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6/12/13/21/11b204dc773.jpg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二)" />
在做《领导艺术》课程的“激励”章节时,每次我特别推荐
参与激励。因为我的实践告诉我:
参与激励,虽然成本最低,但效果却总是出人意料地好。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参与是顺应了人性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表现自己。
这样的投其所好,让人们乐于融入到团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人与人沟通、交往的前提是尊重。而尊重不仅仅是口号,更想实实在在的行动。如:给
他人表现和表达的机会、给他人面子等。参与,就是表现自己的一个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
得到了尊重。
例如:当一个班组长征询 一个普通员工对某工序的改进意见时,这位员工不但觉得自己
被尊重了,且认为上司很看重自己,无形中增加了干劲和责任心。
3、 参与,会让我们的决策更有效。
虽然书中是在讲述使命宣言时,提到“唯有参与,才有认同”。以自己十几年的企业管理
经验,却想得更多。
参与,在我们各种制度、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企业的制度形同虚设,问及高层,回答说:“员工素质太差,执行不下去”。深入了解
下来,发现:制度本身就是闭门造车而成,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制度的制定者,凭着自己的
想象,去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完全不考虑执行者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制度公布下来之后,一般有三种命运:
一、没有人执行,但碍于“罚不责众”的观念,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使制度成为虚设。
二、遭到大家的抵制,只好收回,修改后重新发布。但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会造成制度的
朝令夕改,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三、虽然大家反映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企业用高压和惩罚手段,强行推动制度的执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现状,使得执行者在“口服心不服”的状态下敷衍了事。
本来可以做到90分的事情,只是带着情绪做到60分,及格万岁! 这也是前几年流行执行
力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项决策,也需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出发。
决策在确定前,就明确了:目的是什么?如何达到?需要哪些步骤?每个阶段需要哪些
资源?……
对于一个稍微复杂的决策,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需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的建议。
尤其是决策执行人的意见。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工作,知道哪里难度比较大?哪里有隐患和风险? 每个
细节都在他的头脑中。
如果我们充分征求了他的意见,除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还可使我们的决策更实际、
更有效。
4、参与,让执行变得顺畅。
如果执行人参与了制度或决策的策划阶段,不管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
他就已经跟制度的制定者,变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根据 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个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
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
参与制度或决策制定的人,在执行时,不但会自己认真落实,还会主动为执行排除
障碍,让执行变得更顺畅。 http://js3.pp.sohu.com.cn/ppp/images/emotion/base/naughty.gif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