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二章
(2011-09-30 21:40:35)
标签:
文化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就没有美了。都知道善之所以善,就没有善了。
生成与消失相互转化,难与易相互对立才能共存,长与短相比较才能区别,高与低相互对照才知差异,音声高低相和才能成律。前后相互排列才能定位,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辩证的。
所以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不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只按照自然的法则力行不已。自然之道并不刻意创造万物,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演化万物而不强求,造化万物而不主宰。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失去。
注释:(1)美:好。(2)斯:则,就。(3)恶:不好。(4)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皆为有关事物对立的或者说差异的概念。(5)恒也:永远存在。(6)圣人:懂得道而又依道而行的,品格能力远超出常人者。(7)无为:依道而行,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而仅按个人的主观意志行事。(8)不言之教:自然、客观、实在的教导。(9)万物作而不始:有作万物作而不辞,指道自然运行万物。(10)不有:不占为己有。(11)恃:抓持。不恃,不强制。(12)不居:不居其上而主宰。(13)是以:所以。(14)不去:不失去。
评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此说深刻而实在,与常识大相径庭。世间万事万物,何为美?何为善?实无定论。大体上对人之生存与发展有益之事物,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则称之为美为善。反之则为丑为恶。
天下皆知美与善,何以反而不美不善?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来看,可知一二。老子所说的宇宙模型,有如下特征:
1、世间万物本质上的同一性。在第一章中老子称万物本原为元,有些版本称玄。以我个人之见,即是现代物理学称为光量子的东西。
2、时空的运动性。《道德经》所述的宇宙模型是动态的宇宙模型,其书中以后各章多有阐述。就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来说,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非生命的万物到有生命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之中,从时空的角度来看,一切运动都是有方向性的,时空是向量。有所谓时间之矢。确切地说,时间是不能独立于物质存在而存在的,我们不能获得一个可以没有物质存在作为参照系,而又可以度量的空间,我们也不能获得一个可以没有物质存在作为参照系,而又可以度量的时间。就存在而言,我们不能将空间与时间分离。因此我们说时空,本身就是说存在着的运动着的万物。在老子的学说中,万物的运动是有方向的,循环的运动。从客观存在的角度说,我们在考察和分析客观的事物时,必须以动态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与分析。
3、一切存在的相互作用性。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作用的。现代物理学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四种相互作用,它们是电磁相互作用,发生在荷电粒子之间,如使原子核与电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强相互作用,能够克服带正电荷的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使若干质子保持一个整体形成原子核。弱相互作用,引起粒子之间的某些过程,如粒子的衰变。引力相互作用,作用于宏观物体之间。
在太极图宇宙模型中,只有一种相互作用,即电磁相互作用。光量子是一个点电荷,而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电磁场。
根据相互作用原理,我们在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必须从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观察和分析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事物内部的结构与流程、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辩证法的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一个逻辑问题,也可以说是纯抽象空间的问题。而其他两个规律则可以从存在的三个特性来理解。
宇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万物的形成与消亡只是光量子在其循环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时空组合而已。
要理解老子的命题,在理解存在的三个一般性质的基础上,还需理解由生命组成的社会的一些归律。
如何定义生命?通常的解释如下: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我们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生命:生命是具有物质流与信息流双重作用的基本组织。
显然,非生命物质的定义是:仅有物质流作用的组织。
能量属于物质范畴,在此我们不需加以区别。能量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的组合。
进而,社会的定义是:由生命组成的,具有物质流与信息流双重作用的组织。
生命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研究社会,首先必须研究生命。不同生物的存在形式,必然以不同层次的群体方式进行。一种生物的种群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该物种就面临灭绝。因此,群体为物种繁衍的进行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在动物世界里,群体或者说社会更是其繁衍的必要条件。人有人类社会,狼有狼类社会,蚁有蚁类社会,只有组织层次的差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个体的生命是社会的基础,生命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或者说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严格地区分组织与系统在概念范畴上的差异。一个生命可以看成一个空间集。首先,这个集与其环境形成物质的环流,它从环境中吸取物质以保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并且将代谢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其次它与环境形成一个信息环流,生物必须从其生存环境中获取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区分环境中对其有利的和有害的因素。选择对其有利的或避害的决策,发出指令使自身采取行动,其行动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并留下其行为信息。因此,我们得出生物的一般信息流程:1、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3、决策。4、输出信息。生命的结构是使其自身与环境的物质流与信息流得以流转的结构,生命的行为是使其自身与环境的物质流与信息流得以流转的过程。
人类社会是由具有生命的人组合起来的组织。社会不是由人混乱地、随机地堆砌在一起的大杂绘。作为组织,社会有其结构,有其运转程序,或者说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必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与位置上分工合作。不同层次和位置上的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人在社会中占有的权数是不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越是发达的、复杂的社会,这种层次就越多,人与人的等级差别就越大。
社会的发展将加大人与人的差别,人为地消除这种差别将导致社会生产的低组织化。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其环境构成物质流与信息流。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它的信息流量与信息处理能力,而组织的复杂程度与结构的先进性决定了该系统的物质流量。其总流量与社会人数之比即为人均流量。
现在回到老子的命题。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之中,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与位置上的人所接收与处理的信息是不同的,这是组织化的必然结果,社会组织与其环境保持着脆弱的动态平衡,当社会信息趋同时,其组织行为较之运行常态必然发生重大偏离,系统运转的有序性必然受到冲击。
故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则不美矣。
即知道,何以行?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简而言之,按自然规律去办就是了。无为即不违反道所揭示的规律,行不言之教即按自然规律去做事。不言之教是用以实践的学说,而不是空谈的说教。
万物运行是自然的结果,其生成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所赐,其生成不得为谁所主宰,其演化不由其规律之外所改变,其成果不为谁所独居。这就是自然。
因而圣人之处世,效法自然,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而行,关键是不得居天下为己有,为天下人谋而不居其功,则不失天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就没有美了。都知道善之所以善,就没有善了。
生成与消失相互转化,难与易相互对立才能共存,长与短相比较才能区别,高与低相互对照才知差异,音声高低相和才能成律。前后相互排列才能定位,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辩证的。
所以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不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只按照自然的法则力行不已。自然之道并不刻意创造万物,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演化万物而不强求,造化万物而不主宰。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失去。
注释:(1)美:好。(2)斯:则,就。(3)恶:不好。(4)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皆为有关事物对立的或者说差异的概念。(5)恒也:永远存在。(6)圣人:懂得道而又依道而行的,品格能力远超出常人者。(7)无为:依道而行,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而仅按个人的主观意志行事。(8)不言之教:自然、客观、实在的教导。(9)万物作而不始:有作万物作而不辞,指道自然运行万物。(10)不有:不占为己有。(11)恃:抓持。不恃,不强制。(12)不居:不居其上而主宰。(13)是以:所以。(14)不去:不失去。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来看,可知一二。老子所说的宇宙模型,有如下特征:
1、世间万物本质上的同一性。在第一章中老子称万物本原为元,有些版本称玄。以我个人之见,即是现代物理学称为光量子的东西。
2、时空的运动性。《道德经》所述的宇宙模型是动态的宇宙模型,其书中以后各章多有阐述。就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来说,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非生命的万物到有生命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之中,从时空的角度来看,一切运动都是有方向性的,时空是向量。有所谓时间之矢。确切地说,时间是不能独立于物质存在而存在的,我们不能获得一个可以没有物质存在作为参照系,而又可以度量的空间,我们也不能获得一个可以没有物质存在作为参照系,而又可以度量的时间。就存在而言,我们不能将空间与时间分离。因此我们说时空,本身就是说存在着的运动着的万物。在老子的学说中,万物的运动是有方向的,循环的运动。从客观存在的角度说,我们在考察和分析客观的事物时,必须以动态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与分析。
3、一切存在的相互作用性。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作用的。现代物理学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四种相互作用,它们是电磁相互作用,发生在荷电粒子之间,如使原子核与电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强相互作用,能够克服带正电荷的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使若干质子保持一个整体形成原子核。弱相互作用,引起粒子之间的某些过程,如粒子的衰变。引力相互作用,作用于宏观物体之间。
在太极图宇宙模型中,只有一种相互作用,即电磁相互作用。光量子是一个点电荷,而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电磁场。
根据相互作用原理,我们在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必须从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观察和分析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事物内部的结构与流程、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辩证法的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一个逻辑问题,也可以说是纯抽象空间的问题。而其他两个规律则可以从存在的三个特性来理解。
宇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万物的形成与消亡只是光量子在其循环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时空组合而已。
要理解老子的命题,在理解存在的三个一般性质的基础上,还需理解由生命组成的社会的一些归律。
如何定义生命?通常的解释如下: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我们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生命:生命是具有物质流与信息流双重作用的基本组织。
显然,非生命物质的定义是:仅有物质流作用的组织。
能量属于物质范畴,在此我们不需加以区别。能量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的组合。
进而,社会的定义是:由生命组成的,具有物质流与信息流双重作用的组织。
生命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研究社会,首先必须研究生命。不同生物的存在形式,必然以不同层次的群体方式进行。一种生物的种群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该物种就面临灭绝。因此,群体为物种繁衍的进行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在动物世界里,群体或者说社会更是其繁衍的必要条件。人有人类社会,狼有狼类社会,蚁有蚁类社会,只有组织层次的差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个体的生命是社会的基础,生命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或者说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严格地区分组织与系统在概念范畴上的差异。一个生命可以看成一个空间集。首先,这个集与其环境形成物质的环流,它从环境中吸取物质以保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并且将代谢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其次它与环境形成一个信息环流,生物必须从其生存环境中获取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区分环境中对其有利的和有害的因素。选择对其有利的或避害的决策,发出指令使自身采取行动,其行动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并留下其行为信息。因此,我们得出生物的一般信息流程:1、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3、决策。4、输出信息。生命的结构是使其自身与环境的物质流与信息流得以流转的结构,生命的行为是使其自身与环境的物质流与信息流得以流转的过程。
人类社会是由具有生命的人组合起来的组织。社会不是由人混乱地、随机地堆砌在一起的大杂绘。作为组织,社会有其结构,有其运转程序,或者说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必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与位置上分工合作。不同层次和位置上的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人在社会中占有的权数是不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越是发达的、复杂的社会,这种层次就越多,人与人的等级差别就越大。
社会的发展将加大人与人的差别,人为地消除这种差别将导致社会生产的低组织化。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其环境构成物质流与信息流。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它的信息流量与信息处理能力,而组织的复杂程度与结构的先进性决定了该系统的物质流量。其总流量与社会人数之比即为人均流量。
现在回到老子的命题。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之中,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与位置上的人所接收与处理的信息是不同的,这是组织化的必然结果,社会组织与其环境保持着脆弱的动态平衡,当社会信息趋同时,其组织行为较之运行常态必然发生重大偏离,系统运转的有序性必然受到冲击。
故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则不美矣。
即知道,何以行?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简而言之,按自然规律去办就是了。无为即不违反道所揭示的规律,行不言之教即按自然规律去做事。不言之教是用以实践的学说,而不是空谈的说教。
万物运行是自然的结果,其生成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所赐,其生成不得为谁所主宰,其演化不由其规律之外所改变,其成果不为谁所独居。这就是自然。
因而圣人之处世,效法自然,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而行,关键是不得居天下为己有,为天下人谋而不居其功,则不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