑-昆山-苏平:

看了“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jt.html

您注意到了什么? 大家只需要分享出自己特别关注到的内容,后面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重点

 

武汉—简:

看到苏老师做的图中五个要点。注意到:1)文案和讲故事不同,文案先告知结果

2)选对问题,事半功倍

 

论剑-昆山-苏平:

简老师,恭喜您抢到了沙发,上周讲故事的分享中,简老师收获很大!这次您一上来,就发现了文案与讲故事的差别!这也是文案写作的一个关键点呢

 

问鼎-福州-枝燕:

 一、由上而下,效果最好,由上而下传递信息,简单地说,就是一开始就告知结论,商用故事说明顺序RSCQOR。三、替代方案——要给领导选择题,而非问答题。

 

论剑-昆山-苏平:枝燕和简老师都注意到了:文案要有开始就说结论,你们可以抱抱了:)

 

问鼎-福州-枝燕:

是的。这点在给公司领导汇报时很常用。大多数领导都想说,我只要听结果,不要听过程

论剑-昆山-苏平:很多领导都是这样说的

 

二、您看到了哪些跟提升说服力相关的内容?

 

论剑-昆山-苏平:您在博文中,看到了哪些跟提升说服力相关的内容?

武汉-简: 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

论剑-昆山-苏平:简: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

问鼎-福州-枝燕:和简老师一样

 

三、“用因果,举实证”的感受

摘要:

从询问上个问题的共同点: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 切入,询问大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感受,挖掘到了简老师一个案例。她通过半年时间,运用报表中增加的离职成本数据,让各级领导开始主动挽留离职员工。

 

论剑-昆山-苏平:

那我们就从两位老师共同关注的内容开始吧。请问:看完 “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这部分内容,您的感受是什么?

问鼎-福州-枝燕:

实证命题。在跟领导汇报工作或提出建议时,会有不错的效果。用数据说话,有说明力。

武汉-简:看到实证命题的例子,有共鸣感

论剑-昆山-苏平:简老师有共鸣感,可以分享一下吗?

武汉-简:

好的。以往,公司有员工离职,无论什么情况,各级领导们都没有留人的意愿。后来,我每月提供的报表中,增加离职人员的离职成本数据,半年后,离职成本眼见着越来越高。我发现,各级领导们开始同部分离职员工沟通,做他们的工作,希望能留下。

 

论剑-昆山-苏平:

简老师用数据说话,影响其他部门的领导们,做了我们希望大家做的事情 。这的确是实证命题非常棒的运用案例

 

四、案例分析:找出根据、结论和命题

 

摘要:

苏老师运用简老师的实证案例,带领大家来分析和澄清什么是:根据、结论和命题。让大家认识到:

命题是根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也是二者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要想有说服力,就需要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命题。否则,再多的根据都无法提升说服力。

 

1、案例演练

论剑-昆山-苏平: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简老师的案例中,根据、结论和命题,分别是什么呢?

格式如下

根据:

结论:

命题:

 

武汉—简:我有些迷糊,什么是根据呢

论剑-昆山-苏平:大家可以先看下图

【ORID运用案例】“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读书分享

当我们在论证记述信息时,也夹带着因果命题或实证命题。例如:“演讲者逻辑混乱”(根据)。因此,演讲开始5分钟后,“听众纷纷离开”(结论)。 这是因果关系命题。

论剑-昆山-苏平:一个人说话是否有说服力,其实很大程度是:根据和结论之间,逻辑是否严谨?

这点,大家认同吗?

问鼎-福州-枝燕: 赞同

论剑-昆山-苏平:命题,是连接根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如果没有命题,就无法导出结论

问鼎-福州-枝燕:赞同。就像小时候写作文,没有过硬的论据就没有办法得出论点

论剑-昆山-苏平: 同时,命题应该是双方都认同的对吗

问鼎-福州-枝燕:对的

论剑-昆山-苏平:

如果用三段论来说,命题就是中间的那段,也就是推出结论的关键。

论点=结论

论据=根据

问鼎-福州-枝燕:没错

论剑-昆山-苏平:

很多时候,我们的命题是隐藏在推理中的。我们再回到简老师的案例

问鼎-福州-枝燕:那么,命题就是论证的过程;我之前这个错了

论剑-昆山-苏平:

不是过程,其实就是为什么会从根据推到结论?有什么逻辑关系?那您现在希望修改为?

问鼎-福州-枝燕:

根据:员工离职面本越来越高

结论:将离职的员工需要挽留;

命题:每月提供的离职人员成本数据

 

论剑-昆山-苏平:

那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您是销售部门的领导,上面的根据、结论、命题,哪个能打动您?让您做出简老师希望您做的行动呢?

 

群英-潍坊-知秋: 每月提供的离职人员成本数据

武汉-简: 每月离职人员成本数据,数据呈现逐步增高趋势

问鼎-福州-枝燕:“员工离职成本越来越高”有据可依

论剑-昆山-苏平:

每月离职人员成本数据,数据呈现逐步增高趋势。离职成本增高,对各部门的领导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呢?

 

问鼎-泉州-七页:各部门的领导会意识到 不挽留离职员工的结果是:企业成本增加

论剑-昆山-苏平:可以再具体些吗?对领导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问鼎-泉州-七页:

增加人员管理成本:新进来了人要重新培养

增加招聘费用成本:要重新安排招人、打电话、洽谈都要钱

 

论剑-昆山-苏平:或者,我们请简老师分享一下,您的离职成本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武汉-简:离职成本=招聘成本+培训费+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

 

1.招聘成本:

   直接成本=招聘网站费用+招聘会费用+猎头费+内外荐费+体检费

   间接成本=招聘人工费用+电话费+入职上岗费+办公文具费

 2.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2个月员工工资

 

论剑-昆山-苏平:感谢简老师的细致分享!如果您是某个部门领导,“离职成本=招聘成本+培训费+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这些成本中,您最关心哪个呢?

 

武汉-简: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

海川南宁小鱼儿: 招聘成本

问鼎-泉州-七页: 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指?

论剑-昆山-苏平: 采访一下简老师,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具体包括?

武汉-简:

比如,一名人事专员,离职后,招聘一名新人顶替,新人达到离职者的工作业绩,需要平均2个月时间,这个时候,对部门业绩有间接影响

海川南宁小鱼儿: 简老师这个解释很清楚,我还以为是要补偿给离职员工2个月的薪水

问鼎-泉州-七页:

那我也明白了简老师的意思了。我觉得如果我是领导,我最关心的是:多久可以把离职的员工编制补上,能找到一个适合岗位工作的人不容易,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招到的,招来了还要给他做培训,让他胜任工作

论剑-昆山-苏平:如果各位领导们,都认识到了 工作不及时给自己部门造成损失,是否会在离职面谈时,挽留员工呢?会的老师请举手

问鼎-福州-枝燕、武汉-简、群英-潍坊-知秋、问鼎-泉州-七页: 举手

 

论剑-昆山-苏平:

刚才我说: 命题应该是双方都认同的。这是简老师的案例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

现在我们再来重新看看刚才案例的

根据:

命题:

结论:

会是什么呢?特别提醒一下:

1、命题相等于 连接根据和结论的桥梁 2、命题是 从根据推出结论的逻辑依据

 

群英-苏州-欣澈:

根据:人事报表,关于离职人员带来的用人成本递增的数据

命题:离职面谈挽留与用人人本的关系

结论:离职时需要面谈挽留成本

 

武汉-简:

根据:人员离职对部门工作有影响

命题:?(我有些迷糊)

结论:离职人员需要五六

 

逐鹿-成都-梧桐:

根据:员工离职对部门造成的损失(时间成本、培养成本、工资成本呢)

命题:员工离职部门主管是否应该进行挽留

结论:部门主管对离职员工进行挽留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问鼎-泉州-七页:

根据:离职人数增加,企业成本会提高,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这点,也不清楚离职的具体成本

命题:HR每月增加离职成本数据的提报,厘清离职对各级领导的影响

结论:各级领导们意识到离职员工的成本,开始同部分离职员工沟通,做他们的工作,希望能留下

 

 

2、案例分析:

 

论剑-昆山-苏平: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大家的意见,比较认同哪位老师的呢?

问鼎-福州-枝燕:七叶老师的总结很全面

论剑-昆山-苏平:

那我们在七叶老师的基础上,再加工一下,

根据:HR每月增加离职成本数据的提报

命题:员工离职,导致工作不及时给自己部门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结论:各位领导在离职面谈时,尽量挽留员工

大家觉得这个怎么样?

 

武汉-简:

我写的

根据:人员离职对部门工作有影响

命题:离职成本数据,包含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离职对工作的影响成本呈现出工作不及时带来的损失

结论:离职人员需要挽留

根据是什么?我发现我的和苏老师的,不同的地方在“根据”

逐鹿-成都-梧桐:简老师的根据是主观感受  苏老师的根据有客观数据。 苏老师表达的更为精准

论剑-昆山-苏平:

简老师,其实我们是一致的。梧桐老师说得没错!我是写了数据,您写的是从数据推出的结论,我是事实描述,简老师的是总结。如果所有的领导 认同简老师的总结,就没有问题

问鼎-武汉-简:我觉得事实描述更清晰,不让人把根据和结论混淆

论剑-昆山-苏平:

大家是否发现: 简老师用了半年时间,推销自己的命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第一个月,就要求大家挽留员工,会是什么情况?

 

武汉-简:

他们不理睬我。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动了要走的心,留不住,即便留下来了,心也不在这里,555555~~~~

 

论剑-昆山-苏平:

所以,您非常聪明!用了半年时间,通过数据来推销自己的命题,最后终于让大家都认同了您的命题

并且采取了您希望的行动

问鼎-福州-枝燕:是的,很不容易!

论剑-昆山-苏平:

 【ORID运用案例】“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读书分享


大家请看右下角的提示:双方命题必须一致

问鼎-武汉-简: 嗯哪,我用了半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命题一致

论剑-昆山-苏平:

刚才我问: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第一个月,就要求大家挽留员工,会是什么情况?

简老师说:他们不理睬我还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动了要走的心,留不住,即便留下来了,心也不在这里,555555~~~~

此时,领导们的命题是:人在心不在

这样的命题下,无论如何也无法推出:离职面谈时,要挽留人。大家同意吗?

武汉——简:同意

论剑-昆山-苏平:所以,这是增加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3、案例的启发

论剑-昆山-苏平:大家通过简老师这个案例,有什么想法吗?

 

问鼎-福州-枝燕:

我觉得,HR可以找离职员工单独聊聊。有时候,员工离职未必会跟自己的主管说明真实原因

尤其是因为直接主管而职离的情况,时有发生

 

论剑-昆山-苏平:

枝燕老师已经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了。那么,针对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有什么启发呢?

 

武汉-简:我的启发: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需要有一致的命题

问鼎-福州-枝燕: 我的启发是,找到根据和结果中的桥梁特别重要

 

论剑-昆山-苏平:

简: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需要有一致的命题

枝燕:找 到根据和结果中的桥梁特别重要

看来两位老师已经掌握了今天分享的核心内容

 

问鼎-武汉-简:谢谢苏老师,我搞清楚了根据、命题、结论的区别

论剑-昆山-苏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列出了很多条论据,这只是增加了根据的数量,对提升说服力并没有什么帮助。与其这样,不如将这些根据的命题明示出来。

否则,只要你设定的命题对方不感兴趣,说服力只会越来越低。什么叫一语中的 ?这就是。大家同意吗?

 

海川-株洲-袁媛、问鼎-武汉-简、问鼎-福州-枝燕:同意

海川-株洲-袁媛:我们精心准备了一盘香蕉,结果对方最喜欢吃苹果

论剑-昆山-苏平:袁媛说得很形象

 

五、提升自己文案说服力的行动

 

论剑-昆山-苏平:提升自己的文案说服力,您会有什么行动?

问鼎-福州-枝燕:

1:部门内部及跨部门多沟通多交流,收集更全面的信息           

2:把文字与数字相结合,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武汉-简:

动手写前,

1、先想想彼此的命题是否一致,把根据罗列下

2、属于根据的数据充分、击中要害

论剑-昆山-苏平:大家都成了神枪手

 

六、为了实施这些行动,您需要做哪些准备?

 

论剑-昆山-苏平:为了实施这些行动,您需要做哪些准备?

武汉-简: 看《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训练自己提炼能力

群英-苏州-欣澈: 搜集根据。其实就是论证吧?

论剑-昆山-苏平:是的。欣澈,如何收集呢?哪些途径和方法?

群英-苏州-欣澈:7大方法!

论剑-昆山-苏平:欣澈,运用对《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的方法已经做到了活学活用 

问鼎-深圳-超亚:

1  尽量选定一致命题,切中对方利益点,如不能一致,需要根据和结论支撑。

2、注重根据的客观事实,数据充分全面。

3、注意根据,命题,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越严谨越有说服力

 

论剑-昆山-苏平:

超亚,1       尽量选定一致命题,切中对方利益点,如不能一致,需要根据和结论支撑。

如果不能一致,再多的根据和结论,都无济于事呢。因为命题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如果方向不一致,就无法到达您想要的结果

 

问鼎-深圳-超亚:

1  调研对方利益点,找到与自己命题的契合点。2、寻找严谨的支撑逻辑结构和客观事实。途径和方法就多了,苏老师书里够用了。谢谢看来命题很重要,相当于目标和定位。这点一定要有。谢谢苏老师点拨

论剑-昆山-苏平:感谢这么多老师在最后关头,从看官变成了行动者 !恭喜大家!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下面是我的总结-------------------------------------------------------------

  

焦点讨论准备表 (2小时)

主题: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

理性目标:

讨论分享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

体验目的: 让大家感受到沙龙的的福利

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读书分享。今天的主题:如何用金字塔结构,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我先做个调查:【相关阅读资料】看完的老师请  ,没来得及看的老师请     。今天我们的重点是:2、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uwjt.html

O:客观性问句

R:反映性问句

I:诠释性问句

D:决定性问句

1、看了“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您注意到了什么?

2、您看到了哪些跟提升说服力相关的内容?

3、看完这篇博文,您的感受是什么?

4、您有什么觉得困惑或不解的地方吗?

5、这些内容,让您联想到了工作中的哪些场情境?当时发生了什么?

7、博文中的内容,对您有哪些启发?

9、提升自己的文案说服力,您会有什么行动?

10、为了实施这些行动,您需要做哪些准备?

时间(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结语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下午的参与和精彩分享!这是沙龙管理员群《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读书分享最后一期。从下周开始,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读书分享系列。时间,暂定每周三,如有突发事件,再进行调整。


上面是我的ORID准备表,根据上面的记录整理,我对本次运用ORID进行的读书分享进行下面的反思:


一、问题设计

事先准备的10个问题,我用了6个,尤其是开始和结束的问题,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临时调整

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我随时了解大家的现状,并做相应的调整

1、随时了解现状

大家对分享书籍及其内容了解的情况,是确定下一个提问的基础信息。所以,我在分享过程中,随时了解现状。例如:

1)开场了解大家是否看了 阅读资料?--- 以此确定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时间的控制

2)通过问题12,了解大家的关注点


2、顺势而为

   跟随大家的脚步顺势而为,是这次我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方面。体现在:

1)  根据参与者反馈,调整问题范围

在问题2时,两位老师都提到了一致的关注点: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

为了延续这个话题,我将问题3“看完这篇博文,您的感受是什么?”中的“博文”,直接换成了“用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这部分内容”。

问题7,原来的设计为“博文中的内容,对您有哪些启发?”,在案例演练和分析结束后,我修改为: “简老师的案例,对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有什么启发呢?”,用来聚焦主题。


2)  从反馈中挖掘案例

从简老师对问题3的反馈:对实证有共鸣感,挖掘到了实证的案例,并将其作为后续的案例演练和分析素材,贯穿整个分享中。源于群众中,又回到群众中,事实证明最后也的确引发了很多老师的参与积极性。


3)  根据反馈内容,舍弃回答问题

问题5,在问题3简老师分享的案例中,已经得到了回答。问题4,通过大家针对简老师的案进行演练,也得到了验证。所以,问题45我没有再问。


三、待改善事项

    提问应该明确,无歧义。

   这主要反映在:案例的启发 部分。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大家通过简老师这个案例,有什么想法吗? ”,枝燕老师的反馈是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而非读书分享的主题。所以,我说:“枝燕老师已经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了。那么,针对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案,有什么启发呢?”,先肯定了她,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才聚焦到主题。


    其实,我第一个问题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能针对分享主题来谈启发。但因自己在提问时不够明确(未限定范围),用词也模糊(“有什么想法”),导致自己必须用第二个问题来补充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我下次在提问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