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译:自然大道废弃了,才有仁义。智慧权谋出现了,才有奸谋狡诈。父子兄弟夫妇不和,才有孝顺慈爱。国家昏乱,才有忠臣义士出现。
注释:(1)大道:自然之道。仁义:人与人相互关心爱护的学说与行为规范。(2)智慧:智谋。大伪:危害极大的伪诈。(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孝慈:孝顺慈爱之说。(4)昏乱: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评述:本章老子指出了上一章社会由“民知有之”发展到“侮之”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大道废。
社会进步与退步,其根本原因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总体认知水平及平均认知水平。
当社会不断地探索自然与社会的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播到社会全体成员时,社会组织的进化,就会依据所获得的知识不断地新陈代谢。当社会被愚民的,保守的,固步自封的,反对探索自然与社会新知识的制度与文化禁锢时,社会必然地走向独裁与衰退,并最终被新兴的外部力量所击溃。判断一个国家能否走向世界前列,只需要看一看该国的国民平均教育水平是否在走向世界前列就可以了。判断一个地区能否发展与繁荣,只需要看一看该地区的民众是否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向并朝着发展与繁荣的目标前进就可以了。反之,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向着不幸的方向发展,只要看一看统治者是否限制民众对新的自然与社会知识的探索就可以了。
因此,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说:“古之为道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识。”直观地理解,相对于东周时期的人来说,上古的人类,在对于自然的认识上远高于东周时期的人类。并且这种差距达到所谓“深不可识的程度。因此上古的人类以道治国,用我们现代人类的话来说就是以科学治国,道就是规律。社会发展到东周时期,统治者宣言以仁治国。以道治国与以仁治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以道治国,则统治者与民众对自然与社会的规律都很明白。天地自然是什么样的,社会国家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样的。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统治者与民众都很明白。因此社会各阶层,可以通过法制建立一个现实的,相对稳定的信用基础。以仁治国,首先,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因为统治者所建立的制度本身可以随意地剥夺民众的利益。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人,皆为奴才。”一个以强权建立起来的组织,不可能以强权以外的东西去维护这个组织。其次,统治者与民众不可能建立起稳定的信用关系。因为统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任意地修改组织运行的规则,直到组织破产为止。由于制度先天不具有稳定性,因此所谓“仁”是极其虚伪的。即使有所谓“贤明君主”为了组织的最高利益,极尽所能去调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然而这种调和的时效是极其短暂的。利益冲突最终将腐蚀一切有关调和的努力。
只有以道治国,从制度上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从制度上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约束在各方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从制度上将社会各方的信用约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才是社会的长治久安之道。天下有道,人尽其责。不以损人利己为能事,不以纵横权谋为能事。还教育于民众,传科学于民众,人皆有知则智慧不出,伪学不行。天下有道,则人尽其能。丰衣足食,少有所育,老有所养,六亲无争,自然和睦。天下有道,治国有序。伪学不显,民智不弱,权谋不呈,循环制约。
大道废,家天下。鬼神兴,仁义起,智慧出,人相争,衣食缺,亲不和,党争急,国家乱。
有道则有序,传知识于民众则国自强。