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阅读书籍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1ejgw.html《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4月的第一周,基本上将全书浏览了一遍,今天要写读书笔记了,便从前言开始看起。加深了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这点我很认同,在3.29-3.30苏州《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培训中,我一再强调:做正确的事情。通过冰山模型的案例,让大家看到如果只是根据现象或症状去提供解决方案,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徒劳无功,而是做得多错得多。
这本书中也介绍一些工具,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1、思维变革
跟问题树模型一样,先是思维的变革。例如:
1)“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
我在问题树培训中的语录: 正确定义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
2)“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
这点不仅在我的培训中,在最近几年的引导技术运用中,我们已经深有体会,并做出了些探索。如:
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错误的问题。模糊的主题,只能得到模糊的答案。
2、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
1)什么是议题
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是议题。
A
两个以上的部分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B
与本质相关或无法清楚辨别是非黑白的问题
2)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
如上图,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其中,
“议题度”是指:在目前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这个价值矩阵的启发:如果想要从事有价值的工作,处理主题的“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必须双双提高。
回顾我自己运用了十几年的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每一个培训课程,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其中半个月的时间在做诊断和调研,找到企业和学员真正欠缺和需要提高的问题,下半个月再根据调研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之前很多人都觉得效率太低。而十几年来,事实证明:这恰恰是
“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双高的做法。因为
:前半个月的诊断和调研,从培训的必要性方面,提高“议题度”;后半个月的课程开发,针对前面诊断和调研的信息,运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解答质”。也就是我一直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3)脱离“败者之路”
如上图,若您选择的是“议题度”和“解答质”双低的工作,虽然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提升价值,但也是白费功夫。
以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为例,不少HR从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清单中,让员工进行勾选。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徒劳无功,因为:一方面员工勾选的培训主题,跟公司的目标、战略和需求关系不大;另一方面,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清单,其内容可能不一定适合本企业。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年度培训计划工作的价值呢? 一方面,
提升“议题度”,我之前写了博文:
如何挖掘年度培训需求? 从公司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了分享
。另一方面,提升“解答质”,在课程的安排中,区分需要内部还是外部资源解决。将企业内训和外训,结合运用,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技术类课程,适合内训,通用技能和思维拓展内课程,适合外训。
二、思考,不要用蛮力
成功一定有方法,思考也一样。
1、“以议题开始”解决问题的方式
包括四个步骤:
2、掌握第一手信息
只依赖逻辑架构,或者工具方法的人,是危险的。这就像常有人在QQ群里问:某某培训应该有哪些内容?我的回答通常是:“请问您为什么要做这个培训?学员是哪些人?希望解决哪些问题?”。虽然我一再提示:“培训内容是什么?我们没有发言权,大多取决于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但对方在不清楚学员问题点的情况下,还是锲而不舍地问:“大家觉得应该给他们培训哪些内容?”
这种情况很常见,做课程开发,不了解学员的工作内容、环境和问题点,看着光盘和书,上网搜案例,闭门造车。这样得到的课程,要么大而空,要么跟学员需求南辕北辙。等培训后反馈这次结果时,已经形成了所有人皆输的局面,很难挽回。所以我常说:有些事,还没做就错了。
第一手信息,可以帮我们仔细咀嚼信息,发掘背后的意义,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在提升“议题度”方面做出贡献,如果我们自己不够资深,就多多向身边的专家借力,提升“解答质”。由此,我们就不断向有价值的工作迈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