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十九章

(2006-08-18 21:26:27)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译:抛弃圣贤智慧,对民众有百倍之利。抛弃仁义礼教,民众回归孝顺慈爱。抛弃机巧利益,盗贼自然销声匿迹。仅以此三条教化民众,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要让民众有所遵从:保持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追求名利私欲。抛弃妄求功名利禄的学问,自由自在地生活。

注释:(1)圣:圣人。智:智者。(2)仁:仁爱之说。义:忠义之说。(3)巧:造物之技术。利:利益。(4)文:文治教化。(5)属:心有所属。(6)素:未染色的丝。朴:未经斧凿之木。(7)学:仁义理教的学说。

评述:上章老子指出了社会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大道废,有仁义。本章老子则提出了具体的治理之法。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绝圣弃智,何为圣?何为智?我们现代人把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家称为圣人。比如说我们称孔夫子为孔圣,称孟夫子为亚圣。称老子为神人,当然也是圣人。然而在东周时代,孔子不过是一个学者,并且其在世时,所学并不能被君王所重用。显然不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其时老子本人不过是一个管理史籍的官员,并且最终辞官归隐,当然也不会被称为圣人。那么当时所称的圣人又是什么人呢?当然是所谓古之有道之君,如三皇五帝。所谓智,无非圣王驾驭天下之术。又如高士谋臣,如伊尹,姜尚之流。圣君,智士治国,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绝圣弃智?如果懂得道,就知道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生生死死,不过是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罢了。人世间本无君王,君权更不是所谓神授。君王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社会运行的过程而已,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平等的,万物从本质上来说是平等的,大道盛行的社会,科学昌明的社会,君王必然不是神圣的,君王必须顺应民意,否则必然被民众所唾弃。因此抛弃所谓圣智的神圣性,对民众是有利的。在老子看来,即使回到原始的自然生产状况,也比圣智之治好。今天,在我们的世界上,共和制已经成为主流,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家天下的圣王之治。即使在现有的君主制国家,因为共和制的参照,君王与国民也都很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立宪多是必然的选择。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制度的进步。

绝仁弃义,何为仁?何为义?主仁而仆义。所谓仁义,是家天下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制度与文化强制性地形成主仆关系的产物。其作用无非是调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既然从道的角度来看,人生而平等,万物生而平等,因此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主仆关系的制度就是丑陋与罪恶的。在老子看来,社会应当退回到上古的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社会应当进步到民主与法制的制度体系与文化中去。在有道的社会中,由于民众知识的平等性,故而大家很容易找到具有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制度,并且愿意接受这种公共规则,人们的关系由制度调整好了,依赖所谓仁义忠孝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与文化,就会显得如此地苍白与无效。看一看,一个倡导仁义忠孝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仁义忠孝的本来面目则是就是吃人。因此在科学昌明的社会里,依靠有力的法制才能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义”二字显得虚伪而无用。

绝巧弃利。何谓巧?何谓利?所谓巧,乃是制作珍奇异物的能力。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这种巧当然是指为君王制作珍宝玉玩的能力,显然不是指民众生产物质产品的技能。因为老子关心的是民利百倍,关心民生当然不会认为提高民众的生产力是应当弃绝的。所谓利,乃是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利。利的产生在于商品交易。这种利益的积累,必然会推动奇珍异宝的生产与储存,或者说是易于储存的高价值物品。或者说交易信用度较高的物品。或者说通货。比如说古人争相谋求黄金白银,现代人争相谋求货币。本质上是谋求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利。历史与现实知识形式不同而本质却是不变的。绝巧弃利的观点很难被发展中的社会组织所认同。因为只有在自然经济形态,极少商品交易的社会形态中才不会对通货产生需求。只要社会组织化程度在提高,巧与利就必然成为人们所追逐的对象。老子以为单纯地弃绝圣智、仁义、巧利是不足切不可以持久的,认为应当使人们心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去。如何理解老子的观点?首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是一个自然的生存现象与过程,仅此而已。就其本质而言,无非是长生久视。人死了,游戏就结束了。人或着,就是为了活的健康长久。除了长生久视这一基本目标外,还能有什么?人生是为了金钱吗?人生确实不能没有金钱,因为没有金钱就不能实现长生久视这一目标。然而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金钱只是保持适度生活的手段。多了也没有用。太多了又会有怀璧之罪,性命之忧。人生是为了名誉吗?如果说金钱还有些实际的功用,名誉则更加空虚。所谓名誉,不过是借以换取金钱的一种手段罢了。人生游戏结束时,名誉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为了名誉,累及长生久视,可谓得不偿失。人生是为了权力吗?权力只不过是夺取社会资源支配权的另一种手段罢了。如果权力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利益,权力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当。然而权力在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危害,缺少约束的权力更是如此。人一旦大权在握,既获得了支配权,也自然成为争权者的大敌。权力之争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可以调和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争夺权力了。如若置身于危险之的,亦非长生久视之道。人生是为了求知吗?求知无非是为了练就获取生存资源的手段。求知的道路又是非常艰苦与孤独的。当然如果方法得当,求知也不是什么难事。知者与无知者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一个人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自然,求知到了明道的地步,该明白的差不多都明白了,不该明白的差不多也明白了。方知天下学问甚多,有用的甚少。方知天下书籍甚多,值得一读的甚少。方知知与不知,相去几何。所以老子所说,乃是知者之言,不是无知者所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