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一章
(2011-09-29 19:06:29)
标签:
文化 |
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一章
万物运行之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
今译:自然的根本规律是可以说明的,自然不是永恒不变的。万物是可以说明的,万物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天地起源于无名的浑沌状态,万物是由同一种物质演化而来的。因此透过有形的物相,可以观察到极其细微的物质。沿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可以推测万物的终结状况。物质最细微的状况与物质演化的终结状况本质相同而名称不同,命名为“元”。宇宙的运行从元开始最后又回到元,所有的元都要通过一个洞。
注释:(1)道:本意为道路。引伸意,事物运行之道路,即规律。再引意,对规律的说明,即叙述。道可道,即规律可以说明。(2)恒:有的版本作常,意永恒,不变。非恒道,道不是静止的、永远不变的。(3)名:不同之物需区别冠之以名。作为动词即命名,相当于现代语的分析。名可名:不同之物是可以区别和分析的。非恒名:可区别的名不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4)无名:无区别。(5)始:开始。(6)有名:有区别。(7)母:母体,本体。(8)欲:事物在意识中的形象。(9)妙:极其细微的物质。(10)徼:界限,极限,终结。(11)同出:出处相同,本质相同。(12)异名:名称不同,(13)元:有的版本作玄,意本原。极其细微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终结状态的名称。(14)元之又元,从元开始又终结于元。聚元以成万物,万物散而复归于元,周而复始。(15)众妙之门:最基本的物质状态,变化致终结状态的物质,都要通过一个门洞。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归属。
评述:如果说老聃之道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提出疑异。如果说老聃之道阐述了太极图的运行机制,相信许多人会将信将疑。如果说老聃之道提供了一个从微观粒子到整个宇宙运行的完整体系,相信天下人皆大笑。然而,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可道,非恒道。许多人将之解释成:可以用语言说明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这样就可以理解成道是不可以说明的,这样一来研究道就必然形成两个极端:要么道是虚无缥缈、荒诞无稽的。要么道是怎么说都可以的。总之道是玄而又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一个很容易了解、并且很容易实行的学说怎么可能是不可以言传的呢?一个能够理解、可以运用的学说必然来自实践并能运用于实践。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一般规律是从具体规律中抽象归纳而来,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道。因此每一个人,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或多或少都能对道有所感悟。然而要深入地理解道,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共性,直至关于一切存在的共同规律。
道是什么?名是什么?无名是什么?无是什么?有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经》说些什么?
如果将《道德经》五千言一字一句地理解,当然也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然而终究歧义甚多,难免断章取义。从整体的范畴来理解,《道德经》阐述了万物运行的一般形式,即所谓道。根据道,老子阐述了他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即所谓德。
道字的本意是道路。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成长、衰老、消亡的必由之路。现代人称之为宇宙、世界、时空。道作为客观实在即宇宙,作为抽象的规律即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道可道,非恒道。从客观实在的角度理解,就是:道是可以说明的,宇宙是不断运动的。
名的本意是命名,区别。老子之名是指具体的客观事物。
名可名,非恒名。自然可以理解为:万物是可以说明的,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
无名,没有区别。是全同的、本原的状态。有名,产生区别。
老子说天地万物在形成之前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没有区别的物质形成了不同的万物。
进而又说,透过有形的万物,可以观察到极其细微的物质世界,即所谓妙。根据万物的运行,可以观察分析物质的终结状态,即所谓徼。而微观的物质与万物运行的终结状态本质是相同的,同称为元。
最后,老子交代了太极图宇宙模型的运行机制:万物从元开始,最终又回归到元。所有的元,都要通过一个门洞。
当我们如此理解老子之道时,《道德经》五千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可以逻辑一致地,自然而然地理解。
我们把道形象地看成一条河,万物就是这条河里的水,从河流的源头开始最后又回到源头。通过对河流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河道较窄的地方流速大,而河道宽的地方流速小。河水从狭窄处流向宽阔处时形成许多旋涡。反之,河水从宽阔处流向狭窄处时,旋涡就会被打开。在河流的循环流动中,由于河道宽窄的变化,水流也必然经历形成旋涡以及打开旋涡的交替过程。从道、或者说时空的角度看。众妙之门或者说天地之根就是循环运动的宇宙空间最狭窄之处,必然是万物之源,同时也是万物之归宿。万物形成与消亡的原因,也就是时空之旋涡形成与打开的过程。
考察老子学说的渊源是极其困难的,通常认为道源于《易》,我不以为然。从《周易》的经文看,很难说有什么实际意义。易传中有一部分道的思想,然而在对自然的理解上,不能与《道德经》相提并论。老子五千言,并未提及《易经》。如果说道源于《易》,不如说《易传》引用了《道德经》,并且不能完全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太极图宇宙模型的运行机制。
六十四卦结构说明什么?六十四卦是一个平面坐标系,六十四分圆周方位,用于观测天象以定律历。反之也可以推演天象。授时以务农作,是农业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现代人用三百六十分圆周方位,与古人只是精度不同,并无本质区别。
老子之道,当然不是老聃自己的发明,而是源于古之为道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
今译:自然的根本规律是可以说明的,自然不是永恒不变的。万物是可以说明的,万物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天地起源于无名的浑沌状态,万物是由同一种物质演化而来的。因此透过有形的物相,可以观察到极其细微的物质。沿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可以推测万物的终结状况。物质最细微的状况与物质演化的终结状况本质相同而名称不同,命名为“元”。宇宙的运行从元开始最后又回到元,所有的元都要通过一个洞。
注释:(1)道:本意为道路。引伸意,事物运行之道路,即规律。再引意,对规律的说明,即叙述。道可道,即规律可以说明。(2)恒:有的版本作常,意永恒,不变。非恒道,道不是静止的、永远不变的。(3)名:不同之物需区别冠之以名。作为动词即命名,相当于现代语的分析。名可名:不同之物是可以区别和分析的。非恒名:可区别的名不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4)无名:无区别。(5)始:开始。(6)有名:有区别。(7)母:母体,本体。(8)欲:事物在意识中的形象。(9)妙:极其细微的物质。(10)徼:界限,极限,终结。(11)同出:出处相同,本质相同。(12)异名:名称不同,(13)元:有的版本作玄,意本原。极其细微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终结状态的名称。(14)元之又元,从元开始又终结于元。聚元以成万物,万物散而复归于元,周而复始。(15)众妙之门:最基本的物质状态,变化致终结状态的物质,都要通过一个门洞。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归属。
评述:如果说老聃之道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提出疑异。如果说老聃之道阐述了太极图的运行机制,相信许多人会将信将疑。如果说老聃之道提供了一个从微观粒子到整个宇宙运行的完整体系,相信天下人皆大笑。然而,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可道,非恒道。许多人将之解释成:可以用语言说明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这样就可以理解成道是不可以说明的,这样一来研究道就必然形成两个极端:要么道是虚无缥缈、荒诞无稽的。要么道是怎么说都可以的。总之道是玄而又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一个很容易了解、并且很容易实行的学说怎么可能是不可以言传的呢?一个能够理解、可以运用的学说必然来自实践并能运用于实践。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一般规律是从具体规律中抽象归纳而来,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道。因此每一个人,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或多或少都能对道有所感悟。然而要深入地理解道,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共性,直至关于一切存在的共同规律。
道是什么?名是什么?无名是什么?无是什么?有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经》说些什么?
如果将《道德经》五千言一字一句地理解,当然也能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然而终究歧义甚多,难免断章取义。从整体的范畴来理解,《道德经》阐述了万物运行的一般形式,即所谓道。根据道,老子阐述了他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即所谓德。
道字的本意是道路。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成长、衰老、消亡的必由之路。现代人称之为宇宙、世界、时空。道作为客观实在即宇宙,作为抽象的规律即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道可道,非恒道。从客观实在的角度理解,就是:道是可以说明的,宇宙是不断运动的。
名的本意是命名,区别。老子之名是指具体的客观事物。
名可名,非恒名。自然可以理解为:万物是可以说明的,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
无名,没有区别。是全同的、本原的状态。有名,产生区别。
老子说天地万物在形成之前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没有区别的物质形成了不同的万物。
进而又说,透过有形的万物,可以观察到极其细微的物质世界,即所谓妙。根据万物的运行,可以观察分析物质的终结状态,即所谓徼。而微观的物质与万物运行的终结状态本质是相同的,同称为元。
最后,老子交代了太极图宇宙模型的运行机制:万物从元开始,最终又回归到元。所有的元,都要通过一个门洞。
当我们如此理解老子之道时,《道德经》五千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可以逻辑一致地,自然而然地理解。
我们把道形象地看成一条河,万物就是这条河里的水,从河流的源头开始最后又回到源头。通过对河流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河道较窄的地方流速大,而河道宽的地方流速小。河水从狭窄处流向宽阔处时形成许多旋涡。反之,河水从宽阔处流向狭窄处时,旋涡就会被打开。在河流的循环流动中,由于河道宽窄的变化,水流也必然经历形成旋涡以及打开旋涡的交替过程。从道、或者说时空的角度看。众妙之门或者说天地之根就是循环运动的宇宙空间最狭窄之处,必然是万物之源,同时也是万物之归宿。万物形成与消亡的原因,也就是时空之旋涡形成与打开的过程。
考察老子学说的渊源是极其困难的,通常认为道源于《易》,我不以为然。从《周易》的经文看,很难说有什么实际意义。易传中有一部分道的思想,然而在对自然的理解上,不能与《道德经》相提并论。老子五千言,并未提及《易经》。如果说道源于《易》,不如说《易传》引用了《道德经》,并且不能完全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太极图宇宙模型的运行机制。
六十四卦结构说明什么?六十四卦是一个平面坐标系,六十四分圆周方位,用于观测天象以定律历。反之也可以推演天象。授时以务农作,是农业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现代人用三百六十分圆周方位,与古人只是精度不同,并无本质区别。
老子之道,当然不是老聃自己的发明,而是源于古之为道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前一篇:天道:熊市何时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